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修例是保障性小眾較佳方法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員
14/11/2013

今年同志遊行的大會口號為「愛不歧視,高調撐同志」。顧名思義,保障性小眾不被歧視成為今次大會主題。然而,要如何才可保障性小眾?不少人只會想到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

除了另立新例,其實還可以藉著修改現行法例,保障因性傾向而可能受歧視的人。在眾多範疇中,較為人關注的是有性小眾表示因為受到歧視而找不到工作、或升職機會受阻;也有人表示因業主得悉其同性戀身份後收回所租單位;亦有同性戀的學生表示遭到校方無故開除學籍等。

就以上情況,我們與法律界人士商討後,發覺只要略為修改香港現行的條例,便可盡快消除一些特定範疇可能出現的嚴重歧視。

建議可考慮修改以下三條法例:一)第57章《僱傭條例》;二)第279A章《教育規例》及三)第7章《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

首先,我們可以擴充第57章《僱傭條例》的第IVA部,將性傾向歧視加入「職工會不受歧視的保障」的標題中,即改為「職工會與性傾向不受歧視的保障」,然後再按實際需要加入相關條文。

至於第279A章《教育規例》,我們可修改當中第96條,於「將學生開除及停學」一項加上96(3)部分,增加適用於同性性傾向學生的細節。

最後,我們可在第7章《業主與租客(綜合)條例》的V部「租賃(終止租賃通知書)」中,加入「不受歧視的保障」一項。

至於豁免問題,則可留待修改上述三條相關條例中討論。事實上,除了性傾向,其他層面如年齡歧視等,在有需要時也可以此方法處理。

以修改現存相關法例來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是實際可行的。這種做法一方面不單節省社會資源,另一方面也沒有一刀切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那般霸道及產生負面影響,加上不同意見的團體皆樂意合理地保障性小眾,因此,在爭議不大的情況下應可更快達成共識。例如,修改現存法例可有效保障有同性性傾向的學生,而校方卻又不用擔心因《性傾向歧視條例》的緣故,必須向下一代灌輸「同性家庭與異性家庭是一樣美好」的思想。

當然,對於同性戀人士,同性性行為是如異性性行為一般美好。

但問題是:同性性行為在香港社會仍是一個極具道德爭議的課題,就如有人還不認同婚前性行為一樣。這與種族歧視不同,《種族歧視條例》要消除的是對某一種族的歧視,其精神是尊重人的本質。

無可否認,在尊重同性戀者這方面,社會的確要多加努力教育公眾。然而,在尊重之中也可不認同某人的行為。如果公眾有權表達自己不贊同成年男女發生婚前性行為,為甚麼在《性傾向歧視條例》之下,卻無權表達自己不贊同同性性行為呢?讀者可以批評這些人性保守、食古不化、政治不正確等,但批評歸批評,支持一條足以打壓他人表達意見(是意見,不是惡言)的條例,又是否公平民主的做法呢?

筆者希望香港的教育能培養出能多角度思考的新一代,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意見之餘,亦可包容與自己不同的意見。

 

曾經刊載於: 

《成報》 14/11/2013

相關文章

左派反歧視的迷思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美國阿蘇薩太平洋大學(Azusa Pacific University)應用行為科學與數據科學教授。
03/08/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美國

引言
從小到大,筆者從來未曾對左翼思想、自由派產生過愛慕或者興趣,雖然我認同追求社會公義、追求人人平等、反歧視、反壓迫……等價值觀,不過,要實踐這些理想,並不一定需要在左派的框架下進行。筆者對左傾思想有所保留的原因之一是:這種進路將社會現象過度簡化,世界上彷彿只有兩種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歧視者和被歧視者、有偏見的人和沒有偏見的人。簡單地說,非黑即白;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若果我不同意或者批評他們的說法、做法,或者事情的結果並不符合他們的期望,他們便會說持異見者對他們有偏見,甚至歧視他們。弔詭的是,到頭來他們可能會採用歧視的方法去反歧視。

結果與人口比例不符是歧視嗎?
一直以來,美國自由派人士都抱怨,以人口比例而言,女性和某些少數族裔在科學、科技、工程、數學(STEM)領域的代表性嚴重不足。2020年,女性佔所有美國電腦和資訊科學家的20%、工程師的15%、數學家和統計學家的13%。在電腦和資訊科學中僅有6%是黑人、在工程方面有4%、在數學和統計學領域則有3%。在以上三個範疇中,西班牙裔分別佔了7%、5%、4%。

自由主義者聲稱這是一個結構性、制度性的問題,造成這「不公平」現象的原因包括了偏見與歧視、資源不平等……的確,輕視女性的大男人主義者是存在的,整體來說女性在科學和工程職業中只佔少數,但在某些科學領域,女性卻是佔主導地位,例如在生命科學中女性的比例高踞58%。更重要的是,並不是所有少數族裔在STEM的代表性都偏低,亞洲人只是美國總人口的6%,但在STEM勞動力的百分比卻高達13%,在美國,20%電腦和資訊科學家是亞裔、13%工程師和10%數學家、統計學家是亞洲人。2020年在美國授予的物理學博士學位中,亞洲人佔了46%。

坦白說,自由派的批評實在令我納悶,筆者參加過無數次關於電腦、統計學、數據科學的學術會議和工作坊,根據我個人經驗,大部份參加者都是亞裔,這些活動都是公開的,主辦單位從來沒有設下性別和族裔的限制。筆者是前任美國統計學會南加州分部的副會長和現任會長,過去曾經任職大學的研究顧問,通過這些身份,我先後籌辦了許多關於電腦統計學、和數據科學的會議、講座、工作坊,撫心自問,我從來沒有以刻板形象去打壓、限制任何人,相反,我鼓勵所有人參加這些活動,不論其性別、年齡、種族、宗教、學術水平……。然而,儘管用盡所有努力,有些人總是提不起興趣,更加令我失望的是,到頭來甚至有人批評我有偏見,說我瞧不起非華裔的學生。

輕率地將問題歸咎於歧視?
筆者一直都採用簡報形式與同事、學生分享數據科學與人工智能的趨勢,兩年前在某次通訊中我作出如下的報道:「2021年10月,五角大樓前首席軟件官尼古拉斯‧柴蘭(Nicolas Chaillan)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在人工智能的競賽中,中國已經贏了美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裡面正邁向全球主導地位。」一名少數族裔學生在電子郵件中作出如下回應:「尼古拉斯‧柴蘭的問題源於他缺乏智慧和能力,在非傳統領域(人工智能)中他沒有僱用和留住女性有色人種。」我相信她完全沒有深入調查過尼古拉斯‧柴蘭的背景和整件事情的後果前因,她已經有預設立場,將所有問題歸咎於歧視。

雖然以數量來說,女性在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員中屬於少數,但在質的貢獻上卻並不輸給男性,女性人工智能科學家之表表者包括了史丹福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創始人李飛飛、史丹福大學電腦學教授科勒(Daphne Koller)、機械人公司Jibo前首席科學家布雷澤爾(Cynthia Breazeal)、臉書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主任皮諾(Joelle Pineau)、輝達機器學習研究總監阿南德庫瑪(Anima Anandkumar)、摩根大通人工智能研究主管維羅索(Manuela Veloso)。

為甚麼只是注意STEM的「不公平」?
其實,不同群體在任何範疇中都會有不相同的表現,例如由2017至2019年,在美國社會工作碩士畢業生裡面,近90%是女性,而超過22%的新社會工作者是非裔美國人。換言之,女性與黑人社會工作者遠超其人口比例。此外,根據2020年的統計數字,美國所有心理諮詢師中,66%是女性,而男性僅佔34%。更具體地說,81%的學校輔導員和78%的婚姻家庭治療師是女性。

自由派社會科學家和教育學家支持以種族作為入學標準之一,其實是以歧視的方法去反歧視,他們所持的一個論據是:少數族裔在提供服務或者諮詢幫助時更加明白自己族群受助者的感受和需要。他們批評女性與少數族裔在STEM的比例與人口不相符,根據同樣邏輯,那麼他們應該指出社會工作、心理治療……等範疇的比例失衡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在這些學科和行業中收生和聘請員工時存在著偏見、歧視,但現在注意力只是集中在STEM。我猜想原因是:STEM令人得到高薪厚職,「不公平」的結果會令人眼紅,至於社會工作、心理輔導……這些並不會令人大富大貴的領域,便任由它們「不公平」。

對有認知障礙的學生提供額外援助
《美國殘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簡稱ADA)禁止在就業、交通、公共住宿、通訊等多個範疇歧視殘疾人,這法例也要求美國大學確保殘障學生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美國大學設有無障礙服務辦公室(也稱為殘疾支持服務),負責協調殘疾學生的住宿,而且提供很多支援,例如包括延長考試時間、協助學生抄寫筆記、提供無障礙課程材料、手語翻譯、輔助技術……等等。我十分欣賞美國這種重視人權與人人平等的精神,在這種保障下,一個失明的學生可以通過有聲書、文字轉換成聲音的軟件去進修;一個失聰的學生可以通過視頻上的實時字幕而明白講授的內容……。然而,法律所保障的殘疾並不限於身體上的,亦包括心理上和智力上的殘障,例如閱讀障礙、書寫障礙、計算障礙、視覺處理障礙。

問題是:即使對正常人來說,有些學科是非常艱難的,例如電腦程式編寫、統計學、數據科學、數據視像化……。根據我個人有限而偏頗的經驗,無論給予那些有認知障礙的學生幾多支援,結果他們仍然無法掌握最基本的資訊(其他教授可能有不同的經驗)。遺憾的是,一部份學生不單止不會感激為他們提供的種種額外幫助,反而對教授抱怨優待不夠,有些人甚至投訴受到歧視。例如在某個電腦編碼的課程中,曾經有一個ADA學生要求我指導她做功課,每一次她甚麼也沒有做,只是要求我給她看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的代碼。我耐心地向她解釋了每一行代碼,幾次之後,我要求她嘗試自己做功課,她勃然大怒,說我沒有解釋電腦程式的邏輯,所以她無法做功課,跟著拂袖而去。這是左派人士培養出來的「奉旨態度」(sense of entitlement)。

沒有字幕的免費網上課程被迫下架
美國聯邦政府規定所有服務公眾的網頁和網上視頻必須符合ADA準則,例如網上視頻必須配上字幕。現在已經有軟件可以將聲音轉成字幕,但以前這並不普遍。由本世紀初開始,一些美國教育家發起了「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那就是將大學課程免費放在網上,解除了經濟上、時間上、地域上對學習的限制,筆者十分欣賞這良好的用意。加州大學帕克來分校曾經將很多課程免費放在大學的網站,然而,2016年8月美國司法部指出,那些沒有字幕的視頻違反了ADA,2017年10月,加州大學帕克來分校無奈地將超過二萬條網上視頻下架!結果所有人都無法享用這些免費課程,這是剝削了貧苦學生讀書的機會。哈佛大學、麻省理工、網飛(Netflix)亦曾經被捲入這類的法律訴訟。

我感到奇怪,為甚麼不可以保留現存的網上視頻,然後逐漸加上字幕呢?這種做法好像是:如果建築物入口處沒有輪椅坡道,則索性關閉通道,任何人都不能進入大樓!到底這是平權還是霸權?

結語
筆者參加過不少次西洋拳賽,很不幸每戰必敗,我認為這是因為制度上的歧視,所以造成不公平的結果。首先,西洋拳賽不容許參賽者用腿攻擊對方,中國武術的十二潭腿、二十四連環腿無法施展;戴上了拳套之後,虎爪功、鷹爪擒拿手、鐵砂掌、一陽指、六脈神劍……等武功完全報廢;比賽規矩又禁止打下盤,地堂鷹爪徹底失去作用。明顯地,西洋拳歧視中國功夫!我要向西洋拳擊總會投訴!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22 (LGBT+ Agenda, Hong Kong 2022)

21/06/2023

司法覆核

女跨男跨性別者Q及謝浩霖,她們的香港身份證均顯示二人為女性,惟二人已將其英國公民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性別改為男性。基於擔心手術風險,在未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之下,二人向入境處申請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有關申請被拒後,二人提出司法覆核,但高等法庭裁定她們敗訴,二人遂提出上訴。

上訴方提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唯一準則,反觀外國可參考醫生發出的性別轉換證明書。2022年1月26日,上訴庭頒下判詞稱,不同醫生或有不同標準,容易含糊,但性別重置手術是最清楚、客觀和有效的準則,無其他方法可以媲美,又說外國例子反映當地憲法傳統和集體價值觀,故原審裁決並無不妥。另外,判詞又指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為準則,已平衡公眾和上訴人的利益,上訴庭駁回上訴。二人不服上訴至終審法院。[1] (終審法院於2023年2月6日推翻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的裁決,裁定Q及謝浩霖上訴得直。)[2]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他於2018年就香港法律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提出司法覆核,2020年法院判他敗訴,他在2022年7月上訴,8月被上訴庭駁回,當時上訴庭提到,本港婚姻法例於1990年4月訂立,起草《基本法》的人必定採納傳統定義,以「婚姻」形容一男一女的異性伴侶關係,其他解讀方式明顯與現實不符。

岑其後再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許可,希望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庭首席法官潘兆初、副庭長關淑馨及朱芬齡於2022年11月10日頒下判詞,歸納岑子杰上訴至終院的爭議點:包括現行制度排除同性婚姻,違反《人權法》中「在法律面前平等及受法律平等保護」,以及《基本法》中「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法律至今不容許同性伴侶結婚,亦沒有提供其他方式結合,有違《人權法》對私生活的保護及《基本法》保障的平等權;以及香港法律至今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有違《人權法》和《基本法》。上訴庭認為,岑子杰的理據「不見得特別有力」,但屬於合理可爭辯議題,加上相關問題涉重大公眾利益,故批出上訴至終院的許可,案件將於2023年6月開審。[3]

尊重不同人士,包括跨性別人士及同性戀者在私人領域可以按本身的心意作決定及生活,應該是社會的共識,但就香港是否必須要與外國的法例接軌,例如跨性別人士在外國毋須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便能獲得新的性別標記,又或是外國註冊的同性婚姻,這些在香港是否獲得承認,實在不能只由法庭去判決,有關公共領域的事宜,必須在社會有共識的情況下,交由立法機關審理。政府若決定徵詢民意,則需要開啟廣泛諮詢公眾意見的時間及渠道,全面考慮到上述兩方面社會政策的改變,將對現有婚姻家庭制度、兒童福祉及女性安全帶來甚麼影響。

同志遊行及同志運動會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的香港同志遊行連續第二年改以市集形式舉行,2022年主題是「持續心跳 同待破曉」(Stay Pride, Live Proud),而關鍵議題是「無性戀」,市集於2022年11月12至13日舉行。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及一眾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亦曾到訪市集以示支持。[4]

首次在亞洲地區香港舉行的同志運動會——第11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因受疫情影響,運動會一再延期至2023年11月舉行,是次運動會的籌委會於2022年2月14日宣佈,除了香港,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亦成為了2023年同樂運動會準合辦城市,以方便一眾參加者出席、積極實踐多元共融。[5] 除了傳統運動項目如足球、游泳或公路賽外,主辦方還打算新增閃避球、山徑越野跑、龍舟競賽和麻將等「港式」運動項目。[6]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亦曾與香港2023年第11屆同樂運動會協辦了另一個活動——為期兩天的Unity Games體育賽事,並且為同樂運動會宣傳及招募義工。[7]

同性戀運動是一個十分懂得包裝的社會及政治運動,Gay Games的主辦單位將活動翻譯為同樂運動會,而不是同志運動會,其實是一種不誠實的翻譯,會誤導了只看中文而不看英文的市民,當大家以為自己只是支持一個不論性傾向、性別、種族和宗教,好像奧運的同樂運動會時,其實主辦單位想向西方和英語世界傳遞的訊息,就是大家都支持同志運動會,間接支持同性戀運動的訴求。而Gay Games所包括的不單是體育活動,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活動,在其官方網站可以詳細了解這些活動直接和間接都是宣揚同性戀運動的理念。

由於Gay Games是宣揚同運理念,當中包括支持一些具爭議的訴求,譬如在港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和同性婚姻,近年更包括所謂個人自主的性別身份,即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性別,並且強迫政府和其他人必須承認,而反對他們的訴求就被批評為歧視他們。這個真的是他們口中的多元和包容的社會理念嗎?關心和尊重同性戀者,並不等如必須認同他們的理念和訴求。

研究

2022年6月14日,家計會發佈五年一度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調查於2021年5月至7月訪問了來自41間中學、共8,34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研究發現,受訪中學生對「女性同性戀、男性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LGBT)的接納程度,整體上較2016年顯著地增加。[8]

研究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受LGBT+的意識形態影響,對今天的香港社會來說,這似乎是自然不過的事,因為無論透過電視或互聯網,尤其是後者,有關LGBT+文化或名人出櫃效應等新聞,對青少年來說都是唾手可得的資訊。如果他們普遍認同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說法,很自然就會認為同性戀是沒法選擇的「正常」戀情,接納他們的關係是理所當然的事,殊不知,迄今還未有科學家發現同性戀基因,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同性戀單單是受到先天因素影響。同性戀的成因非常複雜,非靠單一因素而形成,它是由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互動而形成的結果,而同性戀孿生子的研究也顯示,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影響力更大。現今人們愛在網上學習,但若涉及同性戀或其他知識,都需要謹慎選取可信的網頁。


[1] 〈改身分證性別上訴駁回 跨性別者擬提終審〉,明報加東網,2022年1月27日,網站: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20127/hk-gcb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吳慧華:〈同運議程LGBT+ Agenda 〉,《燭光》,第141期(2021年10月),頁18,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1%E5%B9%B410%E6%9C%88(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

[2] 詳情可參閱,何慕怡:〈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20–24,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3日)。

[3] 〈爭承認海外同婚 准上訴終院〉,《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11月1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politics/article/3297923/%E7%88%AD%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5%A9%9A+%E5%87%86%E4%B8%8A%E8%A8%B4%E7%B5%82%E9%99%A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岑子杰終極上訴爭本港承認海外同性婚姻 終院6月底審〉,《明報》,2023年3月9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309/s00001/1678340333427/%E5%B2%91%E5%AD%90%E6%9D%B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7%88%AD%E6%9C%AC%E6%B8%AF%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7%B5%82%E9%99%A26%E6%9C%88%E5%BA%95%E5%AF%A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4] 〈同志遊行績改市集「同待破曉」〉,《明報》,2022年11月13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21113/s00002/1668276375175/%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7%ba%8c%e6%94%b9%e5%b8%82%e9%9b%86-%e3%80%8c%e5%90%8c%e5%be%85%e7%a0%b4%e6%9b%89%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香港同志遊行彩虹市集,網站:https://hkpride.net/zh/%E9%A6%96%E9%A0%8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6] 區禮城:〈香港同樂運動會接受全球報名 新增麻將、龍舟競賽「港式」項目〉,《香港01》,2022年10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232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7] 〈科大協辦Unity Games 頌揚多元與共融〉,香港科技大學,2023年1月9日,網站: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major-events-campus/hkust-co-hosts-unity-games-promote-diversity-and-inclusion(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政治正確摧毀了創作?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0/05/2023

