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是上心,不是上癮?

陳永浩、吳慧華    |    陳永浩、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24/09/2018
上網成癮或是手機成癮,幾可肯定是近代最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問題。本港相關的研究指出,全港約有28萬人(約4%人口)有網絡成癮症的癥狀,而其中青少年比例更高達15%。這些「成癮一族」花上極長時間上網,影響學業、工作,人際關係,他們的社交技巧也出現偏差。[1]

當教會遇上性騷擾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4/09/2018

教會雖是神的家,應是令人感到安全的地方,可惜性騷擾事件仍時有發生。無論在法律與宗教層面,教會都有責任嚴肅處理事件,但要跟進卻一點都不容易。

切勿將個人錯失變成集體罪行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4/09/2018

「牧師都唔係個個好人」,雖然這是很簡單的常識,但教會中人卻容易因為不願意面對這事實而好心做壞事。教會是一個重視尊重、信任、關懷和寬恕的群體,我們尊重和信任牧者和屬靈領袖,而對犯錯的人(罪人)亦講求關懷與寬恕。

駁廢婚主義:為公義而設的婚制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1/09/2018

女權:從父權裡解放

還得到,也不一定要借!

20/09/2018

接觸了不少兒童及青少年,他們的理財觀念都十分弱。無論在消費習慣及金錢使用上,家長都沒有好好教導,再經過產品及財務借貸廣告經年累月的洗腦,不難想像不少青少年長大後,會受財務問題纏身。

性騷擾定義的含混性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0/09/2018

本年香港基督教界,不論教會或機構,小堂會或大宗派,都相繼爆出一些性騷擾、甚至性侵犯事件,性騷擾已是避無可避的議題,教會實在有需要盡快制定清晰的守則,以預防及處理有關事件。近月來不少基督教機構相繼舉辦各類型講座活動,幫助教牧更了解性騷擾課題,這是教會正視性騷擾課題的重要一步。

一起撥亂,就能反正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3/09/2018

有時良好的意願,亦會導致不良的後果;而一些邪惡的事亦會以美善作為包裝,在這個政治正確比正確更重要的世代,要避免隨波逐流,必須加倍警惕。同運過去多年以弱勢為包裝,的確贏得不少人的同情,感性凌駕了理性,一時間未必能察覺同運思潮似是而非的邏輯和背後的危機,不過物極必反,當一些措施去得太盡,便會令人猛然驚覺另一個霸權正悄然崛起。

窺淫罪真可規管偷拍行為嗎?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9/2018

近日Telegram一個偷拍群組曝光,用戶肆無忌憚地分享偷拍女性私隱部位的相片,但其實香港是沒有一條專門針對偷拍的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