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自拍、直播者的自我形象與感覺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23/07/2018

大家是否喜歡自拍呢?在自拍及分享的過程中,你的感覺如何呢?當中的開心和滿足是來自覺得自己將相片拍得很好?還是來自別人按讚或文字回應?這些網絡互動又能否滿足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需要呢?

抖音的道德爭議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7/2018

在facebook的世界中,或者你會發現一些很奇怪的短片,例如有人在列車車箱內無緣無故地跳舞,打功夫,或者看見一些人在「咪嘴」唱歌,或者做一些令人很震驚的表情、動作。他們大多是年輕人,玩的多數是一款叫「抖音」(Tik Tok)的短視頻App(手機應用程式)。今年4月,抖音每天上線使用的用戶數目已超過9,500萬。

「有用」和「無用」的性教育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3/07/2018

現代社會追求實效,性教育也不例外。然而,要量度一個性教育課程的實效比量度其他術科和學科更為困難。本文就鳥瞰各種量度性教育成功與否的思維,最後作出反思。

 

在不同環境裡進行的性教育

香港學校性教育的概況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23/07/2018

每當社會出現關乎青少年性問題的事件,「香港性教育不足」是必然的結論。性教育的重要是無可否認的,學校亦投放了資源在性教育工作上,但學生卻像甚麼也沒有學過便度過了整個中學生涯。那究竟性教育在香港教育制度中的位置是甚麼?學校又如何落實性教育的工作呢?

賭波年青化 問題更嚴重 兩成受訪少年11歲前賭博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7/2018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提醒著我們賭波合法化又過了四年,不經不覺到了第15個年頭(2003年8月1日,政府正式將賭波合法化)。政府透過平和基金的研究,企圖描述一幅「越來越少人賭博」圖畫。

看得到的社關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23/07/2018

「為甚麼你們不就一地兩檢事件出聲明?」「為甚麼在一些大是大非的問題上保持沉默?」「為甚麼教會只關心倫理和性的議題,對很多社會問題如取消TSA、DQ議員、國歌法、國內拆十字架……卻視若無睹?」

同運議程LGBT Agenda(2018年6月)

李卓乘    |    明光社項目主任
23/07/2018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足球、家庭與教會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7/2018

「睇波踢波不賭波」,其實已經成為世界盃期間不少人的口號。不過究竟怎樣踢,怎樣睇,似乎很多人仍停留在踢波就是比賽,睇波就是待在酒吧,與粗口、花生為伍。究竟睇波踢波還有甚麼新意思?特別是在教會內有沒有欣賞足球比賽的可能性?

教會有個食女團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3/07/2018

教會處理男女感情問題時,除了關心二人的狀況(如雙方皆未婚),更關注的往往是他們的性生活,特別是當中有沒有涉及婚前性行為(這個令人擔憂的課題)。JesusOnline、明光社和觸動輔導中心合辦「教會有個食女團」,就教會內的男女關係,特別是不良的性關係,與出席的約60名教牧和青少年導師一起討論,加深相互了解,一同尋索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