隨著自由主義不斷發展,社會追求開放、人權以及創新,以致不少弱勢社群的地位開始提升。以往被歧視,很少發言機會的群體都可以相繼發聲或提出指控,例如2017年的「#Metoo」運動便是指控一些人的性侵行為,後來不少人透過在社交媒體以標籤「#Metoo」來表示自己曾經被性侵。[1] 又例如黑人或性小眾都經常會成為創作題材,有時更為了「政治正確」而隨便加入一些與他們相關的情節,卻未能引發觀眾共鳴,更甚的會惹人反感。

最近亦有不少用作品都被指出刻意加入「政治正確」的內容,而遭到觀眾以及玩家非議。較早前比較轟動的是由美國遊戲製作公司Naughty Dog開發的電子遊戲《最後生還者:二部曲》(The Last of Us Part II),本為第一集大作的延伸,萬眾期待。但第二集遊戲在2020年推出後,便惹來一眾批評。批評者指遊戲內容刻意展現支持黑人、女權、LGBT等議題。[2] 例如其中一位主角Abby是一位身材健碩的女性;另一位主角Ellie則與另一位女配角有女同性戀的劇情;遊戲又刻意高舉當中幫派的黑人頭目支配著許多白人。這種種刻意政治正確惹來熱烈討論或批評,Naughty Dog的聯席總裁Neil Druckmann直接引用了美國歌手Kurt Cobain說過的一句話來回應:「……如果你們當中有人厭惡同性戀、不同膚色或女性,請幫我一個忙——給我滾開!……」。[3] 這句似乎對於玩家欣賞與否毫不在意,並具備攻擊性的說話,惹來更多不滿。事實上,如果將對遊戲內容的不滿,從而捆綁式地等同於是對性小眾、少數族裔、女性等的歧視,實在不太恰當,而這正正是引發逆向歧視的其中一個原因。

數星期前,另一個電子遊戲大作《地平線:西域禁地》(Horizon Forbidden West)的DLC(遊戲附加內容)《炙炎海岸》推出,隨即引來熱烈的批評,甚至在社交媒體出現負評洗版的情況。其原因在於遊戲內容被指刻意加入了同性戀等情節,其中一位玩家的評論直指:「……故事劇情就是為了將LGTB(LGBT)推到你臉上,為了強行政治正確而正確」[4];也有玩家指,遊戲女主角Aloy從來都沒有表現出任何同性戀傾向,忽然引入了女同性戀情節,只是為了討好近年歐美流行的覺醒文化。[5] 從而可見,遊戲文化如被強制加入一些政治議題以達到政治正確的目的,其實會令一眾玩家感到錯愕,甚至難以享受遊戲內容。

除了電子遊戲,近來電影《小美人魚》和《埃及妖后》也引發了類似爭議,它們的爭議都是在人物選角上的問題,被質疑刻意「政治正確」。《小美人魚》改編自迪士尼經典動畫原著,但真人電影在選角時邀請了黑人女歌手Halle Bailey飾演其中一位美人魚Ariel,後來網絡上出現了#NotMyAriel的抗議運動,因他們認為,選擇黑人有違原創動畫中Ariel的白人形象,被指為了政治正確而矯枉過正。[6] 而《埃及妖后》則引發較嚴重的爭論,當中涉及埃及真實歷史的問題,甚至被指扭曲歷史、「黑」化埃及歷史等等,更加牽涉到法律層面上的申訴。[7]有人認為《埃及妖后》作為一套紀錄片,所以應該反映一定程度的歷史事實,而選角上也應該加倍小心,避免誤導了他人對於真實妖后的想像。

政治正確,其核心在於一個自我審查的機制,或許製作人想表達對弱勢社群的支持;或許想迎合當其時的歐洲文化;又或許刻意在內容上政治正確,從而避免被人控訴歧視弱勢社群。其實在劇情上,若原本已經有所鋪排,或是一個新的作品,在當中加入政治正確的元素,觀眾或玩家也會較容易諒解和接受。但如果太過於刻意去表達政治正確的元素,而在情節上又欠缺鋪排,只會令觀眾或玩家感到錯愕和難以有良好的遊戲或電影體驗。另外,因應不同的題材也需要有其合宜的表達方式,相信沒有多少人會想過連紀錄片都會有刻意的政治正確元素。到頭來,如果太過刻意地為了政治正確而正確,不單只無法為弱勢的一群爭取平權,更加可能摧毀了該作品。


[1] 梁麗娟:《媒體的界限:性與暴力的傳播學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23),頁120。

[2] 胡劍威、永高:〈《The Last Of Us Part II》引全球罵戰「糞作」與「神作」的距離〉,《香港01》,2023年1月2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9%81%8A%E6%88%B2%E5%8B%95%E6%BC%AB/49095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3日)。

[3] 亞小安:〈《最後生還者2》劇情洩漏案外案,副總裁開嗆玩家:不喜歡同性戀、女人、黑人就不要買〉,4gamers,2020年4月30日,網站:https://www.4gamers.com.tw/news/detail/42955/neil-druckmann-said-on-instagram-dont-buy-our-game(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3日)。

[4] Long:〈《Horizon Forbidden West》DLC 因同性戀劇情 多個Game評網被玩家負評〉,unwire.hk,2023年4月24日,網站:https://unwire.hk/2023/04/24/horizon/game-channe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9日)。

[5] 林卓恆:〈地平線西域禁地DLC女同關係遭負評轟炸 疑不滿Aloy亞蘿伊為攣而攣〉,《香港01》,2023年4月25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9%81%8A%E6%88%B2%E5%8B%95%E6%BC%AB/891389/(最後參閱日期:5月3日)。

[6] Yi Chang:〈《小美人魚》真人版「黑人愛麗兒」選角引爭議:每種膚色的小女孩,都值得成為迪士尼公主〉,Vogue,2022年9月14日,網站:https://www.vogue.com.tw/entertainment/article/little-mermaid-remake-ariel-halle-bailey(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3日)。

[7] 端小二:〈電影《埃及艷后》、《小美人魚》輪番陷選角爭議,主演膚色跟原着不同問題何在?〉,端傳媒,2023年4月25日,網站: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30425-roundtable-international-Cleopatra-The-Little-Mermai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3日)。

他山之石:童話書與政治正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8/04/2023

在英國,3月2日是「世界圖書日」(World Book Day),學校會舉行一系列的活動,例如圖書角色扮演,同學會穿著不同的角色的衣服回校,然後一起閱讀圖書,主辦機構更會與不同書商合作舉辦不同活動,例如一鎊一本圖書,以及免費圖書活動,鼓勵兒童閱讀。

不過在活動前半個月,《每日電訊報》調查報道發現,英國兒童文學作家達爾(Roald Dahl)的童話書在改版時,出版商與倡議兒童文學應具備包容、多元、平等元素的組織Inclusive Mind合作,修改了作品的一些內容,當中《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一書中極肥胖男孩格盧普(Augustus Gloop),由極肥胖(enormously fat)改為龐大(enormous)。除了刪去「肥」(fat)一字,記者發現不少作品亦被刪去「醜」(ugly)一字。

同時,記者也發現有新版的童書改了一些對性別的刻板形容,例如在《怪誕黑巫后》(The Witches)一書中有一句「即使她是在超巿做收銀員或者為公司打文件」就改為「即使她是做頂級科學家或者從商」。同一本書有另一段講女巫戴假髮有可能是因為秃頭的段落,更直接加一句:「女性戴假髮有很多原因,這絕對沒有問題。」

持有以上作品版權的達爾故事公司發言人曾回應,有關的修改由2020年開始,當年將工作外判給Inclusive Mind處理,有傳媒再揭發,內容修改的方法是邀請關注不同小眾、對文字比較敏感的人來閱讀達爾的故事,並將令他們感到被冒犯的文字挑出來,然後進行修改。Inclusive Mind曾回應稱,他們只是將他們認為不好的部份指出,但最後怎樣修改,還是書商自行決定的。

這種解釋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著名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認為書商做法是「荒謬的審查制度」,英首相辛偉誠亦批評修改書中用語的做法,他的發言人引述了達爾的童書《吹夢巨人》(The BFG)的觀點,指出「不要顛三倒四地改變詞義」(Don’t Gobblefunk around with words),及後連卡米拉皇后也曾不開名批評,認為書商應該要確保作家的言論自由和表達自由不受侵害。

書商在備受各方批評的一週裡,很快從善如流表示,會在年底推出沒有修改的「原著版」(classic collection),保留所有原來文字,變相同一本書會有兩個平衡的版本推出巿面,做法就如「打和」一樣,彷彿甚麼也沒有改變。事件仍然引起討論的同時,《每日郵報》發現另一個兒童文學作家Enid Blyton的作品有類似的修改,但該書商並未有任何回應。

類似的事件被形容為woke,這字於60年代源於非裔美國人的方言,用於爭取黑人的平等和社會公義運動中,但近年這詞語被廣泛地用作描述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爭取權益是應有之義,當中包括「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s)和Me too運動也是其中代表。文章的字詞被修改,本來為避免傷害敏感人士的心靈,做法是為了關心和給予不同小眾更多的同理心,但後來卻發展成唯我獨尊的一種態度,動輒批評別人不夠woke,最後更形成輿論審判,於是對運動開始有反彈

同樣,對於一些歷史的文學和文字,不少人認同應該尊重該時空的限制,即是作者的寫作時空,若當時某些寫法和文字並未有構成冒犯,作者明顯也是無心去傷害任何人,這些文字理應被保留。若果要配合新時代,可以做改寫,甚至重寫,但不宜改動他們的文字,但仍在修改了的作品中冠上他們姓名,這是明明的審查。

專欄作家指出,達爾其實並不是一個完全不願意改動原著的人,如果有人提出他的某種寫法可能會冒犯人,他會願意修改,甚至刪去一整段,但修改都是經他同意的。達爾生前在一個與插畫師的對談中曾表示:「當我離開時,如果那發生了,那麼我希望強大的雷神之錘猛烈地敲打他們的頭部。或者我會派遣『巨大的鱷魚』將他們吞噬。」巨大的鱷魚是他同名書籍的主角。

可見,當政治正確要求社會對世界上所有文字記錄,甚至歷史都要作出政治正確的修改時,大家會反問為何我們不能保留一下舊世界的一些想法?但這些提倡政治正確的人的答案是因為這種傷害人的說法如果一直出現,就會一直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令一些人的意識形態永遠不被改變,所以惟有改變這些舊文字,才能令下一代有實質的改變。

文無定法,流行文化和文字與經典有不同。流行文化的產品理論上可以因著每個年代有自己流行的讀物或文本,舊的文本若不合時宜自然會被淘汰成為歷史的見證,並不需要強行改變歷史的文本,否則和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身上並無分別,也是一種活脫脫的審查。可見社會即使講求政治正確,也應該對文本的修改有基本底線。

至於歷久常新,甚至難以改變的東西,例如宗教典籍又如何呢?今年2月英國有報章報道,英國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計劃修改一些禱文,令主禱文中「我們在天上的『父』」,不一定要用「父」這個詞,可以改用「無性別(non-gendered)」字詞,以方便大家使用。

《聖經》,不似流行文化或者文學,會隨時代流轉而消逝,是否應該「與時並進」,更改內容,以更符合現代的想法呢?所謂釋經,除了學習如何了解原文在原本處境的意思之外,同時讀經的人亦會問這些經文給今時今日的社會的意思,與其改掉原本的寫法,倒不如問一下,如果今日仍然用這些字詞,給我們的意思是甚麼?若今天的文化不喜歡這東西,就刪一些,幾十年後喜歡另一些東西,又加一段,那麼經典還會剩下甚麼呢?

疫情下的標籤效應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7/10/2022

2022年1月,美國傳媒報道一位亞裔人士因為受到仇恨襲擊而於2021年年底去世的消息。是何等樣的仇恨,讓一位與兇徒素未謀面的61歲華裔男士,在路邊突然遭到兇徒腳踢及踩踏頭部?雖然疑犯否認對亞裔人有偏見,但美國警方根據監控錄像畫面,相信疑犯有可能因為死者的種族才向他作出襲擊,[1] 該名疑犯被控仇恨罪二級謀殺。[2]

即使受害人真的並非因其種族而受襲,但不容置疑的是,在美國的亞裔人士於這幾年來受到突襲的案件大增。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發佈2020年與仇恨罪行相關的統計,當中涉及超過一萬位受害者,不計算其他佔少數的歧視範疇案件,與宗教歧視相關的案件佔13.3%,與性傾向相關的案件佔20%,而單是與種族、民族及祖宗相關的歧視個案則高達61.8%。[3] 針對亞裔人士的仇恨罪行,由2019年的161宗上升至2020年的279宗,增幅超過 73%。[4]  與亞裔人士相關的仇恨罪行個案,有可能不只二百多宗,因為在2020年3月19日至2022年3月31日期間,美國非牟利組織停止仇恨亞裔和太平洋島居民(Stop Asian American and Pacific Islander Hate, Stop AAPI Hate)接獲超過一萬一千宗自我呈報的個案,當中的受害者超過九成都是亞裔人士。[5]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22年4月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有63%的受訪亞裔美國人表示,在美國針對亞裔人士的暴力行為正在增加,21%的受訪亞裔美國人表示他們每天或幾乎每天都擔心他們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種族或民族而受到威脅或攻擊,而51%的受訪亞裔美國人表示他們有時會為此擔心,有36%受訪者表示由於擔心自己可能受到威脅或攻擊,他們在過去 12 個月內改變了他們的日常安排或作息。[6]

種族歧視在美國本來便不是新事,否則美國所訂立的「仇恨罪行」(hate crime),也不會把因針對某一特定「種族」及「民族」的歧視性或偏見性犯罪行為納入其中,讓「種族」及「民族」成為受保護項目中的其中一項。種族歧視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從2019年開始,針對亞裔的仇恨罪行的個案大幅上升的情況來看,可見這與「新冠肺炎」不無關係。

新冠肺炎病毒不會只攻擊亞裔人士,病毒本身也沒有任何神奇力量,讓亞裔人士突然惹人討厭、憎恨,甚至被人攻擊,但人的言論,特別是領袖的言論,加上傳媒或社交平台的消息傳播,卻有著驚人的殺傷力。多年前,雖然有關亞裔人士的仇恨罪行在美國已漸漸出現,但真正的臨界點,在於前美國總統特朗普不斷重複稱呼新冠肺炎為中國病毒,他的跟隨者深信他的言論,把病毒與亞裔人士連於一起。[7] 

皮尤研究中心於2021年4月所作的調查,當中以開放式問題詢問認為針對亞裔美國人的暴力行為在增加的受訪者,主要是甚麼原因令暴力增加,約 20% 受訪者認為,特朗普及其言論,例如指中國是疫症源頭、他的種族主義言論或為冠狀病毒貼上「功夫流感」或「中國流感」的標籤,正是暴力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有12%的受訪者認為,指責亞裔人士,並使其成為疫症流行的代罪羔羊,是增加了亞裔美國人受到暴力對待的原因。調查又發現,自冠狀病毒爆發以來,有45%的亞洲成年人表示,他們至少經歷過一次無禮對待,當中有16%的亞洲成年人表示曾聽過「他們應該回到自己的國家」的言論,有14%表示聽過「他們應該為冠狀病毒的爆發負上責任」的言論。[8]

明光社

亞裔人士受到襲擊這股風氣不獨在美國發生,在英國亦有此現象。雖然英國的仇恨罪行案件的數目遠遠不及美國,疫情流行期間,在2020年1月至3月,英國有186位看似為中國人及東方人的人士受到傷害,但這數字比2019年同期多出一倍。[9] 罪行增加的主因亦如美國一樣,當全世界認為病毒出自中國,人們便愈發對亞裔人士產生仇恨,在英國的中國外賣店遭受破壞,而一些在英國唐人街的食店,也完全被杯葛。[10]

疫情高峰期,很多國家需要封鎖,國家的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太多措施讓人失去自由,出現負面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味責怪他人,沒有反省或改善自己的防疫制度或醫療系統,亦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應有作為。從美國的歷史來看,美國文化傾向尋找代罪羔羊,根據研究亞裔在美國歷史的密歇根大學助理教授Melissa Borja對美國的說法:「移民被當成是威脅,或是在政治、社會和經濟動盪之時被當作替罪羊,這並不是第一次。」例如在1930年前後的大蕭條時期,180萬墨西哥裔美國人被驅逐出境,90年代的汽車業蕭條,日本人成了直接受害者。[11]

事實上,尋找代罪羔羊不是美國獨有的,胡亂貼標籤在弱勢或被排斥的民族身上,製造仇恨及代罪羔羊,這些事久不久便會在人類歷史中出現,是人類的通病。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肆虐,當時,猶太社區無辜地被指控在井中下毒傳播黑死病,以致大量猶太人被殺害。[12] 到了19世紀,霍亂疫症爆發,換來法國上層階級怪罪窮人,責怪他們衞生差、飲酒淫蕩,髒亂不潔。[13]

疫情的來臨,在標籤、又或是代罪羔羊的背後,其實只是反映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族群或階級之間的矛盾。[14]

明光社

香港又如何呢?2021年1月便曾發生有客人在訂單上註明不要南亞裔外賣員派送食物的事件,究其原因,極有可能與當時油尖旺區成為新冠肺炎「疫區」,確診者中有不少屬少數族裔有關,加上在當時疫情的例行記者會上,衞生防護中心健康促進處主任何理明醫生曾說過少數族裔「在文化上、宗教上,可能有較多家庭聚會、分享食物、食煙飲酒、或者其他傾談,不戴口罩」,加上「居住環境較擠迫」,因此感染病毒的機會較高,[15] 這番話或許令部份人將疫症傳播的責任推向少數族裔。或許,南亞裔人士喜歡不戴口罩傾談,喜歡聚餐及分享食物,但香港人何嘗不是如此?當人們在家中聚餐,又有幾多人會戴著口罩與人傾談,又或是為了避免分享食物而以西餐形式用餐?相信何醫生無意把少數族裔說成是病毒散播的源頭,但過於簡短且粗略的陳述,容易惹人誤會,特別是那些不會字字認真聽認真看的人,又或是一早已經對南亞裔人士心存偏見的人就很容易有所誤會,再加上傳媒誇張渲染,又或是扭曲了講者原意,[16] 於是乎便出現了南亞人被公司要求接受強制檢驗的情況,又或是有人在疫區幫忙翻譯,路過的人會說:「佢南亞人嚟嫁,成身都係病毒,唔好靠近佢」,也有南亞人一上班就被同事噴了一身消毒劑。[17]

事隔一年多,情況改善了嗎?還是當其他病毒引起的病情再次出現,人們仍會在社交網絡上傳播訊息,「好心提醒」大家要小心某一群人。

標籤效應之下,對於歧視或進一步的攻擊行為,領導者的言論固之然有影響力,傳媒也成了幫兇,但盲目相信謠言的大眾也是危險一族,因為付諸行動的,往往是普羅大眾。當倉鼠被冠上傳播病毒之名,漁護署呼籲市民將2021年12月22日或之後在本地寵物店購買的倉鼠交出予署方人道毀滅,可是被交出、被人遺棄的倉鼠又豈只在12月22日或之後購買的?[18]

倉鼠無罪、南亞裔人士無罪、亞洲人也無罪,但疫情之下,一切政策或推測若解釋得不清不楚、言語含糊、甚至有意無意地加上政治操作,再加上人們沒有深思熟慮,照單全收,胡亂替別人貼上標籤,這中間所牽涉的無辜生命,又或是讓人承受的驚嚇或威脅,與病毒所帶來的威脅,恐怕有過之而無不及。


[1] Troy Closson, “Asian Immigrant Attacked in Hate Crime Last Year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8,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01/08/nyregion/anti-asian-hate-crime-death-harlem.html.

[2] Susan Haigh, “Hate Crime murder charges in brutal death of Asian Man head stomped in NYC,” NBC New York, February 11, 2022, https://www.nbcnewyork.com/news/local/crime-and-courts/hate-crime-murder-charges-in-brutal-death-of-asian-man-head-stomped-in-nyc/3546523/.

[3] “FBI Releases Updated 2020 Hate Crime Statistics,” 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 October 25, 2021, https://www.fbi.gov/news/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s/fbi-releases-updated-2020-hate-crime-statistics.

[4] Sakshi Venkatraman, “Anti-Asian hate crimes rose 73% last year, updated FBI data says,” NBC News, October 26, 2021, https://www.nbcnews.com/news/asian-america/anti-asian-hate-crimes-rose-73-last-year-updated-fbi-data-says-rcna3741.

[5] Shawna Chen, “Asian Americans grapple with long-term reality as reported hate incidents top 11,000,” Axios, July 20, 2022, https://www.axios.com/2022/07/20/asian-american-hate-reports-2022; “Two Years and Thousands of Voices: What Community-Generated Data tell us about Anti-AAPI Hate,” STOP AAPI HATE, July 20, 2022, https://stopaapihate.org/wp-content/uploads/2022/07/Stop-AAPI-Hate-Year-2-Report.pdf.

[6] Luis Noe-Bustamante, Neil G. Ruiz, Mark Hugo Lopez and Khadijah Edwards, “About a third of Asian Americans say they have changed their daily routine due to concerns over threats, attacks,” Pew Research Center, May 9, 2022,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22/05/09/about-a-third-of-asian-americans-say-they-have-changed-their-daily-routine-due-to-concerns-over-threats-attacks/.

[7] Zaid Jilani, “Why Are Asian Americans Being Attacked and What Can You Do About It?” Greater Good Magazine, March 18, 2021,  https://greatergood.berkeley.edu/article/item/why_are_asian_americans_being_attacked_and_what_can_you_do_about_it; Noe-Bustamante et al., “About a third of Asian Americans say they have changed their daily routine due to concerns over threats, attacks.”

[8] Neil G. Ruiz, Khadijah Edwards and Mark Hugo Lopez, “One-third of Asian Americans fear threats, physical attacks and most say violence against them is rising,” Pew Research Center, April 21, 2021, https://www.pewresearch.org/fact-tank/2021/04/21/one-third-of-asian-americans-fear-threats-physical-attacks-and-most-say-violence-against-them-is-rising/.

[9] 截至2022年10月25日,參Grahame Allen and Yago Zayed, “Hate Crime Statistics,” UK Parliament, House of Common Library, November 26, 2021, https://researchbriefings.files.parliament.uk/documents/CBP-8537/CBP-8537.pdf

[10] Aina Khan, “‘I don’t feel safe’: Asians in the UK reflect on a year of hatred,” Aljazeera, March 23, 2021,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1/3/23/i-dont-feel-safe-asians-in-the-uk-reflect-on-a-year-of-hatred.

[11] 郭昊:〈只因新冠?美國亞裔為何屢受攻擊〉,DW、yahoo!新聞,2021年3月5日,網站:https://tw.news.yahoo.com/只因新冠-美國亞裔為何屢受攻擊-114800401.html

[12] Joanne Lu, “Why Pandemics Give Birth To Hate: From Bubonic Plague To COVID-19,” npr, March 26, 2021, https://www.npr.org/sections/goatsandsoda/2021/03/26/980480882/why-pandemics-give-birth-to-hate-from-black-death-to-covid-19;蕭智帆、劉芝吟:〈摸不透的疫病,該如何迎戰?瘟疫史教我們的事 〉,「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2020年5月7日,網站:https://research.sinica.edu.tw/pandemic-medicine-of-history/

[13] 蕭智帆、劉芝吟:〈摸不透的疫病,該如何迎戰?瘟疫史教我們的事 〉。

[14] 蕭智帆、劉芝吟:〈摸不透的疫病,該如何迎戰?瘟疫史教我們的事 〉。

[15] 〈Sorry I was eating wrong——Deliveroo用戶種族歧視,背後未必注意到的事〉,「關鍵評論」,2021年2月2日,網站: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6799;〈客拒印巴籍外賣員送餐涉歧視 戶戶送永久終止其帳戶〉,「東網」,2021年1月22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0122/bkn-20210122130926108-0122_00822_001.html

[16] 如《南華早報》以“Hong Kong fourth wave: officials warn members of ethnic minorities helping spread Covid-19 as another 107 cases emerge”作為新聞標題,這與何醫生口中的「感染病毒的機會較高」是兩碼子的事,參〈Sorry I was eating wrong——Deliveroo用戶種族歧視,背後未必注意到的事〉。

[17] 〈Sorry I was eating wrong——Deliveroo用戶種族歧視,背後未必注意到的事〉。

[18] 〈返工期間媽媽擅棄兩倉鼠 女兒痛斥無知求街坊助尋鼠〉,《晴報》,2022年1月20日,網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160341/殺鼠令%20︳返工期間媽媽擅棄兩倉鼠%20女兒痛斥無知求街坊助尋鼠

命名、分類與歧視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4/09/2022

社會的爭議,有時小事很容易化大,中學生可以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自己不能像女同學一樣留長頭髮,認為這是對男性的歧視。在英國,猴痘在同性戀群族中傳播,但當地的新聞從業員和發言的醫生,總會煞有介事的強調,這說法並不是一種歧視。我們為一件事定性、命名,為一些類近的東西分類,有時是歧視,有時卻不是。這是因為龍門任人搬,還是其他原因?我們可以避免命名和分類嗎?

聲稱自己有性別焦慮的中五男同學,較早前向平機會投訴男生在學校不能留長頭髮,至截稿前事件仍在調停中,尚未有結果,但事件在教育界引起了頗大關注,立法會議員、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鄧飛接受傳媒訪問時,一時說制定校規時未必與性別定型有關,[1] 一時又說學校是照顧未成年人的地方,不用事事緊貼社會潮流,應當審慎地保守少少,但又強調,假如平機會要求學校「與時並進」,校方也會跟從。[2]

鄧飛的答案顯然是「此地無銀」,學校服飾審慎保守,男女顯然有本質上的分別,所以服飾上要求也有不同,這也很合理,但鄧飛一時說不是性別定型,但又同時說萬一法庭和平機會說要放寬相關規則,學校也會跟隨,這就說明他未必會捍衛一些基本價值,其回應令人失望。

參考平機會在2014年推出一份名為《種族平等與校服》的指引,當中就指出穿著校服的好處,可以推動學生的紀律和正面行為,文件又提出規則在個別情況下可以作出彈性安排。[3] 而在有關規則的考慮因素中,包括了保持衛生和安全,所以可以規定留長頭髮的同學必須紮頭髮等等。可見如果同學有特殊需要,只要符合學校整體對校服等方面的要求,根本不用出動「性別歧視」這樣的字眼,也可以好好處理問題。

性別歧視、男女、性別焦慮,這些字詞在事件中出現,近年在一些社會運動中,透過字詞定義的改動,或者創造新詞,改變人對事物的想法,甚至成為抗爭的工具,同時,又有人因此為到這些字詞的使用爭持,企圖「正名」,以捍衛一些想法。原本所謂的咬文嚼字,只是文學上追求完美的表演,到今日已經成為抗爭和表達政見的工具,一不留神用了不同的詞語,原來它隱含了一些你未必願意接受的意思。

舉個例子,疫情初期,我們會叫新冠肺炎做武漢肺炎,之後又有英國的新冠病毒變種、非洲變種等等,其實命名的原則本來是那個病的發源地在哪,就將之命名,本意是為了方便大眾記憶和了解事件,以前也有很多疾病以地方命名,例如香港腳,那是一個通俗的說法,平常是沒有人深究的。

不過在凡事正名的世界,有地方認為這種說法有歧視疾病的發源國家之嫌,再加上病毒的源頭本來就充滿爭議,一個簡單的命名最後變成政治事件,世界衛生組織最後宣佈將有關傳染病命名為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而變種病毒株則以希臘文字母排序來命名,所以這幾年的病毒就是Alpha,Beta等變種,沒有了原本的地域作為變種命名之說,到今日就沒有人知道不同變種的來源,只知道變種有一個沒有意思的名字。

有時,命名之爭是因為大家對名字背後的意思有極大爭議,例如我們今日用「大陸」還是「內地」來形容中國,往往代表一些政治立場,我們用「抗爭者」還是「暴徒」,「性工作者」還是「妓女/男妓」,「變性人」還是「人妖」等等。有時我們會對一些已知有問題的東西正常化,例如若將「賭博(gambling)」改稱為「博彩(gaming)」,就將事情的負面觀感降低。這些詞語未必同時成雙成對的出現,但有時我們會發現因著某些詞語令某一群族的人有不好的感受,所以有些人就用了一個中性,甚至正面的詞語,取代一個相對負面的詞語來形容某一群人。

這種命名之爭,時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某些字詞的改變,若不細心留意,一旦變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字,某些意思就植根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成為難以改變的價值觀。有些人為了對這些存在已久的價值觀提出抗議,往往會創造新詞,表達不滿,例如以前的「人妖」,今日會稱為「跨性別者」,男扮女裝的以前是「易服癖」,今日是「變裝女皇」,凡此種種將舊意思洗刷的新詞,改了一個名字,但內容往往依舊,人卻會因為該名字改得好,對它所指的人或事物減少了抗拒感,問題彷彿就不存在似的,到後來如果有人用回以往有負面意思的字眼,就會被批評為不包容,甚至是對小眾的欺凌。

有人甚至質疑,這類將不同群族分類的字眼,一出現就產生歧視。早前猴痘的傳播,有外地傳媒發現不少受感染的人同時參加了同性戀者主持的派對,[4]而猴痘是透過面對面、皮膚對皮膚等接觸傳播,當中包括了性接觸,不少人自然會聯想到就是在這些同性戀派對往往也會涉及濫交等問題,但當傳媒的報道有「同性戀」社群三個字,就得非常小心,強調並不是歧視同性戀者,但事實卻是如此如此。

這情況跟處理愛滋病感染的情況相當類似,明明我們發現香港感染愛滋病人數的比例上,透過同性性接觸而受感染的數字比異性性接觸高,但我們也不大可以說同性戀者是高危群族,改為要說沒有安全性行為和沒有穩定性伴侶的群族最危險,但有趣的是,當局並沒有提供沒有安全性行為和沒有穩定性伴侶的群族的感染數字。

大家當然相信愛滋病是透過不安全性行為傳播,但大家會不禁問,為何我們平日已有的分類,到了某些時候,我們卻二話不說,將這些分類「放埋一邊」,原因就是這些分類會傷害某些人。以前社會性別分男女,但自從跨性別成為新詞語,社會又要打破二元定律,所以愈來愈多情況在索取個人資料,問及性別時,會改為以下的形式提問:「如果你願意,你會怎樣形容自己?A.男性(或跨性別男性)、B.女性(或跨性別女性)、C.性別非二元(non-binary)、D.不便透露。」

分類,初時往往是因著方便,例如以性別分類,就將人類簡單分類。以膚色、年齡、高度,體重分類,當然也可以,若不用身體特徵,有時也會用個人收入、宗教信仰、興趣甚至政治傾向等分類……分類有時是為了更快認識一個人,有時為了要方便討論和管理,例如某個議題,是與某一類人有關。我們使用正確的分類,就能更有效的討論。分類本是合理地將東西分開,以方便處理,但不會因此而破壞人的獨特性。

不過,若有人將分類變成標籤,甚至將人污名,這當然是錯誤的行為。一些男女過份概括的描述,例如女性開車一定差,或者男性不善於理解和表達,即使此現象在統計學上過關,我們也不應該但凡見到一個女生,就假設她開車一定差,同理也不應該用統計學上過關的東西,就假定某一個人若屬於某一個群族,就一定有某個特性。分類是一回事,標籤是另一回事。

更嚴重的是,若果因著對個別人士的標籤,就對他們有差別對待,這當然就是明顯的歧視。換句話說,若不明就裡,但凡看見男性,就指責他們是濫交,或者但凡看見某種政見的人,就直接指責他們不理性,其實這件事本身也是頗非理性的。所謂歧視既然是指不合理的差別對待,這種情況本來就不應出現在社會中。

可惜的是,要人將分類和標籤這兩種狀況分拆開,並不容易,再加上我們的分類和命名,可能一早就有意無意的滲入了一些想法在當中,這些潛移默化的東西,就更難消除。有時我們會斬腳趾避沙蟲,寧願對一些人少說一些話,怕動輒得咎,久而久之,反而產生一些更不健康的情況,最後那個被標籤的人,表面可能沒有受到歧視,甚至被過份禮遇,但他們內心知道,這種「禮遇」其實只是為了避免麻煩,到最後有關人士根本不會獲真誠相待。

可見分類和命名一樣,當中並非如想像中客觀和全面。分類的方法即使有多科學,始終還是只能展示事物的某一個部份而已,例如你企圖將人的收入多少分類,也只能知道他們每月有多錢,以至大約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但實際上他們生活的具體情況,你不能太具體地掌握。命名也有其局限性,字詞的意思始終有限,當我們用了一個很概括的方式去描述一個抽象的東西時,總是有所取捨,而且過程亦有主觀見解在其中,如果我們不加留意就會被牽著鼻子走,隨時令我們對某一事物喪失了客觀的看法。

說到底,這些都是一些我們使用的語言和思考方式的限制,每一個人本來都是獨一無二的,但人類的智慧有限,始終只能用語言去描述、命名或為不同的人和事物分類,以方便討論。我們可以做的,最終還是學習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性,相信上帝創造每個人均有所不同,每個人獨特之處是人類語言不能言說得清楚的。

當我們去描述人、事、物時,嘗試在概括的過程中,考慮一下字詞引申的意思會否對人造成冒犯。同時,我們或者要有更大的包容,理解到別人其實和自己一樣,也只能用有限的詞語去表達他的意思,所以我們可以請他澄清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開始就指責對方是標籤,或者是歧視。

當然,我們明白,有時有些人企圖用語言藝術去「漂白」一些不對的事,這時我們只需溫柔的指出問題就好了,也不用句句標籤某一類人,減少不必要的抗拒感。畢竟,語言是工具,我們想對方聽得進去,而不是產生不必要的抗拒感;但願在這個充滿矛盾紛爭的世代,我們能互相尊重,慢慢聆聽和溝通。


[1] 〈中五生投訴髮禁涉歧視 鄧飛:倘平機會要求學校讓步、教育界將有大震盪〉,有線寬頻,2022年7月22日,網站:https://www.i-cable.com/新聞資訊/45154/中五生投訴髮禁涉歧視-鄧飛-倘平機會要求學校/(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5日)。

[2] 江麗盈:〈中五生就學校髮禁向平機會投訴 鄧飛:學校可適當審慎地保守少少〉,《香港01》,2022年8月1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教育發展/795641/中五生就學校髮禁向平機會投訴-鄧飛-學校可適當審慎地保守少少(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5日)。

[3] 〈種族平等與校服Racial Equality and School Uniform〉,平等機會委員會,網站:https://www.eoc.org.hk/EOC/Upload/booklets/schoolUniform/2014_02.pdf(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5日)。

[4] 林彥臣:〈猴痘擴散至少16國 專家:與歐洲2場派對「危險性行為」有關〉,ETtoday新聞雲,2022年5月23日,網站: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20523/2257423.htm(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9月6日)。

版權條例修訂捲土重來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0/01/2022

2021年10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表示,本港的《版權條例》落後超過10年,當局要進行「保底」工作,修訂法例,並以《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作藍本諮詢公眾。[1] 過去,有市民擔心這條例會阻礙二次創作,2014年的草案限制轉播侵權作品,同時二次創作或翻唱作品並未獲豁免,故被外界稱為「網絡23條」,草案最終未能完成審議。經歷過拉布及擱置,是次重啟修例,政府高官指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首次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認為這是檢討法例的適當時機。[2] 此外,特首林鄭月娥在2021年發表施政報告時亦表示會強化知識產權制度,加強推廣、教育和對外合作,又會提升知識產權署的實質審查能力,並研究把《專利合作條約》的適用範圍擴展至包括「原授專利」制度等。[3]

明白科技日新月異,網上創作及分享的渠道及技術比起七年或10年前已經變化了許多,串流平台、電子傳送和直播科技的迅速發展,對於版權擁有人、版權使用者及服務提供者的保障都有需要提升。

根據政府新聞公報及是次諮詢文件內容,政府建議按《2014年條例草案》涵蓋的五個範疇(見附表)作為基礎,更新香港的版權制度。

附表:《版權條例》修訂建議涵蓋的五個範疇

範疇

內容重點

A. 傳播權利

賦予版權擁有人科技中立的專有傳播權利,確保他們的作品以任何電子傳送模式向公眾傳播都會得到保護。

 

B. 刑事法律責任

配合引入上述專有傳播權利訂定相關侵權行為的刑事法律責任。

 

C. 經修訂和新增的版權豁免

新增為戲仿、諷刺、營造滑稽及模仿;評論時事,以及引用版權作品三大類別的目的而使用版權作品提供版權豁免;並修訂和擴闊豁免,便利網上學習、圖書館、檔案室和博物館的運作,以及聲音紀錄的媒體轉換等使用版權作品模式,以期在保護版權與合理使用版權作品之間維持合適的平衡。

 

D. 安全港

增訂「安全港」條文,訂明聯線服務提供者在符合若干條件下,包括在獲告知其服務平台上出現侵權活動後採取合理措施限制或遏止有關活動,只須對用戶在其服務平台上所犯的侵權行為承擔有限的法律責任,以鼓勵聯線服務提供者與版權擁有人合作打擊網上盜版活動,並為他們的作為提供合理的保護。

 

E. 民事案件的額外損害賠償

增訂兩項法定因素,供法庭在決定是否在涉及侵權的民事案件中判予版權擁有人額外損害賠償時考慮,一是侵權者獲悉其侵權行為後的不合理行為,二是因該侵權行為而令侵權複製品廣泛流傳的可能性,以加強對版權擁有人在數碼環境的保障。

 

資料來源: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對於上述的修例建議,最令人關心的就是有關「豁免」及「提控」兩部份。有關豁免方面,《2014年條例草案》有提及會對戲仿、諷刺、營造滑稽或模仿、評論時事和引用(有助在網絡和傳統環境中促進表達自由和討論)等目的,提供公平處理的豁免,因為這是十分常見的網絡活動,[4] 故可獲民事和刑事的豁免。有政府官員稱沒有為獲豁免項目提供定義,原因是在法例上,這是一個最佳的做法,亦稱可用「common sense(常識)」去理解意思,如有爭議可由法庭決定。[5]

對於認真翻唱歌曲「以抒發個人感情或展示才華」不被豁免,但如果版權持有人沒有反對,政府便無從提控。不過,一旦涉及經濟利益,情況就會變得複雜。翻唱作品除了可上載於YouTube平台,翻唱者也可以在其他地方翻唱或播放影片,如果他會從中獲利,如收取廣告費、歌唱報酬,版權持有人應可以向他追究,如是者似乎提控的決定權在版權持有者手中,但他究竟要經網上播放平台追究,或向政府哪個部門投訴?案件屬民事或是刑事?由知識產權署或由警方處理?此外,政府雖說法庭處理案件時要以造成的經濟損害、侵權行為會否代替原作品為主要的考慮因素,但作品放在網絡上,結果又是否上載者可以預期得到?筆者就曾看過一些因翻唱而意外爆紅的例子,而這些翻唱作品又是否「代替了原作品」?當中如何界定?這些問題或許仍有待解說。

筆者想到一個例子,藝人陶大宇早前於商場騷翻唱了《倒轉地球》,他意外爆紅,其唱腔和台風成為城中熱話,他的作品是否代替了原唱者劉德華的《倒轉地球》?[6] YouTube的片段不是陶先生自己拍的,廣告收益是歸網民和網絡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但陶先生又因著這些評論及短片的廣傳而接到更多翻唱這歌曲的演出機會,這個情況如按照《版權條例》,又應如何理解和跟進?

另外,亦有創作者會藉「二次創作」的空間來抒發對生活、政治的感受,他們除了要面對《港區國安法》外,現又多了一個《版權條例》,他們又可能會因懼怕觸碰到紅線,表達時變得更加小心翼翼,影響了創作自由。

政府就條例的修訂作公眾諮詢,諮詢期由2021年11月24日至今年2月23日,為期三個月。[7] 各位可於政府知識產權署的「更新香港版權制度的公眾諮詢」網頁了解更多及踴躍表達意見。


[1] 曾凱欣:〈邱騰華稱將重啟版權修例諮詢 不排除因應國安法加插細節〉,《香港01》,2021年10月1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社會新聞/689272/邱騰華稱將重啟版權修例諮詢-不排除因應國安法加插細節(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9日)。

[2] 〈政府就更新香港版權制度展開公眾諮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21年11月24日,網站: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2111/24/P2021112400476.htm(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9日)。

[3] 文維廣:〈施政報告2021︱「網絡23條」下屆立會重啟 林鄭:強化知識產權〉,《香港01》,2021年10月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政情/685264/施政報告2021-網絡23條-下屆立會重啟-林鄭-強化知識產權(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9日)。

[4]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工商及旅遊科:〈立法會參考資料摘要《版權條例》(第528章)《2014年版權(修訂)條例草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知識產權署,2014年6月11日,頁8–11,網站:https://www.ipd.gov.hk/chi/intellectual_property/copyright/LegCo_Brief_2014_c.pdf(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9日)。

[5] 〈修訂《版權條例》 擬戲仿評論時事等免刑責 不寫明定義 公眾常識理解〉,《晴報》,2021年11月25日,網站:https://skypost.ulifestyle.com.hk/article/3115801/(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9日)。

[6] 董欣琪:〈陶大宇憑《倒轉地球》大翻身 爆紅感迷惘:唱得好唔會有今日成就〉,《香港01》,2021年12月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即時娛樂/709644/陶大宇憑-倒轉地球-大翻身-爆紅感迷惘-唱得好唔會有今日成就(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9日)。

[7] 〈更新香港版權制度的公眾諮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知識產權署,2021年12月20日,網站:https://www.ipd.gov.hk/chi/intellectual_property/copyright/consultation2021.htm(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2月29日)。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20 (LGBT+ Agenda, Hong Kong 2020)

26/01/2021

司法覆核案件

菲律賓籍跨性別牧師Balaoro Marietta S曾因在港替13對同性伴侶主持「婚禮」、涉嫌違反逗留條件或自封婚姻監禮人被捕,後獲警方無條件釋放。Marietta S於2019年入稟高院申請司法覆核,並要求法庭頒令聲明他按教會儀式為同性伴侶主持「婚禮」並無違反《婚姻條例》。2020年3月4日法院頒下判詞,法官稱香港註冊婚姻是指一男一女自願終身結合而不容他人介入,故Marietta S為同性伴侶舉行的「婚禮」沒有法律效力亦不被承認,亦不等於違法。但法官同時拒絕裁定涉案儀式是否違反《婚姻條例》,並指除特殊情況,民事法庭不具裁定某行為是否帶刑責功能。法官亦拒絕申請人的司法覆核申請,指其申請沒有任何可爭拗及成功機會,申請人須支付訟費。[1]

社運人士岑子杰於2013年和現時同性伴侶在美國紐約結婚,但其婚姻在港不被承認,未能享有相關的權利。岑不滿港府不承認外地締結的同性婚姻,早前提出司法覆核,案件獲高等法院審理。高等法院於2020年9月18日頒下判詞,裁定岑子杰敗訴。申請一方在案件審理時指,未有證據顯示承認在外地締結的同性婚姻,會削弱本港現行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而且他們並非要求同性伴侶在港結婚的權利,而是要求港府承認已在外地結婚的同性伴侶,若岑或其他人要就每項權利,分開逾百次到法庭爭取,並不公平。政府一方則反駁,《基本法》第37條只承認異性戀的婚姻,並指如政府在本地異性婚姻以外,同時承認海外的同性婚姻,等同政府已承同性婚姻。若政府承認同性伴侶在外地的婚姻,會削弱和破壞該現行婚姻制度。法官周家明在判詞指,香港的婚姻法律不容許同性之間的結婚,而《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也沒保障同性婚姻,因此岑與同性伴侶的婚姻在港沒有法律效力。[2]

同性戀者吳翰林於2019年11月27日入稟法院,指香港的《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及《財產繼承(供養遺屬及受養人)條例》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如他在無立遺囑的情況下去世,他的同性伴侶便不能自動繼承遺產,吳指有關條例對有效婚姻、夫及妻的定義,構成性傾向歧視。高等法院於2020年9月18日頒下判詞,裁定吳翰林勝訴。法官周家明認為,《無遺囑者遺產條例》等對同性及異性伴侶作出差別待遇,又指就遺產繼承權給予同性伴侶相同的權益,並不會影響傳統異性締結。法官指,將會就《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及《財產繼承(供養遺屬及受養人)條例》作出補救解釋,並要求雙方向法庭提議應下達的命令。法官也頒令申請人可獲九成訟費。據悉政府已就判決提出上訴。[3]

另一方面,吳翰林早前表示在港購入二手居屋後,由於房委會拒絕接納其同性伴侶屬「配偶」,吳若要在居屋加入伴侶的名字,必須先補地價,吳認為構成歧視並在2019年9月30日申請司法覆核。房委會向法庭申請暫緩案件,以等待另一宗同類案件的上訴結果;另一宗案件為Nick Infinger及其同性伴侶以一般家庭名義申請公屋遭房委會拒絕,Infinger申請司法覆核並獲判勝訴,房委會已為此提出上訴。法官周家明於2020年10月22日表示,不認為兩案會互相影響,法官亦指出本案涉及申請人的基本權利或受侵犯,此等情況必須盡快改正,加上根據申請人一方指,申請人已遭鄰居以他們非法佔用居屋單位為由而滋擾,因此不宜再度暫緩,駁回房委會一方申請。[4] 惟吳翰林於2020年12月初去世。[5]

對於吳翰林指香港的《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及《財產繼承(供養遺屬及受養人)條例》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入稟法院一案,明光社於2020年10月9日去信,要求律政司就海外同性結婚伴侶無遺囑下自動繼承居屋及財產案上訴。這宗案件申請人的問題完全可以透過訂立遺囑解決,而不需要將無效的同性婚姻等同有效婚姻,動搖香港婚姻制度的根本。當一些本來只屬於本港承認的異性婚姻獨有的權利和保障,未經市民大眾和立法會討論,一步一步開放給本港不承認的同性婚姻乃自相矛盾、漠視民意、暗渡陳倉的偷步行為。[6]

Nick Infinger與男同性伴侶為本港永久居民,二人於2018年在加拿大結婚,同年返港後以「一般家庭」身份向房屋委員會申請公屋,房委會指二人關係不符合房委會申請指引中「夫婦」的定義,故不能以一般家庭提出申請。Infinger於2018年11月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2020年3月4日,法庭裁定Infinger勝訴。高院法官周家明在判詞中指,房委會的配偶政策將在海外合法結婚的同性伴侶拒於門外,是不合法及違反了《基本法》第25條及《香港人權法案》第22條。[7] 據悉房委會在研究判詞及法律意見後,決定上訴。案件已排期於2021年7月聆訊。[8]

 

性小眾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委託了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2019年9月16日至25日,就公眾對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等人士)法律權利的態度,隨機電話訪問1,058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市民。有關研究於2020年1月7日公佈,結果顯示60%受訪者非常同意或同意為不同性傾向人士提供法律保障免受歧視,僅12%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這是過往同類調查中反對比率最低。有44%受訪者非常同意或同意香港應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性小眾研究計劃創辦總監孫耀東指是次調查的數據正好反駁政府以香港仍未準備好立法為由,未有推行政策以達到LGBT+平權。[9]

本社認為上述研究雖然曾提及三份昔日的研究,但就未有提及另一項更具規模,由香港中文大學劉德輝教授及其團隊負責,在2018年公佈的「香港市民及同性戀者對同性婚姻立法及同性民事結合的態度及支持程度的比較研究」,該研究孫耀東亦有份參與,同樣採用電話隨機抽樣,成功訪問2,009位18歲或以上持有香港身份證人士,受訪人數比中大性小眾研究計劃公佈的多出近一倍,而研究中的其中一項是有關香港市民對同性婚姻的看法,發現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受訪者只有32.6%,支持同性民事結合的也只有33.1%。此外,再將中大今次研究與另一份在2018年公佈,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專案的結果相比(該研究在今次中大性小眾研究計劃中亦有提及),港大的研究發現有50.4%的受訪者表示支持同性婚姻,較今次中大性小眾研究計劃公佈的44%減少了6個百分點,反映並非愈來愈多人支持同性婚姻。中大性小眾研究計劃今次公佈的研究,雖然看似比較多份之前的研究,但所選取的內容及推論都是有選擇性及誤導性。[10]

 

同志遊行

除離島區議會外,共有17區的區議會先後通過成為2020年的香港同志遊行的支持機構。而原定於2020年11月14日舉行的香港同志遊行,因收到警方的反對通知書,改為網上進行。[11]

明光社在2020年7月10日曾去信18區區議會,質疑同志遊行已超越地方行政的政治議題,並且建議區議會日後若要考慮是否支持有關活動前,必須先徵詢區內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並詳細了解過往多年同志遊行的真正口號和內容。至於已通過有關動議的區議會,必須監察此等活動的實際內容,不能成為鼓吹性濫交的平台,以免進一步損害區議會的聲譽。[12]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20

昔日香港同運議程回顧: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19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18

昔日全球同運議程回顧: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19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18


 

[4] 〈男同志不獲准入住丈夫居屋申覆核 房委會申暫緩待另案上訴被拒〉,《香港經濟日報 –TOPick》,2020年10月22日,網站: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783598/%E7%94%B7%E5%90%8C%E5%BF%97%E4%B8%8D%E7%8D%B2%E5%87%86%E5%85%A5%E4%BD%8F%E4%B8%88%E5%A4%AB%E5%B1%85%E5%B1%8B%E7%94%B3%E8%A6%86%E6%A0%B8%E3%80%80%E6%88%BF%E5%A7%94%E6%9C%83%E7%94%B3%E6%9A%AB%E7%B7%A9%E5%BE%85%E5%8F%A6%E6%A1%88%E4%B8%8A%E8%A8%B4%E8%A2%AB%E6%8B%92(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月22日)。

[7] 〈已婚同志申公屋被拒 覆核勝訴 房委會:不符夫婦定義 高院裁歧視判恢復輪候〉,《明報》,2020年3月5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港聞/article/20190507/s00001/1557212896948/同性婚姻伴侶福利終極上訴-馬道立-若上訴成功將毁婚姻制度(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3月10日);“In the High Cour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Court of First Instance: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List No2647 of 2018,” Legal Reference System, March 4, 2020, https://legalref.judiciary.hk/lrs/common/search/search_result_detail_frame.jsp?DIS=126959&QS=%2B&TP=JU;〈同性婚姻:申請公屋被拒 香港法院裁定政府違憲要求重新審批〉,BBC NEWS 中文,2020年3月4日,網站: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chinese-news-51733682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580857/%E3%80%90%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3%80%91%E5%B7%B2%E5%A9%9A%E5%A4%96%E7%B1%8D%E7%94%B7%E5%90%8C%E5%BF%97%E7%94%B3%E5%85%AC%E5%B1%8B%E8%A2%AB%E6%8B%92%E6%8F%90%E8%A6%86%E6%A0%B8%E3%80%80%E9%AB%98%E7%AD%89%E6%B3%95%E9%99%A2%E8%A3%81%E5%AE%9A%E5%8B%9D%E8%A8%B4%E6%8C%87%E6%94%BF%E7%AD%96%E9%81%95%E6%86%B2(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3月10日)。

[8] 〈房委會上訴已婚同性配偶有權申請公屋〉,now新聞,2020年4月3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local/player?newsId=38662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4月23日);網站:〈同志家庭申公屋被拒覆核勝訴 房委會決定上訴〉,《明報》,2020年4月3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港聞/article/20200403/s00001/1585922376574/同志家庭申公屋被拒覆核勝訴-房委會決定上訴(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5月12日);〈高等法院拒絕房委會申請暫緩處理同婚人士居屋案件〉,風新聞,2020年10月22日,網站:https://pm-news.hk/2020/10/22/court-jrhousing/(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月21日)。

[9] 〈六成港人撐立法禁性傾向歧視〉,《蘋果日報》,2020年1月8日,網站:https://hk.appledaily.com/local/20200108/TDVRS5GWXNU5GQW5D7HIYN6KCU/(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2月29日)。

[10] 〈中大性小眾研究報告沒有告訴你的秘密〉,明光社,2020年1月9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中大性小眾研究報告沒有告訴你的秘密(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2月29日)。

[11] 黃景洪:〈相愛很難|同志遊行首網上直播 藝人小肥:好似打一場仗咁難〉,《香港01》,2020年11月1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18%E5%8D%80%E6%96%B0%E8%81%9E/549025/%E7%9B%B8%E6%84%9B%E5%BE%88%E9%9B%A3-%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9%A6%96%E7%B6%B2%E4%B8%8A%E7%9B%B4%E6%92%AD-%E8%97%9D%E4%BA%BA%E5%B0%8F%E8%82%A5-%E5%A5%BD%E4%BC%BC%E6%89%93%E4%B8%80%E5%A0%B4%E4%BB%97%E5%92%81%E9%9B%A3(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月22日);〈同志遊行因疫情改網上舉行 岑子杰籲關注少數族裔性小眾〉,《明報》,200年11月1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01114/s00001/1605346931988/%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5%9B%A0%E7%96%AB%E6%83%85%E6%94%B9%E7%B6%B2%E4%B8%8A%E8%88%89%E8%A1%8C-%E5%B2%91%E5%AD%90%E6%9D%B0%E7%B1%B2%E9%97%9C%E6%B3%A8%E5%B0%91%E6%95%B8%E6%97%8F%E8%A3%94%E6%80%A7%E5%B0%8F%E7%9C%BE(最後參閱日期:2021年1月22日);伍詠欣:〈香港同志遊行2020宣佈舉辦日期 多個區議會成為支持機構〉,《明周》,2020年8月5日,網站: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5%8D%80%E8%AD%B0%E6%9C%83-lgbt-15544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

[12] 〈區議會不應漠視選民的意願 支持宣揚性解放之同志遊行〉,明光社,2020年7月14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E5%8D%80%E8%AD%B0%E6%9C%83%E4%B8%8D%E6%87%89%E6%BC%A0%E8%A6%96%E9%81%B8%E6%B0%91%E7%9A%84%E6%84%8F%E9%A1%98-%E6%94%AF%E6%8C%81%E5%AE%A3%E6%8F%9A%E6%80%A7%E8%A7%A3%E6%94%BE%E4%B9%8B%E5%90%8C%E5%BF%97%E9%81%8A%E8%A1%8C(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胡文傑:〈明光社致函十八區區議會關注同志遊行 蔡志森:事件具爭議 區議會需三思免損聲譽〉,《時代論壇》, 2020年7月14日,網站: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2737&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 26-1-2021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0年11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11/2020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Obergefell v. Hodges(2015)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對於同性婚姻的重要判例。有關判例指出,結婚自由是人的基本權利,而根據第14條修正案的正當程序和平等保護條款(the Due Process and Equal Protection Clauses of the Fourteenth Amendment),同性伴侶不可以被剝奪該權利和自由。同性伴侶可以在所有州份行使結婚的基本權利。因此,一個州如以同性結合的特質為理由,拒絕承認在另一個州進行的合法同性婚姻,是沒有合法依據的。

肯塔基州前書記Kim Davis基於信仰的緣故,不發出結婚許可證予同性伴侶,其後,她被兩名同性戀人士控告,並失去原來職位及因此事被短暫監禁,此案引起了全國關注。Davis提出上訴,2020年10月5日,最高法院表示不受理Davis的案件,大法官Clarence Thomas及Samuel Alito表示接受最高法院的決定所以才作出有關決定,但他們亦藉此機會表示他們對判決的異議。他們稱因著Obergefell v. Hodges的案例,最高法院要求所有州份承認同性婚姻,這在憲法中是「無處可尋」,並威脅到「許多美國人的宗教自由,他們認為婚姻是一男一女之間的神聖制度。」他們不同意Obergefell案件的最初決定,如果有機會,相信他們將投票推翻這一決定。[1]

美國加州州長Gavin Newsom於2020年9月26日簽署了一條新法例,允許加州的懲教及康復部門根據跨性別囚犯的性別身份而不是生理性別,來分配他們進到男子或女子監獄。執法人員必須私下詢問囚犯,了解他們是否跨性別人士、非二元性別者或雙性人,並尊重他們的意願,將他們安置在男子或女子監獄。法例規定有關部門不能單單因為囚犯在解剖上的性別或其性傾向等理由而拒絕他們的要求,除非是有「管理或安全方面的顧慮」。即使要求被拒絕,州政府必須以書面解釋原因,並且給囚犯提出異議的機會。[2]

明光社

2017及2018年分別有兩位美國的福樂神學院的學生,因與同性別人士結婚,被學校開除學籍。他們事後提出法律訴訟,指神學院有關性方面的準則政策,違反了民權法第九。2020年10月7日,加州的聯邦法院駁回有關案件的申請,法院指出神學院在民權法第九章是獲得宗教組織的豁免,又指出法院不得審查(神學院)對宗教信仰的解釋。代表福樂神學院的律師表示,聯邦法院首次承認基於信仰的教育機構享有宗教自由的豁免權。代表學生的律師表示,會就判決提出上訴。[3]

 

英國教育部(The U.K.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於2020年9月24日發佈了新的教育指引,指示教育工作者「不可強加有害的性別定型觀念」在學童身上,指引舉例指出,不可因著學童的陽剛或陰柔性格,或是喜歡穿著中性或女性化的衣服,就告訴學童他們可能是被裝在錯誤身體裡,及他們可能屬於另一個社會性別。

關於生理性別及社會性別的性教育教材,指引建議若然有機構或組織推動「與性別定型觀念不一致等同於具有不同的性別身份」這觀念,學校便不應該與有關機構或組織合作。指引又提到,教育工作者不該「刻意引導」而是「傾聽」學童的想法,進而支持及以同理心對待每位學生。

另外,英國國民保健服務在9月啟動了一項新的獨立審查,由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Royal College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前院長所領導,檢視為兒童及青少年提供有關性別身份方面的服務,其中包括了性別焦躁症患者的諮詢服務項目,並進一步了解專家是如何作出臨床決定,以治療性別焦躁症患者。

在10月7日,英國法院將審理一宗針對倫敦的Tavistock性別診所的案件,根據一名舉報者,她是一位心理學家,並且曾在Tavistock工作。她指受苦和易受傷害的兒童和青少年,在未得到充份的資料了解導致性別焦躁的潛在因素,也不了解性別轉換對生理和心理構成的風險,便太快地接受性別轉換治療。[4]

 

英國一名49歲男子Neil Gaskell,他在2010年在一間位於曼徹斯特市的試管嬰兒診所Care Fertility捐精,但他表明自己的精子「只願意供應給異性戀伴侶」,在簽署同意書時,他要求職員加上「不願提供給同性伴侶」的字句。由於同意書寫著他的精子最多只會提供給10個家庭,所以他沒有想到他的精子會提供予單身女子,而這做法也是違背了他的意願。

英國人類受精與胚胎學管理局(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uthority, HFEA)一次的官方審核,揭露了Care Fertility犯了錯誤,除了異性夫婦,Gaskell的精子還提供予三對同性伴侶及三位單身女子使用。

2016年,Gaskell獲知診所違約,於是他決定告上法院。2020年有報道指,雙方最終庭外和解,Care Fertility支付了至少10,000英鎊(約10萬港元)的賠償金。不過HFEA卻指出,該診所一開始便不應該讓Gaskell作為捐贈者,因為他的觀點違反了《平等法》,該法規定捐贈者和診所不能「歧視受保護的群體」。

Gaskell形容診所的行為是「巨大的背叛」,令他非常生氣,他在2020年9月接受訪問時表示:「我接受某些人會感到不舒服,並且人們可能會認為我患有同性戀恐懼症,又或是有反對單身母親的想法。」他解釋:「但這並非事實,這不是要歧視同性伴侶,也不是基於宗教原因,我也不接受這是偏執。我每天都在想著這些家庭、這些孩子。」他講出自己為何有這樣的想法:「但是你不能和生物學爭論,只有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才能生出一個孩子。我認為,如果孩子是因我的精子而出生,那麼他們必須有一個母親和一個父親。」他又提及自己的憂慮:「我擔心他們會如何成長,在操場上有否被欺負,或許因為他們有兩個媽媽。我不想讓我的孩子那樣,我知道這會引起爭議,但這是我的感受。」另外,他想保護自己的孩子,他認為如果那些孩子的家中有父親,便可以減低機會,令孩子不會因著好奇而在往後的日子來找他。[5]

2019年,基督徒助教Kristie Higgs被英國格洛斯特郡費爾福德鎮的一間學校開除。她遭解僱之前在facebook上分享了一些帖子,她在其中一個帖子,呼籲人在網上的請願書上簽名,反對強制性的同性戀運動關係教育。在另一篇帖文中,她分享了一篇文章,當中提到在美國學校的兒童書籍中,興起了跨性別意識形態。此帖子引起他人關注,一位同事標籤她為「納粹右翼極端分子」,她在2018年10月被停職,隨後遭到解僱。Higgs採取了法律行動,指她被學校解僱她,違反言論自由及宗教自由原則,Higgs堅稱以《聖經》的真理對抗有害的信念,在道德上是必要的。有關的聆訊仍繼續。[6]

 

新西蘭工黨於2020年10月17日的選舉日得到大部份選民支持,奪取了65個議席,即超過國會一半議席,有權單獨執政,早在10月5日工黨已作出承諾,表示如能當選,將禁止更正治療(有關治療幫助個別人士克服同性性吸引及社會性別的混亂,它也被貶稱為拗直治療),並且禁止宣傳、提供有關服務。此外,2020年10月1日,加拿大政府重新提出了一項法案,將更正治療刑事化。有加拿大的官員稱「更正治療是有害的,有辱人格,在加拿大是沒有立足之地的。」[7]

 

波蘭,至少有100個城市或地區(大多位於波蘭東南部的保守地區)宣誓,聲言不會加入「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意識形態」,或會採納「家庭憲章」,以支持異性戀聯合。波蘭的同運激進份子和電影製片人Bart Staszewski對此感到憤怒和絕望,他反對保守派官員使用「意識形態」一詞來形容他認為彼此相愛的人想在一起的自然渴望。[8]

 

《國王與國王》是一本講述男生要跟男生結婚的故事繪本。在台灣,2020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新生贈書與閱讀推廣計劃」,經過專家學者評選,從近五年獲得出版獎項的圖書中,選出100本適合各年齡層的優質圖書,發放給國中小新生,而《國王與國王》則成為教育部送贈給小一新生的禮物。台灣的家長團體於2020年9月9日召開記者會,聯合要求教育部主動收回《國王與國王》繪本,公開選書及審書制度,並要求教育部的所有入校書籍,都須有家長團體代表參與審查。

教育部解釋,《國王與國王》不僅獲得審書委員推薦,也是被文化部公告的「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認為此書適合學齡前、小學低年級閱讀。教育部宣稱此繪本「溫和且適齡」。不過,教育部也允許學校自行提出「退換書」申請。[9]

 

本地

岑子杰於2013年和現時同性伴侶在美國紐約結婚,但其婚姻在港不被承認,未能享有相關的權利。岑不滿港府不承認外地締結的同性婚姻,早前提出司法覆核,案件獲高等法院審理。高等法院於2020年9月18日頒下判詞,裁定岑子杰敗訴。申請一方在案件審理時指,未有證據顯示承認在外地締結的同性婚姻,會削弱本港現行的一夫一妻婚姻制度,而且他們並非要求同性伴侶在港結婚的權利,而是要求港府承認已在外地結婚的同性伴侶,若岑或其他人要就每項權利,分開逾百次到法庭爭取,並不公平。政府一方則反駁,《基本法》第37條只承認異性戀的婚姻,並指如政府在本地異性婚姻以外,同時承認海外的同性婚姻,等同政府已承同性婚姻。若政府承認同性伴侶在外地的婚姻,會削弱和破壞該現行婚姻制度。法官周家明在判詞指,香港的婚姻法律不容許同性之間的結婚,而《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也沒保障同性婚姻,因此岑與同性伴侶的婚姻在港沒有法律效力。[10]

申請人吳翰林於2019年11月27日入稟法院,指香港的《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及《財產繼承(供養遺屬及受養人)條例》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如他在無立遺囑的情況下去世,他的同性伴侶便不能自動繼承遺產,吳指有關條例對有效婚姻、夫及妻的定義,構成性傾向歧視。

政府方的代表律師則反駁,若有人希望自由分配遺產,他可以訂立遺囑,而遺囑及財產繼承的條例並沒有任何性向限制。申請方則反駁,市民或有各種原因未立遺囑,如認為律師費太貴、年紀尚輕等等,立遺囑無改《無遺囑者遺產條例》所涉的嚴重歧視,同性伴侶需要證明自己在經濟上依賴無遺囑者,才可以獲分配遺產。

高等法院於2020年9月18日頒下判詞,裁定吳翰林勝訴。法官周家明認為,《無遺囑者遺產條例》等對同性及異性伴侶作出差別待遇,又指就遺產繼承權給予同性伴侶相同的權益,並不會影響傳統異性締結。法官指,將會就《無遺囑者遺產條例》及《財產繼承(供養遺屬及受養人)條例》作出補救解釋,並要求雙方向法庭提議應下達的命令。法官也頒令申請人可獲九成訟費。據悉政府已就判決提出上訴。[11]

原定於2020年11月14日舉行的香港同志遊行,因收到警方的反對通知書,改為網上進行。早前多區區議會表示願意擔任該遊行的支持機構。

(資料截至2020年11月12日)

 


[1] “Law School Case Brief: Obergefell v. Hodges – 135 S. Ct.2584(2015),” LexisNexis, https://www.lexisnexis.com/community/casebrief/p/casebrief-obergefell-v-hodges; Robert Barnes, “Supreme Court will not hear Kim Davis same-sex marriage case,” The Washington Post, October 6, 2020,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politics/courts_law/supreme-court-kim-davis-same-sex-marriage/2020/10/05/cd5a74d2-0710-11eb-9be6-cf25fb429f1a_story.html; Tyler Olson, “Justices Thomas, Alito slam Obergefell same-sex marriage decision as Supreme Court denies Kim Davis case. Alito and Thomas both dissented from the original Obergefell ruling,” October 5, 2020, Fox News, https://www.foxnews.com/politics/thomas-alito-kim-davis-obergefell-decision-same-sex-marriage;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al/defiant-kentucky-clerk-could-be-found-in-contempt-thursday/2015/09/03/34e50f08-51af-11e5-9812-92d5948a40f8_story.html?itid=lk_inline_manual_3;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now/2018/11/12/kim-davis-may-enter-christian-ministry-after-losing-re-election/1976316002/.

[2] 〈加州新例:跨性別人士可按性別認同分配到男、女子監獄〉,《蘋果日報》,2020年9月29日,網站:https://hk.appledaily.com/international/20200929/TFIN7VQBPVH2XBLNO4XEWOURH4/(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9日);Adam Beam, “California Governor Signs Law Requiring Transgender Inmates Be Housed by Gender Identity.” Time. 27 September 2020. https://time.com/5893849/california-prison-gender-identity-law/; https://apnews.com/article/prisons-gender-identity-california-gavin-newsom-archive-14cd954b06360d21349b77233318369e; https://news.yahoo.com/california-governor-signs-law-requiring-145334509.html; https://www.foxnews.com/us/california-newsom-law-requiring-transgender-prison-inmates-gender-identity.

[3] Christopher Vondracek, “Ruling recognizes religious liberty exemption for faith-based schools,” The Washington Times, October 8, 2020, https://www.washingtontimes.com/news/2020/oct/8/federal-court-rules-california-seminary-can-expel-/; “US court says evangelical seminary has right to expel students for same-sex marriage,” Evangelical Focus. 13 October 2020.

https://evangelicalfocus.com/world/8481/us-court-says-evangelical-seminary-has-right-to-expel-students-for-samesex-marriage.

 

[4] 艾以琳:〈英國教育部發布性教育指南 勿強加「裝在錯誤的身體裡」給學童〉,《風向新聞》,2020年10月5日,網站:https://kairos.news/257478(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6日);Brandon Showalter, “UK Dept. of Ed. issues guidance against 'born in the wrong body' gender lessons in sex-ed,” The Christian Post,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9, 2020, https://www.christianpost.com/news/uk-dept-of-education-issues-guidance-against-born-in-the-wrong-body-gender-lessons-in-sex-ed.html?fbclid=IwAR3x_2QMaoDmiPtlXaDQIR9or-1KPDEYJF0ATo7XNn6liM_qc8mJWCFgeh0; Guidance: Plan your relationships, sex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formation to help school leaders plan, develop and implement the new statutory curriculum.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4, 2020, https://www.gov.uk/guidance/plan-your-relationships-sex-and-health-curriculum.

[5] 〈英國捐精者控告診所違約獲判勝訴賠錢 曾聲明只供異性戀伴侶使用〉,《香港01》,2020年9月29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4%B8%96%E7%95%8C%E8%AA%AA/529742/%E8%8B%B1%E5%9C%8B%E6%8D%90%E7%B2%BE%E8%80%85%E6%8E%A7%E5%91%8A%E8%A8%BA%E6%89%80%E9%81%95%E7%B4%84%E7%8D%B2%E5%88%A4%E5%8B%9D%E8%A8%B4%E8%B3%A0%E9%8C%A2-%E6%9B%BE%E8%81%B2%E6%98%8E%E5%8F%AA%E4%BE%9B%E7%95%B0%E6%80%A7%E6%88%80%E4%BC%B4%E4%BE%B6%E4%BD%BF%E7%94%A8?itm_source=universal_search&itm_campaign=hk01&itm_content=all&itm_medium=web(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6日);“'I'm not a bigot, I just believe children need a father figure': Donor wins legal battle after clinic used his sperm to father NINE children with gay parents and single mothers against his wishes.”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7,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8776409/Donor-wins-legal-battle-clinic-used-sperm-father-13-children.html.

 

[6] “Christian school worker ‘not sacked for belief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3, 2020, https://www.bbc.com/news/uk-england-gloucestershire-54271331; Jack Wright and Georgia Simcox, “Christian school secretary, 44, reveals shock at being sacked for opposing plans to teach LGBT relationships to primary pupils and says it is 'morally necessary to defend the Bible truth against harmful doctrines’,”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1,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8755135/Christian-secretary-44-sues-school-sacked-opposing-compulsory-sex-education.html.

[7] “New Zealand election: Labour and Māori parties gain MP each in final results,” The Guardian, 6 Nov 2020.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nov/06/new-zealand-election-labour-and-maori-parties-gain-mp-each-in-final-results.  “New Zealand ruling party vows to ban efforts to alter sexual orientation,” Mail Online, October 5,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wires/reuters/article-8805279/New-Zealand-ruling-party-vows-ban-efforts-alter-sexual-orientation.html; Amelia Wade, “Election 2020: Labour vows to end gay conversion therapy and pour $4 million into Rainbow youth mental health services,” Nzherald.co.nz, October 5, 2020, https://www.nzherald.co.nz/nz/news/article.cfm?c_id=1&objectid=12370426; Christopher Johnson. “New Zealand, Canada move to ban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Mail Online, October 5,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wires/reuters/article-8806763/New-Zealand-Canada-ban-LGBT-conversion-therapy.html; Mahad Arale, “Canada reintroduces bill banning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Mail Online, October 1,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wires/reuters/article-8795661/Canada-reintroduces-bill-banning-LGBT-conversion-therapy.html.

 

[8] “Under fire over LGBT rights, Polish leader blames activist.” Mail Online. 5 Oct 2020. https://www.dailymail.co.uk/wires/ap/article-8805481/Under-fire-LGBT-rights-Polish-leader-blames-activist.html.

[9] 〈《國王與國王》引熱議 家長團體:要求教部收回繪本 審核機制須公開透明〉,風向新聞,2020年9月9日,網站:https://kairos.news/246664(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11月9日)。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0年8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9/2020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國際

泰國內閣於2020年7月8日通過「民事伴侶法」(Civil Partnership Act)草案與「民事與商事法」(Civil and Commercial Code)修正案,有關草案及修正案將送往國會審議及等候批准。「民事伴侶法」草案允許年滿17歲或以上且至少其中一方為泰國公民的同性伴侶進行民事登記,登記的同性伴侶能享有部份猶如異性夫妻一樣的法律權利,如繼承權與收養權等,只是無法享有一些異性配偶福利,如稅務豁免、社會保障福利、某些形式的國家福利等。若同性伴侶未滿17歲者,必須獲得父母、監護人、法院的文字書面同意,完成登記後,未成年同性配偶將被視為成年配偶。「民事與商事法」修正案為民事結合制定進一步的規定,例如已有法律認定之伴侶,則不可再登記。民事結合關係會因死亡、自願分居或法院命令而終止。
泰國政府副發言人Ratchada Dhnadirek表示,「民事伴侶法」及「民事與商事法」修正案讓不同性傾向的社群、不同性別人士能夠享受平等,更是促進泰國社會性別平等的重要一步。不過,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社群的一些成員仍然認為,法案不足以確保平等權利。[1]

位於東歐的黑山(Montenegro成為非歐盟成員國中,第一個承認同性伴侶民事結合(same-sex civil partnerships)的歐洲國家。2020年7月1日,黑山的國會以42比5的懸殊比例,通過有關法案,民事結合的同性伴侶享有和異性戀伴侶一樣的權利。黑山並不容許代孕母服務,無論異性戀夫妻或一般伴侶都不能使用有關服務,因此同性伴侶亦一樣,不能尋求人工受孕。另外,民事結合的同性伴侶並不能收養兒童。
早在2014年,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法案遭到國會否決,2019年7月再次闖關仍未能通過,主要被塞爾維亞正教會(Serbian Orthodox Church)強烈阻止。今次終於通過法案,在黑山創立最久的性別倡議團體LGBT前進論壇(The LGBT Forum Progress)對此表示歡迎,認為這對於該國的LGBT人士來說,有著「難以名狀的重大意義」。
黑山總理馬爾科維奇(Dusko Markovic)在社交媒體公開表示,通過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法案代表「我國社會的民主成熟程度與族群融合過程,都朝正確方向邁進了一大步。」他表示:「在歐洲的黑山裡,絕不允許存在任何與性傾向有關的歧視。」黑山總統久卡諾維奇(Milo Djukanovic)亦表示,該法案令黑山離「加入發展最完善的世界民主政體」更近了一點。說穿了,黑山政府認為,通過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法將促進少數群體的權益,有助於黑山加入歐盟。[2]

2020年7月5日,著名英國女作家羅琳(J.K. Rowling)因著在社交媒體發表的言論,再次惹來跨性別人權倡議人士猛烈抨擊。跨性別模特兒Munroe Bergdorf回應羅琳的言論,指到這位作家「危險」,並且對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人士來說是個「威脅」。
這一次,羅琳把跨性別人士使用的荷爾蒙療程(hormone treatment)比作新式的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她提到:「許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相信我們正在看著年輕的同性戀者使用新式的更正治療(她是指荷爾蒙治療),他們下定決心終身都在醫療的道路上,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喪失生育能力和/或性方面的功能。」
跨性別人權倡議人士一再批評羅琳多次對跨性別議題的評論不當。羅琳於今年6月7日轉載一篇評論文章,它的標題是「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之後,要為到有月經的人製造更加平等的世界……」她回應道「『有月經的人』,我肯定那些人曾經用過這一個詞……」她之後提到三個字「Wumben? Wimpund? Woomud?」,似乎暗示女人(Woman)一詞已變得模糊。有跨性別人士認為,不能受限於生理性別,生理性別是男性的人,只要社會性別是女性,即使沒有月經的人也可以是女性。早在2019年12月,羅琳已經惹來很多人不滿,事緣她對稅務專家Maya Forstater的言論表示支持。Forstater因著在社交媒體發表言論指男性不可能改變他們的生理性別而失去了工作。
面對多次的抨擊,羅琳在今年6月10日選擇發長文解釋,該文章題為“J.K. Rowling Writes about Her Reasons for Speaking out on Sex and Gender Issues”,她在文中指自己在去年支持Forstater,其實在此以前,大概在兩年之前,她已經關注有關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的討論,以及與不少跨性別者會面,她認為自己的個人經驗及知識已經到達專業水平。在文中,她亦提到她有五大理由擔心新跨性別激進主義(new trans activism):一、此主義推動著侵蝕生理性別(sex)在法律中的定義,並且想以社會性別(gender)取代它;二、身為前老師及兒童慈善組織創辦人,她關注跨性別權利的運動對教育及保護兒童有何影響;三、她關心及公開捍衛言論自由;四、她看到希望改變性別的年輕女性人數激增,另一方面,愈來愈多變性的年輕女性後悔採取了某些步驟,想要返回原來性別,然而這些步驟在某些情況下已經奪走了她們的生育能力,讓她們的身體無法回復如初;五、 她披露自己曾被家暴及性侵,她和為數不少跟她有相似經歷的女性憂患與共,而這些女性因為希望尋求只供女性使用的空間,卻因而被指控為偏執,她希望跨性別女性得到安全,但同時,她不想其他女性少了安全。她寫道:「當你讓任何相信或覺得自己是女性的男性打開廁所和更衣室的大門……你是對任何男性和所有想進去的男人打開大門。」
無論羅琳如何解釋,在支持同運人士眼中,她仍是歧視跨性別者的人,她的兩大粉絲網站:The Leaky Cauldron和MuggleNet表示,不再提供羅琳個人網站連結。另外,不少與她合作過的演員也表示不認同她的言論,要與她劃清界線。[3]

明光社

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競選連任,在選舉期間曾表示如成功連任,他將修憲以明文禁止同性伴侶收養孩子,他又多次公開指LGBT平權運動破壞傳統家庭價值,對國家造成威脅。2020年7月13日波蘭選舉委員會宣布杜達連任成功。麈埃落定,波蘭知名LGBT運動人士Bart Staszewski在facebook詢問是否有人在想要離開波蘭,在數以百計的回覆裡,大部份人都說他們正在考慮或已經離開波蘭。Staszewski表示:「這次人們不是為了尋找薪水更高的工作,而是為了尋找尊嚴與尊重。人們希望覺得受到政府保護,而不是被當成敵人。」[4]

位於非洲中西部的蓬(Gabon,該國的國民議會於2020年6月23日表決通過把同性性行為除罪化。有24名議員投反對票,25人棄權,卻有48名議員支持政府的提案,令提案獲通過。有關提案建議廢除在2019年立的一項法例:《刑法》中第402條第五段:禁止同性之間的性關係,觸犯該法最高可被判監六個月,以及被罰款500萬元中非金融合作法郎(約67,000港元)。
提案在2020年6月29日獲參議院通過,隨後在7月7日獲總統Ali Bongo簽署,正式在該國把同性性行為除罪化。[5]

蘇丹過渡政府在2020年7月13日通過一系列改革法案,包括廢除針對肛交行為的鞭刑和死刑,但肛交仍被視為罪行,違者可被判監五年至終身監禁。依據蘇丹的《刑法1991》第148條,不論異性戀或同性戀者進行肛交都是犯法的,初犯者可被判罰100下鞭刑,有可能被判不超過五年的監禁刑期,再犯者同樣會被判罰100下鞭刑,並接受不超過五年的監禁,第三次犯法者則會被判以死刑或終身監禁。隨著改革法案,《刑法1991》第148條亦會被修改。[6]

2020年6月9日,印尼南蘇拉威西省(South Sulawesi)索彭縣(Soppeng一對新人舉辦婚禮,新郎24歲,新娘21歲,婚禮以伊斯蘭教儀式舉行;但有受邀參加婚禮的賓客懷疑新郎是女性,向村長及警方檢舉。警察局犯罪調查小組組長Amri指出,經身體檢查並約訪村里七名人士後,證實新郎為女性,這對新婚女同志涉嫌修改新郎身份證的性別。警方逮捕兩人,兩人涉嫌觸犯《刑法》第263條的偽造文書罪,最高可被判六年監禁。
這對新人交往五個月,新娘約在兩個月前知道自己的情人原來是女性,但因二人相愛,她決定接受對方的求婚,兩人更改了新郎身份證上的性別後,取得新娘家長同意,舉行婚禮,可是她們並沒有正式登記。新娘的家長向警方指出,根據新郎的身份證,他們全家都以為她是男性,不知道被騙了。[7]

2009年,在上海的美國人發起同志活動上海驕傲節,稱要讓上海成為一座更加多彩且兼容並蓄的城市。2020年8月13日,上海驕傲節的團隊宣佈,取消所有即將舉行的活動,及終止未來的活動計劃,團隊並沒有說明具體的原因。[8]

歐美不少同志遊行在6月舉行,以紀念1969年6月28日,美國紐約市LGBT族群聚集在石牆酒吧遭到臨場檢查,引起LGBT族群強烈不滿,隨後的騷亂與抗爭掀起LGBT人權運動的序幕。當全球受疫情影響,同志遊行紛紛被取消,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仍堅持在6月28日在台灣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舉辦遊行。活動有超過200人出席,活動的主辦人、台灣同志運動發展協會顧問陳宏昌(Darien Chen)表示此次遊行是為了數百場被迫取消的活動而舉辦的。[9]

 

本地

香港同志遊行2020籌委會早前聯絡18區區議會,希望各區區議會響應於今年11月舉行的香港同志遊行2020,擔任支持機構。至2020年8月13日為止,香港同志遊行的facebook專頁稱,已有12區區議會通過,願意擔任香港同志遊行2020的支持機構,有關區議會分別是北區、深水埗、南區、屯門、西貢、觀塘、大埔、灣仔、葵青、東區、九龍城、黃大仙區區議會。
明光社在2020年7月10日去信18區區議會,質疑同志遊行已超越地方行政的政治議題,而且有關議題在社會上極具爭議性,在沒有徵詢區內選民的意見之下如此決定,是否漠視民意?另外,無論在外國和台灣的同志遊行甚至有裸露的表演,並提出娼妓合法化、孌童合法化、以及美化性濫交和性虐待等行為,罔顧不少重視家庭價值的社會人士和家長的願意,完全沒有顧及四周有一些兒童在場。本社質疑部份區議會是否有了解詳情,然後才作出有關決定。本社期望尚未通過相關動議的區議會,在考慮是否支持有關活動前,必須先徵詢區內不同持份者的意見,並詳細了解過往多年同志遊行的真正口號和內容。至於已通過有關動議的區議會,必須監察此等活動的實際內容,不能成為鼓吹性濫交的平台,以免進一步損害區議會的聲譽。[10]

(資料截至2020年8月14日)


[1] 廖綉玉:〈亞洲性別平權重大里程碑!泰國內閣批准《民事伴侶法》 同性伴侶享繼承權與領養權、可與外國人登記〉,風傳媒,2020年7月9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283805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Busaba Sivasomboon, "Thai Cabinet approves bills allowing same-sex partnerships," The Washington Post, last modified July 8, 2020,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world/asia_pacific/thai-cabinet-approves-bills-allowing-same-sex-partnerships/2020/07/08/4a70cad2-c12c-11ea-8908-68a2b9eae9e0_story.html;" Thailand’s Cabinet approves bills granting legal status to same-sex unions," Los Angeles Times, last modified July 9, 2020, https://www.latimes.com/world-nation/story/2020-07-09/thailand-cabinet-approves-bills-legal-status-same-sex-unions;"Cabinet backs bill allowing same-sex unions," Bangkok Post, last modified July 8, 2020,  https://www.bangkokpost.com/thailand/general/1947992/same-sex-marriage-endorsed;"Civil unions for gay couples," Bangkok Post, last modified 9 July, 2020, https://www.bangkokpost.com/thailand/general/1948184/civil-unions-for-gay-coupleshttps://edition.cnn.com/2020/07/09/asia/thailand-same-sex-union-bill-intl-hnk/index.html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496130/%E6%B3%B0%E5%9C%8B%E5%85%A7%E9%96%A3%E6%89%B9%E5%87%8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6%B3%95%E6%A1%88-%E5%B0%9A%E5%BE%85%E5%9C%8B%E6%9C%83%E9%80%9A%E9%81%8E

 

[2]王穎芝:〈巴爾幹半島第一國!蒙特內哥羅國會通過《同性伴侶法》 邁出婚姻平權一大步〉,風傳媒,2020年7月4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282240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Montenegro becomes first country in Balkans to legalise same-sex civil partnerships,” neuonews, last modified July 2, 2020, https://www.euronews.com/2020/07/02/montenegro-becomes-first-country-in-balkans-to-legalise-same-sex-civil-partnerships;Rachel Savage, “Montenegro legalises same-sex civil partnerships,”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2, 2020,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montenegro-lgbt-lawmaking-trfn/montenegro-legalises-same-sex-civil-partnerships-idUSKBN24271A; Samir Kajosevic, “Montenegro Parliament Narrowly Votes to Legalize Same-sex Unions,” Balkan Insight, last modified July 2, 2020, https://balkaninsight.com/2020/07/02/montenegro-parliament-narrowly-votes-to-legalize-same-sex-unions/

 

[3]梁凱怡:〈羅琳「恐跨」?憂單性空間被濫用 掀英國跨性別法改激辯〉,《香港01》,網站:https://www.hk01.com/%E4%B8%96%E7%95%8C%E8%AA%AA/485087/%E7%BE%85%E7%90%B3-%E6%81%90%E8%B7%A8-%E6%86%82%E5%96%AE%E6%80%A7%E7%A9%BA%E9%96%93%E8%A2%AB%E6%BF%AB%E7%94%A8-%E6%8E%80%E8%8B%B1%E5%9C%8B%E8%B7%A8%E6%80%A7%E5%88%A5%E6%B3%95%E6%94%B9%E6%BF%80%E8%BE%AF(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7日);J.K. Rowling, “J.K. Rowling Writes about Her Reasons for Speaking out on Sex and Gender Issues,” jkrowling.com, last modified June 10, 2020, https://www.jkrowling.com/opinions/j-k-rowling-writes-about-her-reasons-for-speaking-out-on-sex-and-gender-issues/;Darnell Christie, “Trans anger as J.K. Rowling compares hormone treatment to gay conversion therapy,” The Jakarta Post, last modified July 7, 2020,  https://www.thejakartapost.com/life/2020/07/07/trans-anger-as-jk-rowling-compares-hormone-treatment-to-gay-conversion-therapy.html;Liam Stack, “J.K. Rowling Criticized After Tweeting Support for Anti-Transgender Researcher,” The New York Times, 26 May 2020, https://www.nytimes.com/2019/12/19/world/europe/jk-rowling-maya-forstater-transgender.html;Molly Roberts, “J.K. Rowling’s transphobia shows it’s time to put down the pen.” The Washington Post, last modified 10 June 2020.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0/06/09/jk-rowlings-transphobia-shows-its-time-put-down-pen/;Jacob Stolworthy, " JK Rowling responds after Harry Potter fan sites distance themselves from author over trans views," INDEPENDENT, last modified July 4, 2020, 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books/news/jk-rowling-harry-potter-fan-sites-trans-views-mugglenet-leaky-cauldron-a9601231.html;" Researcher who lost job for tweeting ‘men cannot change into women’ loses employment tribunal," INDEPENDENT,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9, 2019,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uk/home-news/maya-forstater-transgender-test-case-equalities-act-employment-tribunal-a9253211.html
 

[4]廖綉玉:〈「現在一切都崩毀了!」波蘭反同右翼總統成功連任 LGBT族群掀移民出走潮〉,風傳媒,2020年8月6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292013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7日);簡恒宇:〈波蘭大選出爐 只贏對手2個百分點 反同右派總統杜達驚險連任〉,《風傳媒》,2020年7月13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2848530?itm_source_s=storm.mg&itm_medium_s=dable(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7日);Vanessa Gera, " Polish LGBT people leaving as post-vote mood grows hostile" Star Tribune, last modified August 6, 2020, https://www.startribune.com/election-aftermath-lgbt-emigres-don-t-wait-to-see-2nd-term/572023802/
 

[5] “Lawmakers vote to decriminalise homosexuality in Gabon,” France 24, June 24, 2020, https://www.france24.com/en/20200624-lawmakers-vote-to-decriminalise-homosexuality-in-gabon; Georges Dougueli, “Gabon divided over adoption of law decriminalising homosexuality,” The Africa Report, last modified June 29, 2020. https://www.theafricareport.com/31647/gabon-divided-over-adoption-of-law-decriminalising-homosexuality/; "UNAIDS welcomes decision by Gabon to decriminalize same-sex sexual relations," UNAIDS, last modified July 7, 2020, https://www.unaids.org/en/resources/presscentre/pressreleaseandstatementarchive/2020/july/20200707_gabon; "Gabon: Freedom House Welcomes Decriminalization of Same-sex Relations," Freedom House, last modified July 9, 2020, https://freedomhouse.org/article/gabon-freedom-house-welcomes-decriminalization-same-sex-relations.

 

[6] “Sudan: 1991 Criminal Act as Amended in 2009,” refworld, last modified May 21, 2009, https://www.refworld.org/docid/5a8433274.html;" Civil Society Statement in Response to The Law of Various Amendments," Sudan Tribune, last modified August 14, 2020, https://sudantribune.com/spip.php?article69702;"Sudan: New Law Amending Penal Code Takes Effect," LIBRARY OF CONGRESS, July 23, 2020, https://www.loc.gov/law/foreign-news/article/sudan-new-law-amending-penal-code-takes-effect/;Ban Barkawi and Rachel Savage, “Great first step' as Sudan lifts death penalty and flogging for gay sex,”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ly 17, 2020,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sudan-lgbt-rights-trfn/great-first-step-as-sudan-lifts-death-penalty-and-flogging-for-gay-sex-idUSKCN24H30J;Zoe Tidman, "Sudan lifts death penalty and flogging for gay sex," INDEPENDENT, last modified July 19, 2020,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frica/gay-sex-sudan-death-penalty-flogging-lifted-prison-sentence-a9627121.html;簡恒宇:〈《同志人權》蘇丹廢除「男男性行為」鞭刑、死刑 LGBT團體:最終目標仍是同志除罪化〉,風傳媒,2020年7月19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286630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7日)。

 

[7] ANNEX I.1 INDONESIAN PENAL CODE, United Nations, accessed August 29, 2020,  https://www.unodc.org/res/cld/document/idn/indonesian_penal_code_html/I.1_Criminal_Code.pdf;"Same-sex newlyweds in South Sulawesi arrested for forgery," The Jakarta Post, June 15, 2020, https://www.thejakartapost.com/news/2020/06/15/same-sex-newlyweds-in-south-sulawesi-arrested-for-forgery.html;〈印尼女同志婚禮瞞新郎為男兒身 恐吃牢飯〉,聯合新聞網,2020年6月16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6810/4638819(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8日);凌俊賢:〈【女扮男結婚】印尼女同志篡改身份證性別結婚遭逮捕〉,《香港01》,2020年6月1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5%8D%B3%E6%99%82%E5%9C%8B%E9%9A%9B/486817/%E5%A5%B3%E6%89%AE%E7%94%B7%E7%B5%90%E5%A9%9A-%E5%8D%B0%E5%B0%BC%E5%A5%B3%E5%90%8C%E5%BF%97%E7%AF%A1%E6%94%B9%E8%BA%AB%E4%BB%BD%E8%AD%89%E6%80%A7%E5%88%A5%E7%B5%90%E5%A9%9A%E9%81%AD%E9%80%AE%E6%8D%95(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8日)。
 

[8] 〈滬同性戀活動突停辦〉,《信報財經新聞》,2020年8月14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cntw/article/2551819/%E6%BB%AC%E5%90%8C%E6%80%A7%E6%88%80%E6%B4%BB%E5%8B%95%E7%AA%81%E5%81%9C%E8%BE%A6(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8日);謝欣辰:〈上海驕傲節停辦 「彩虹的盡頭」LGBTQ空間限縮〉,ETtoday新聞雲,2020年8月17日,網站: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817/1786435.htm(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8日)。
 

[9] 簡恒宇:〈「只有台灣能做到」 疫情迫使全球同志驕傲月活動取消 自由廣場舉行難得實體遊行〉,風傳媒,2020年6月28日,網站:https://www.storm.mg/article/280385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8日);“Giant rainbow flag unfurled in front of Taiwan autocrat's memorial hall,” REUTERS, June 28, 2020,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gay-pride-taiwan/giant-rainbow-flag-unfurled-in-front-of-taiwan-autocrats-memorial-hall-idUSKBN23Z0BQ
 

[10] 〈區議會不應漠視選民的意願 支持宣揚性解放之同志遊行〉,明光社,2020年7月14日,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E5%8D%80%E8%AD%B0%E6%9C%83%E4%B8%8D%E6%87%89%E6%BC%A0%E8%A6%96%E9%81%B8%E6%B0%91%E7%9A%84%E6%84%8F%E9%A1%98-%E6%94%AF%E6%8C%81%E5%AE%A3%E6%8F%9A%E6%80%A7%E8%A7%A3%E6%94%BE%E4%B9%8B%E5%90%8C%E5%BF%97%E9%81%8A%E8%A1%8C(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胡文傑:〈明光社致函十八區區議會關注同志遊行 蔡志森:事件具爭議 區議會需三思免損聲譽〉,《時代論壇》, 2020年7月14日,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2737&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伍詠欣:〈香港同志遊行2020宣佈舉辦日期 多個區議會成為支持機構〉,《明周》,2020年8月5日,網站: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5%8d%80%e8%ad%b0%e6%9c%83-lgbt-155441(最後參閱日期:2020年8月24日)。

與同運/同婚相關的外國法庭個案

26/03/2020

美國福樂神學院被女同性戀學員指控

2019年11月21日,主校園位於美國加州帕薩迪納市(Pasadena)的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被一名女學生指控歧視。

2016年,該名女學生Joanna Maxon在學院就讀期間,與同性女友結婚。

Maxon有接受學生資助貸款以繳交學費。學院職員於2018年翻看了她的稅務文件,得知她的同性婚姻狀況,其後學院開除了她的學籍。

學院表示有制訂防止歧視的政策,不會因著性傾向、婚姻狀況、性別、國籍、膚色、種族等歧視任何人,但學院也區分傾向及行為兩者的分別。

在福樂神學院有關社群準則的網頁(Community Standards)一起首便提到服侍神的人需要有道德品質,隨後也提到性方面的準則:性關係只可在男女婚姻中進行。當中亦指明期望所有屬於這群體的成員,學生及職員等,都要棄絕不符合《聖經》的性行為。學生申請入學時,他們已知道及表明同意遵守有關準則。

根據美國聯邦法例《1972年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Title IX of the Education Amendments of 1972),禁止學術機構基於性別作出歧視,但有些宗教團體可以得到豁免。

Maxon委託的律師Paul Southwick相信福樂神學院不符合獲豁免的資格,因為學院接受聯邦政府資助,而Maxon的學生貸款資助便是來自聯邦政府。

Southwick又指,得到豁免的宗教團體必須由教會營運,因此福樂神學院難以得到豁免。

 

音樂總監被辭退後提出控告

Colin Collette在位於美國伊利諾伊州(Illinois)的聖家天主教社群(Holy Family Catholic Community)擔任音樂總監一職達17年之久。

Collette在2014年遭解僱前,他曾在facebook宣佈自己與一名同性伴侶訂婚。

隨後,Collette被告知違反了天主教教會的信條,遭到解僱。

2016年,Collette控告辭退他的教會,以及芝加哥大主教管轄區。

他指控她們歧視,並要求復職、賠償及索取失去的薪金。

2017年,美國地方法官Charles Kocoras否決Collette的指控。

Kocoras指出Collette的工作,對於教會靈性及牧養方面的使命,甚為重要,Collette在教區也是一個有名望的人,雖然他不是聖職人員,但他也在傳講教會的訊息和完成教會的使命。

他又指教會可從一些僱員歧視法例中獲得豁免。

Collette在案件中敗訴,教會毋須向他作出任何賠償。

 

法庭裁定律師公會有權不承認西三一大學的法律學院

加拿大的西三一大學(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是一所福音派的基督教大學。

大學定立團體約定(the community covenant),教務人員及學生都必須遵守,而不可發生異性婚姻以外的性行為,是其中一項約定。

2012年,西三一大學宣佈計劃開辦法律學院。

2014年,新斯科舍省大律師公會(Nova Scotia Barristers’ Society)認為大學的團體約定歧視LGBT的團體,故拒絕承認大學的律師課程。其後,公平中心(The Justice Centre)介入,2015年新斯科舍省最高法院裁定,大學有權制定自己的團體約定。2016年上訴法院維持新斯科舍省最高法院的判決,判大學勝訴。

2014年卑詩省律師公會(The Law Society of British Columbia)同樣基於大學的團體約定,拒絕承認大學的律師課程,大學為此提出訴訟。卑詩省的最高法院及上訴法院皆判決大學勝訴。

面對上加拿大律師公會(The Law Society of Upper Canada,現稱安大略省律師公會),大學的法律學院同樣不獲認可,安大略省的上級法院、上訴法院,以及加拿大的最高法院均裁定上加拿大律師公會勝訴。

2018年6月,加拿大的最高法院以七比二的比數,也就是大部份的法官裁定卑詩省律師公會及上加拿大律師公會有權基於該大學設有的團體約定,而不承認西三一大學法律系的學生。

加拿大的最高法院在裁決時指,為了肯定LGBT學生有機會入讀該校,限制宗教權利是適合及合理的。

上加拿大律師公會讚賞此次裁決,認為律師本身的專業訓練便需要多元。

為了爭取開辦法律學院,大學在2018年8月決定除了教職員,學生不用簽署團體約定。

 

美國俄亥俄州牧者受到法例保護
不必為同性婚姻主持婚禮

2018年6月27日,美國俄亥俄州(Ohio)眾議院以59比29的投票比數,通過牧者保護條例(Pastor Protection Act,HB 36),有關條例仍有待地方政府的參議院審批。

條例保護牧者在不願意的情況之下,可以不必為同性婚姻主持婚禮,至於宗教團體,在不願意的情況之下,其物業及設施也不用供同性婚禮使用。

條例阻止國家及地方政府懲罰不願意主持同性婚禮的牧者,以及不願意提供服務的宗教團體,亦不得收回這兩者的福利和權利。

俄亥俄州過去沒有同性伴侶投訴教會的記錄。

法案在州政府眾議院通過前,有同性戀運動的活躍份子承認,他們打算強迫教會租借場地以舉辦同性婚禮。

 

堅持信仰
新希望家庭服務面臨停止領養服務

位於美國紐約州(New York State)的新希望家庭服務(New Hope Family Services)是一間非牟利的基督教服務中心,於1965年投入服務,中心有提供領養服務。

基於基督教信仰,新希望只會讓已婚的一男一女夫婦領養中心的孩子。至於未婚或同性伴侶,新希望會轉介他們到其他領養中心。

紐約州兒童及家庭服務辦公室查閱過新希望的手冊後,警告新希望應改變只容許已婚夫婦收養的政策,否則便會終止其領養服務。

2018年12月新希望決定控告紐約州兒童及家庭服務辦公室,指它針對中心的信仰。

代表新希望的捍衛自由聯盟(Alliance Defending Freedom)指出紐約州政府沒理由懲罰一些人,只因他們相信一男一女的已婚父母能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家,並強調領養服務提供者的存在,應該是幫助孩子,而不是滿足成年人的慾望。

代表紐約州兒童及家庭服務辦公室的律師則提出,任何形式的歧視都是違法。

2019年5月美國地方法院的法官駁回中心的案件,新希望決定上訴。

在2019年11月,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頒發了緊急命令,暫時阻止紐約州兒童及家庭服務辦公室在新希望上訴期間,採取行動。

美國聯邦第二巡迴上訴法院會否逆轉地方法庭的決定,仍是未知之數。

在過去幾年,在麻省、伊利諾州、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加州均有提供領養服務的機構因為信仰緣故,拒絕讓同性伴侶領養孩子,而被迫停止提供領養及寄養服務。

 

參考資料

有關福樂神學院個案

Bermont, Bradley. “Lawsuit: Fuller Seminary expelled a woman for being in a same-sex marriage.” Pasadena Star News. December 1, 2019. https://www.pasadenastarnews.com/2019/12/01/lawsuit-fuller-seminary-expelled-a-woman-for-being-in-a-same-sex-marriage/.

“COMMUNITY STANDARDS.” FULLER. https://www.fuller.edu/about/mission-and-values/community-standards/.

Romero, Dennis. “Woman sues Christian college after they expelled her for being in a same-sex marriage.” NBC News. November 23, 2019. https://www.nbcnews.com/feature/nbc-out/woman-sues-christian-college-after-they-expelled-her-being-same-n1089966.

 

有關音樂總監個案

Bourne, Lisa. “Archdiocese was within rights to fire gay music minister, judge rules.”LifeSite. June 9, 2017. https://www.lifesitenews.com/news/chicago-archdiocese-wins-case-involving-fired-gay-music-minister.

Eldeib, Duaa. “Court rules against gay man who sued Catholic church over firing.” Chicago Tribune. June 8, 2017. https://www.chicagotribune.com/news/breaking/ct-catholic-church-gay-employee-lawsuit-met-20170607-story.html.

 

有關西三一大學個案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v. Nova Scotia Barristers’ Society.” Justice Centre for Constitutional Freedoms. https://www.jccf.ca/concluded-cases/trinity-western-university-v-nova-scotia-barristers-society/.

Brean, Joseph. and Chris Selley, “Still seeking law school, Trinity Western drops sexual 'covenant' for students.” National Post. August 14, 2018. https://nationalpost.com/news/canada/still-seeking-law-school-trinity-western-drops-sexual-covenant-for-students.

Harris, Kathleen. “Trinity Western loses fight for Christian law school as court rules limits on religious freedom 'reasonable‘.” CBC News. June 16, 2018. https://www.cbc.ca/news/politics/trinity-western-supreme-court-decision-1.4707240.

Skenderis, Stephanie and Jon Tattrie.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wins legal battle with Nova Scotia Barristers' Society.” CBC News. July 26, 2016. https://www.cbc.ca/news/canada/nova-scotia/trinity-western-university-wins-legal-battle-with-ns-barristers-society-1.3695374.

Valentine, Andrew. “Supreme Court of Canada Upholds Decision to Deny Accreditation to Trinity Western University Law School.” MILLER THOMSON. June 21, 2018. https://www.millerthomson.com/en/publications/communiques-and-updates/social-impact-newsletter-formerly-the/june-21-2018-social-impact/supreme-court-of-canada-upholds-decision-to-deny-accreditation-to-trinity-western-university-law-school/.

 

有關美國俄亥俄州牧者保護條例

Ohio Pastor Protection Act (HB 36). Rewire.News. November 29, 2018. https://rewire.news/legislative-tracker/law/ohio-pastor-protection-act-hb-36/.

Hodges, Mark. “LGBT activist admits they want to force Ohio churches to host gay ‘weddings’.” Life Site. February 22, 2017. https://www.lifesitenews.com/news/ohio-pastors-protection-act-faces-opposition-from-gays-seeking-unrestricted.

Pelzer, Jeremy. “Ohio ‘Pastor Protection Act’ unexpectedly cleared to pass Ohio House on Wednesday.” Cleveland.com. January 30, 2019. https://www.cleveland.com/open/2018/06/ohio_pastor_protection_act_une.html.

 

有關新希望家庭服務個案

Collins, Maureen. “New Hope Family Services Can Keep its Door Open…For Now.” Alliance Defending Freedom. November 6, 2019. https://adflegal.org/detailspages/blog-details/allianceedge/2019/11/06/new-hope-family-services-can-keep-its-door-open-for-now.

McMahon, Julie. “Can CNY Christian adoption agency exclude gays, unmarried couples? NY law faces high-profile court test.” Syracuse.com. December 2, 2019. https://www.syracuse.com/news/2019/12/can-cny-christian-adoption-agency-exclude-gays-unmarried-couples-ny-law-faces-high-profile-court-test.html.

Parke, Caleb. “Christian adoption agency sues New York after state tries to shut it down.” Fox News. February 20, 2019. https://www.foxnews.com/us/christian-adoption-agency-sues-new-york-after-state-tries-to-shut-it-down.

中大性小眾研究報告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09/01/2020

中大性小眾研究計劃於2020年1月7日發表於去年9月16日至25日,隨機電話訪問1,058名18歲或以上的香港人,就公眾對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等人士)法律權利的態度研究報告(下稱CUHK-SRP2019/20),結果顯示,60%受訪者非常同意或同意為不同性傾向人士提供法律保障免受歧視,僅12%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是過往同類調查中反對比率最低。有44%受訪者同意香港應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計劃創辦總監孫耀東說,政府和外界經常以「未準備好」為藉口,拒絕立法及推行LGBT+的平權政策,到底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報告書內提及三份研究報告,分別是2016年平機會的《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研究報告》(下稱EOC-CUHK2016),2016年中大性小眾研究計劃《公眾及LGB(男女同性戀、雙性戀人士)對LGB友善商業機構態度調查報告》(下稱CUHK-SRP 2016)及2017年 香港大學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所做的研究(下稱HKU-CCPL 2018)。

本社深入研究報告後,有以下發現:

  • 這三份研究報告及今次的研究,孫耀東都是研究團隊成員之一;
  • 有另一份於2018年發佈,也是孫耀東有份參與的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香港市民及同性戀者對同性婚姻立法及同性民事結合的態度及支持程度的比較研究》(下稱CUHK-PPRFS 2018),卻沒有在今次的報告內提及作比較。

支持同性婚姻人士減少6個百分點

首先,我們先看看這份孫耀東有份參與,卻沒有在今次的報告提及的研究(CUHK-PPRFS 2018) 有關市民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看法。這份2018年的報告,由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劉德輝教授及孫耀東團隊所做,並已於2018年8月於網上發佈,孫耀東研究團隊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自己有份參與的研究,這個研究採用電話隨機抽樣,成功訪問2,009位18歲或以上持有香港身份證人士,調查發現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只有32.6%,支持同性民事結合的也只有33.1%,顯示香港市民對同性婚姻合法化及民事結合支持率不足三成,實在不明白為何孫耀東會忽略這份更新及更全面的研究報告。

事實上,這份研究報告的結果與2016年平機會的《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研究報告》(EOC-CUHK 2016)數據相近,平機會的報告顯示同性婚姻和民事結合的認受性亦不高:
29.1%受訪者表示支持同性婚姻,反對42.4%,中立26.1%;
37.4%受訪者表示支持民事結合,反對42.8%,中立14.2%;
無論同性婚姻還是民事結合,非常支持的也不足7%,反映香港市民對同性婚姻持保留態度。

今次的研究(CUHK-SRP2019/20)顯示,44%受訪者同意香港應在法律上承認同性婚姻,較2016年中大同類型調查(CUHK-SRP 2016) 的27%,有明顯增幅,因此,孫耀東表示香港社會越來越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如果我們比對香港大學比較法及公法研究中心於2017年的研究(HKU-CCPL 2018),當時表示支持同性婚姻的有50.4%,較今次的44%減少了6個百分點,顯示並非越來越多人支持。

支持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減少24個百分點

至於是否越來越多香港市民支持立法保障不同性傾向人士,今次調查顯示60%受訪者同意香港應為不同性傾向人士提供法律保障免受歧視,這是非常正常的,明光社也贊成香港應為不同性傾向人士提供法律保障免受歧視,例如透過持久授權書的方式。事實上,支持為不同性傾向人士提供法律保障,不一定等於支持性傾向反歧視立法,今次研究報告顯示有45%香港市民支持性傾向反歧視法立法,較2017年 (HKU-CCPL 2018) 研究的69%明顯減少24個百分點,減幅接近四份一,顯示越來越多市民不贊成透過訂立反歧視法處理性傾向歧視問題,可能是擔心立法後會產生逆向歧視。

由此可見,政府和香港市民是真的「未準備好」就同性婚姻及性傾向歧視及立法,並非藉口。

問題清晰結果才會更清晰

要了解一個調查,先要了解其提問的方式、用字和如何演繹,否則很容易會被誤導。今次調查和2016年平機會同類型調查(EOC-CUHK 2016)犯上同一錯誤,就是問題和演繹具誤導性,因為將支持為不同性傾向人士提供法律保障免受歧視,等同支持訂立具有特殊保護,甚至會懲罰持不同意見人士的性傾向歧視條例是一種推論上的跳躍,甚至是騎劫了民意,因為要提供法律保障,還有許多其他的方式。此外,若要明白受訪者的真正意願,不宜純粹抽離地問對方是否贊成性傾向歧視條例和同性婚姻,因為其他相關調查顯示,若受訪者了解通過相關法例會造成的其他後果,包括會懲罰持反對意見人士的逆向歧視;會打破婚姻中的性別、甚至其他限制(如血緣、年齡和人數);以及會令許多潛在出生的嬰兒失去在親生父或母照顧下的成長權利等,答案會完全不一樣,大家不能不察。

本社對於這份剛發表的報告,雖然看似比較多份之前的研究報告,但所選取的內容及推論都是有選擇性及誤導性的,表示遺憾。


資料來源:

CUHK-SRP 2019/20 
Suen, Y.T., Chan, R.C.H. & Wong, E.M.Y., (2020). Public Attitudes towards LGBT+Legal Rights in Hong Kong 2019/20. Hong Kong: Sexualities Research Programm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ttps://7bb73318-120e-454d-84c6-9da78469b28b.filesusr.com/ugd/c27b9b_3a3de20a3fba492b974e883d8a09d3aa.pdf

EOC-CUHK 2016
Suen, Y. T., Wong, A. W. C., Barrow, A., Wong, M. Y., Mak, W. W. S., Choi, P. K., Lam, C. M., & Lau, T. F. (2016). Study on legisla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on the grounds of sexual orientation, gender identity and intersex status. Hong Kong: Gender Research Centr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ommissioned by Hong Kong Equal Opportunities Commission. https://www.eoc.org.hk/eoc/upload/ResearchReport/20161251750293418312.pdf
《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研究報告》公眾電話問卷調查研究結果補充資料
https://www.eoc.org.hk/EOC/Upload/UserFiles/File/ResearchReport/201603/SOGI-Project_supplementary-info_Ch_20160229.pdf?fbclid=IwAR38O-f3_0_Ray-pAZG1cV6lymuPXKiCvh8pH6BFMzTr32HEraHy-NSuQ5Q

CUHK-SRP 2016
Suen, Y. T., Wong, M. Y., Chan, R.C.H., & Yeung, G.K.W. (2016). Study on Hong Kong Public and LGB People’s Attitudes towards LGBfriendly Business Organizations. Hong Kong: Sexualities Research Programm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KU-CCPL 2018
Lau, H., Lau, C., Loper, K., & Suen, Y.T. (2018). Support in Hong Kong for Same-sex Couples’ Rights Grew Over Four Years (2013-2017) Over Half of People in Hong Kong Now Support Same-Sex Marriage. Hong Kong: Centre for Comparative and Public Law, The Faculty of Law,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市民過去四年(2013-2017 年)對同性伴侶權利的支持度有所提升
http://www.law.hku.hk/ccpl/wp-content/uploads/2018/07/Change%20Over%20Time%20Paper%20Chinese%20(3%20July%20Final%20for%20Distribution).pdf

CUHK-PPRFS 2018
Lau, T.F., Suen, Y.T., Gross, L., Mo, K.H., Wang, Zixin, (2018). Attitudes and levels of support toward sex-sex civil union and same-sex marriage legislation among the general public and homosexual people in Hong Kong ---a comparative study.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香港市民及同性戀者對同性婚姻立法及同性民事結合的態度及支持程度的比較研究〉
https://www.pico.gov.hk/doc/tc/research_report(PDF)/2015_A4_016_16A_Final%20Report_Prof%20Lau.pdf

曾經刊載於:

香港獨立媒體,9-1-2020

香港首宗同性婚姻司法覆核 MK案敗訴原因

傅丹梅 | 明光社副總幹事
11/11/2019

代號MK的女同性戀者於2018年6月申請司法覆核,就同性婚姻權或民事結合權利,挑戰本港的婚姻制度。由於這宗案件的判決影響深遠,明光社及另外幾個團體嘗試申請介入訴訟,可惜被法庭聆訊後拒絕。案件於2019年5月底於高等法院原訟法庭審結,並於10月18日頒下判決書,法官判申請人敗訴。

申請人認為香港政府不容許同性婚姻及沒有為同性伴侶設立承認同性關係的法律框架是歧視,違反了《基本法》第25、32及37條,以及《香港人權法案》第1(1)、14、15(1)及22條,因此,法庭需要回應以下兩條問題。

 

問題一不容許同性婚姻是否違反同性伴侶的憲法權利

法官周家明審視多條有關婚姻的法例,結論是香港的法律從未認可或准許同性婚姻,香港自始至終都只承認異性婚姻。1971年10月7日生效的《婚姻制度改革條例》(第178章)第4條指明婚姻屬一夫一妻制,廢除了舊式婚姻、新式婚姻及妾侍制度,亦廢除了「兼祧婚姻」,條文亦寫明「……在香港締結的婚姻須意指一男一女自願終身結合,不容他人介入,而且只可按照《婚姻條例》(第181章)而締結。」而《婚姻條例》(第181章)第40條指明根據本條例舉行的婚禮屬基督教婚禮或相等的世俗婚禮,意指婚禮經舉行正式儀式,獲法律承認,是一男一女自願終身結合,不容他人介入。《婚姻訴訟條例》(第179章)第20條指明凡屬在1972年6月30日之後締結的婚姻,該婚姻僅能基於條例中列出的理由而無效,其中(1d)列明的理由是:婚姻雙方,並非一方為男,一方為女。

法官亦指出,《基本法》於1990年頒佈並於1997年生效,有關結婚權利的內容都應視為傳統的一男一女結合,因為當時大家根本沒有同性婚姻的概念,而全球第一個設立同性婚姻的國家荷蘭也是於2001年才實行有關制度。申請人的代表律師提到《基本法》作為有生命力的文件(living instrument)可以按時代需要及環境有更新的演譯,將婚姻的釋義延伸至包括同性婚姻,法官承認現時全球有26個司法管轄區承認同性婚姻,另外有16個容許民事結合,但沒有證據顯示香港社會對同性婚姻的看法有明顯的改變,相反,法官表示社會上對於是否容許同性伴侶可以結婚、民事結合或得到其他法律上的承認,不同人基於社會、道德及宗教領域上的意見非常分歧。

法官綜合《基本法》第37條、《香港人權法案》第19條、《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23條及《歐洲人權公約》第12條等有關婚姻權的條文,指出條文所指需要受法律保護的婚姻權應是一男一女的結合。歐洲人權法庭於2011年就Schalk and Kopf v. Austria一案的判決提到「婚姻應被理解為異性伴侶的聯合。」在《基本法》和《香港人權法案》裡,所載有與婚姻相關的條文,都是指「男女」的婚姻。法官指出如由法庭將《基本法》第37條有關婚姻的釋義擴展至同性婚姻,是引入一個新的社會政策,並不合宜,香港法庭的責任是解釋《基本法》的立法原意,至於香港是否就同性婚姻立法並非法庭的責任,應交由立法機關處理。法官提及在梁鎮罡 訴 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一案,終審法院於判詞第27段中提到香港人結婚及組織家庭自由並不包括同性婚姻。

 

問題二香港政府沒有為同性伴侶設立承認同性關係的法律框架,如民事結合或其他方式,是否有違反他們的憲法權利

申請人認為香港政府有義務為同性伴侶提供法律框架,作為沒有同性婚姻的替代,否則便是歧視同性戀者。法官認為申請人尋求的是一個除了婚姻這個名稱之外的替代名詞,讓同性伴侶於法律上享有與異性婚姻完全一模一樣的福利及保護。既然政府沒有義務透過結婚制度讓同性伴侶得到相關的福利,如由法庭為他們提供另一名稱或制度,是犯了原則性的錯誤。至於是否為同性伴侶提供替代婚姻的法律框架,這超出法庭的功能,這方面應該是由政府及立法機關去考慮。法官又指,設立替代的法律框架,會牽涉讓同性伴侶享有跟異性配偶一樣的權利和福利。他舉例說,在眾多與婚姻有關的權利中,領養兒童的權利,會否需要加上限制或修改,以保障兒童的最大福祉。

 

基於兩條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法庭判申請人敗訴。

MK案是首次有同性戀者入稟要求在香港設立民事結合制度,申請人極有可能上訴至終審法院。未來,預計法庭將會非常忙碌,MK案之後仍有兩宗案件,分別為TF案及STK案,這兩宗已獲司法覆核許可的案件,則是直接挑戰本地的婚姻法,要求同性婚姻的權利,及要求政府承認外地註冊的同性婚姻,還有兩宗案件,在外地註冊結婚的同性戀者,司法覆核分別要求可以一般家庭的名義申請租住公屋及購買居屋。這些司法覆核案件恐怕會陸續有來,繼續挑戰現時一男一女的婚姻制度,大家不能掉以輕心,請密切留意案件未來的發展。

從海外與台灣性教育經驗看香港未來發展

關啟文、鄭安然、陳靈騫 | 關啟文教授:現任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香港性文化學會主席。多年來探討性解放及性倫理等議題。著作包括《我信故我思——真理路上的摯誠探索》、《是非曲直──對人權、同性戀的倫理反思》及《上帝、世俗社會與道德的基礎——當代宗教哲學的探索》等。 || 鄭安然先生:香港性文化學會婚姻倫理資源中心生命教育主任 || 陳靈騫女士:香港性文化學會項目幹事
29/10/2019

整理及撰文:林天然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

 

1.  引言

同志運動(下面簡稱「同運」)已盤踞歐美社會多年,它強調多元性別與性開放的價值觀亦早已滲入當地的性教育課程。同樣,作為亞洲同運先驅者的台灣,其性教育的內涵亦緊隨歐美之步伐。如此鼓吹性愛自由、多元性別的教育課程不單帶給許多兒童青少年不安與混亂,亦引起眾多家長的反對與抗議。

近來,有人聲稱香港的性教育理念嚴重落後,並認為教導人婚前持守貞潔的性教育是禁慾、恐嚇式性教育。繼而在港推動以性愛自由、性歡愉為導向的性教育。這會帶給青少年甚麼影響?香港性教育的未來將何去何從?

 

2.  海外的性教育現狀

 

2.1  同運與性教育:

談到今天歐美的性教育,不得不提的是同運的影響。同運那一種「移風易俗」的風潮,不單影響了西方文化的婚姻戀愛觀,以及社會的婚姻制度,更影響了當地的性教育,對下一代的影響實在不容小覷!同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2.1.1  同運致力顛覆兩個主流文化

同運一直致力顛覆異性戀及性別只有男性和女性的主流文化。

  1. 異性戀
    同運鼓吹戀愛和性愛不應只限於異性戀和男女之間,更努力推廣LGBT(即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和跨性別者〔transgender〕)和BDSM(虐戀。它包含了三組關係B/D:捆綁式性交〔bondage〕和調教〔discipline〕;D/s:支配〔dominance〕和臣服〔submission〕;S/M:施虐〔sadism〕及〔受虐masochism〕)等文化。
  1. 男女兩性
    同運企圖推翻性別只有男或女的主流文化,他們認為性別應該是多元和無限的,並應以性別光譜來表達。
     

2.1.2  同運的4C策略
4C是指學校(classroom)、文化(culture)、法庭(court)和教會(church),同運人士在這四個層面不斷傳播、推廣其意識形態。在這4C中,引起較大迴響的,是他們在學校層面的推廣工作。同運人士在學校推行富有同運色彩的性教育,引來不少家長反對;因為有關工作令兒童和青少年受到傷害,惹來家長的不滿,亦令他們直接感受到同運對他們的影響。

2.1.3  同志教育的包裝
同運人士推廣的性教育往往使用了許多易被大眾接受的詞彙,如:「尊重」及「接納」性小眾、防止「欺凌」及「歧視」。在談論性行為時,強調「自願」丶性「健康」(即不會因性交而感染性病)、生殖「健康」(不會因性交而意外懷孕)。還有生殖「自主」(即可以墮胎)、「科學」、「全面」、「安全」、「正面」、「平等」……這些表面正向、光鮮的詞彙背後卻往往隱藏另一種意涵。就如「生殖自主」,聽起來是強調人權,尊重個人意向,實質是代表懷孕者有墮胎的權利。又如「全面」一詞,表面是讓學生學習到更全面及不同的婚姻和戀愛方式,實則上是試圖將一男一女的婚姻戀愛模式從性教育中抹除,繼而向學生灌輸LGBT和BDSM的內容。

 

2.2  歐美地區的現狀:

2.2.1 加拿大
現時在加拿大卡加利的公共圖書館,定期設有變裝女王(drag queen)的閱讀時間,一名化上了濃妝,作女裝打扮的男士,也就是變裝女王,會跟小朋友講故事,目的是向小朋友們灌輸跨性別的概念。[1]
除了設立變裝女王閱讀時間,加拿大溫哥華的公立教育局(Vancouver School Board)更於2014年通過新的政策,讓小學生從此可以要求學校的老師,以「去性別」的代名詞來稱呼自己,如xe取代he/she(他/她)、xem取代him/her(他/她)、xyr取代his/her(他的/她的)。新政策更讓小朋友自行決定上男廁或女廁。當局聲稱此舉是為了少數的跨性別學生,提供一個更安全與包容的學習環境。對此,當地報章《國家郵報》(National Post)有評論員引述,有反對該政策的家長指出,六歲的孩子根本無法明白身份方面的議題,他們連自己上廁所都未懂,也無法自行決定應上哪一個洗手間。[2]

2.2.2 瑞典
在瑞典亦有類似的情況,有幼稚園開始教導學生性別中立的概念,即去性別化和強調性別沒有差異。位於當地首都斯德哥爾摩的伊加里亞幼稚園(Egalia pre-school)表示,這麼做的目的在於釋放兒童解脫性別方面的社會期待。

2.2.3 美國
美國加州教育局在2015年通過了「加州健康青年法案」(The California Healthy Youth Act),當中約有10%的內容是與性教育有關。法案提出了性教育的框架及書本作為參考,要求受政府資助的公立學校,教授性教育時需「正面認可」(affirmatively recognize)不同性傾向。法案還提出了要對不同年齡的學童教導以下的內容:
1)教導五歲兒童跨性別丶性別認同丶流性人等概念,讓兒童能夠對應自己感受來選擇性別。
2)教導初中生男女有關自慰方面的知識。
3)提供課本及指引,教授高中生肛交方面的知識。

以上的內容備受爭議,但法案指明家長不能阻止子女上有關的課堂,如基督徒家長對課程內容反感,只可以將子女送到私立學校。負責課程改革的格遜(Stephanie Gregson)形容課程重點不是以跨性別思想令學生感混亂,而是希望他們自幼稚園開始學習接納有些人與生俱來與自己不同,格遜認為「幼稚園是創造理解和反欺凌學習環境的最基礎階段。」

以上的講法雖然動聽,但從課程改革的指導參考書I Am Jazz(我是Jazz)可以看出,課程內容只是以反欺凌為包裝,向兒童灌輸跨性別的概念。該童書是講述一個男孩變成女孩的故事,這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Jazz Jennings更成為跨性別兒童的模範。[3] 此外,更有教材教導學生如何自行製作性玩具。[4] 而加州性教育的教材都是由同運或性解放組織,如: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美國計劃生育聯盟(Planned Parenthood),同性戀及異性戀教育網絡(GLSEN)等撰寫的。

加州性教育課程指引中,另一本建議給高中學生看的書籍:S.E.X. The All-You-Need-to-Know Sexuality Guide to Get You Through Your Teens and Twenties(性:十幾歲至二十幾歲的人需要知道有關性的指引),課程建議老師在課室使用這本書來教導學生。書中詳細教授自慰方法,如:拳交(Fisting),即將拳頭塞入陰道或肛門,來獲得快感,更說明了如何先從插入手指開始,最終達到將整個拳頭塞入的教程。此外還有極仔細教授口交、玩體液、性玩具、肛交、SM的不同種類與方法。每個性行為教程中都附有:性病感染風險(STI Risk,即Risk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和懷孕風險(Pregnancy Risk),似乎只要學生注意避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就一切都沒問題了。另外,教授肛交的內容裡有一句:「肛交所受的風險跟陰道交接近一樣」,但事實上美國一些數據卻顯示,透過肛交感染性病或愛滋病的機會比陰道交高出44倍。

 

2.3 對強調「性解放」性教育的質疑

歐美地區的性教育以全面及尊重為包裝,但卻沒有提及以下的重要內容。

2.3.1 跨性別及變性人要承擔的風險
若然要多元、全面、科學的性教育,為何在教育孩子跨性別、流性人、性別自決的同時,沒有同時提及注射賀爾蒙、做變性手術所要承擔的高風險?以及面對變性、跨性別時可能要背負的沉重身心負擔、後悔及自殺率高等問題?

2.3.2 肛交的風險
為何性教育課在教授肛交時,沒有提及肛交比陰道交要承擔感染性病的更高風險?

2.3.3 異性戀的優點
在教授同運概念的性教育時,它若夠全面,為何不同時提出異性戀的優點,如男女能互相補足,或建基於婚姻中的性行為的優點等,讓學生從中自行選擇?

如此可見,上述的性教育表面是談尊重和全面,實質上並非如此。

 

2.4 家長反對建功

同運以反欺凌的名義,透過各式各樣的性教育課程進入中、小學,結果其過火的內容及手法,均引起各地出現大型示威,反對將多元性別論納入學校常規課程,當中包括哥倫比亞、秘魯、意大利、澳洲、墨西哥、德國、巴拿馬、加拿大、美國及台灣等地。

「加州健康青年法案」(The California Healthy Youth Act)在2015年通過後,引起家長反對,隨後,課程框架經過少許的修改,但爭議内容仍然存在。[5] 直至2019年5月,法案通過了最後一個版本AB329,引發幾百名家長上街抗議,約有8,000個聯署反對法案,家長還發起罷課,要求子女留在家中一天,不去上學。

加拿大安大略省在2015年推出的性教育課程,廣受家長質疑,家長認為課程不適合學童之發展階段,如三年級(八至九歲)教同性戀及性別認同,11至12歲教自慰,再高一個年級的內容,甚至包括口交及肛交。課程還告訴六年級學生男、女以外的六種社會性別;建議七年級學生(約12至13歲)帶備避孕套,以備「不時之需」;八年級學生開始規劃個人的性活動。

家長組織發起請願,反對邀進性教育。至2018年7月,維家組織維護生命運動聯盟(Campaign Life Coalition,CLC)收集到近16,000個聯署。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長宣佈,廢除2015年推行的性教育課程,重新進行廣泛諮詢,聽取家長對性教育的意見。家長組織對此表示歡迎。

要抗衡同運人士提倡的性教育,家長要懂得運用自己作為家長的權利,這也是他們的人權,根據《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六條的第三項:「父母對其子女所應受的教育的種類,有優先的選擇的權利。」[6]

 

3.  台灣的性教育現狀

與歐美相似,「同運」對台灣的性教育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首先成功爭取訂立了《性別平等教育法》,很有「創意」地提倡「多元性別論」,鼓勵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以消除歧視。又反對性霸凌,反對貶抑他人的性傾向等,[7]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混淆視聽,然而就這樣很巧妙地把「性傾向平等」的教育也放進「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

此外,「同運」把性解放的意識形態透過文化、教育、法律等滲進社會大眾思想中。台灣教育部於2011年8月,在國中小學原有的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中,加入「認識同志」的課題。在此之前,教育部除了出版《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8] 又委託大學編製了《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小學階段),[9] 及《性別好好教》(初中階段)兩套專書,[10] 提供老師教學參考。與其說這些教材教導學生尊重同性戀,不如說它們實質在宣傳同性戀及同性戀運動的精神。

3.1 台灣同志教材的爭議部份與討論:[11]

3.1.1 自己說是同志就是同志?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指出性別的認定是:「不以標準化的工具來判定……而以個人自我認同自己是同志的一份子,就是同志。」而且,「認同可能是終身發展的歷程,並不一定是有一個終點的,也不一定是固定不變的。」

如果對一個個人身份的認同是如此主觀及隨意,到底會有多少種性身份?多少種同志?對於中、小學生喜與同性密友一同玩樂的階段,又會帶來多少不必要的性身份困惑?

 

3.1.2同志情慾與性愛的分家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又提到:「有些同志伴侶間會協議在伴侶關係之外容許跟他人發生性關係,將性需求與情感需求分開來滿足。情慾的展現也影響自我身體的打造計劃。藉由扮裝,同志展現自己的情慾,無論是娘T、悍婆、不分或是熊猴、哥弟,都得以藉由身體打造、裝扮並再次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對跨性別來說,身體的塑造更是超越二性規範的範疇,跨性別得以藉由變裝、異服、扮異性、注射賀爾蒙甚至變性手術等方法改造身體的,擾亂二性世界中身體與情慾的界線,讓靈魂中的自我與身體達成一致性。」

該手冊引導中學生對這種「性」與「愛」分開的同志伴侶關係視為社會現實,不加批判地視為平常。它將破壞雙方忠誠的關係形容得如此自然,這到底是要提倡尊重,還是要解構「性伴侶應長期委身與忠誠於對方」的價值觀?它更把複雜的「跨性別」現象完全正常化。

 

3.1.3鼓勵學生作「性探索」

該手冊又說:「教師要正視青少年性經驗,在性交過程中,青少年學習作身體的認識與探索,並且學習尊重彼此的身體,隨時關心彼此的感受,讓性愛成為愉悅的事,才不會讓做愛只帶來無知造成的傷害與大人的責怪……積極教導學生如何正確使用保險套、指套、製作口交膜,及使用水性潤滑液;所有性玩具也保持乾淨,不與他人共用性玩具。惟有安全的性是更好的性。」

這樣正面、露骨、鉅細無遺的「教導」,並以「探索」之名鼓吹青少年性行為,即使在現時(異性戀)的性教育也未有!對於未符合合法性交年齡的學生(台灣是16歲),更有機會令他們誤墮法網。況且「探索」性愛,難道沒有後果?若果有的話,誰去承擔這個後果?當然是家長和老師!那些同志教育的專家能代替家長負起責任嗎?

 

3.1.4鼓勵墮胎

《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提到:「在親密關係的性生活中,沒有人會被強迫性交、口交,而是都能被受尊重愉快的享受性生活,當無預期的懷孕,當事人也可享受自己對生命選擇的自主權,不會有人譴責對或錯,取而代之的是呵護照顧與祝福,墮胎是一項合法、合理的選擇……」

該專書竟然只對性交作出正面形容,強調個人享受及自主權,對於懷孕的後果卻淡化為一個簡單的「選擇」。對於未符合合法性交年齡的學生,更有機會令他們誤墮法網。萬一懷孕,對少不更事的當事人及雙方家庭都會構成沉重壓力。而且胎兒也有生存權,不單是一堆細胞組織。別忘記,這是針對小學生的教材,這不是一種「為了鼓吹性愛而抹殺其後果」的意識形態嗎?

 

3.1.5 灌輸同性婚姻/同性家庭

《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中,也提及一些性別平等社會的圖像:「婚姻也不再侷限於一男一女的構成,可以是男生跟男生、女生跟女生,跳脫傳統兩性社會的性別框架的家庭組成……在家裡看電視時……出現兩個非異性戀所共組的家庭,當大家看電視時,不覺得奇怪或噁心,而是同喝開水般自然的接受現狀的存在。」

孩子們對同性戀者感到奇怪也不可以嗎?同性戀(特別是同性婚姻)在社會上是有爭議的議題,不是每一個家長都認同。同運團體有權向中、小學生灌輸「男生跟男生」、「女生跟女生」跟傳統異性戀是一樣自然如喝開水般的思想嗎?

 

3.1.6 同性婚姻是人權?

給國中的專書《性別好好教》自行確立多元性別公民權:「『從人權價值看見多元性別』,不論是工作或就學面向的基本人權,抑或婚姻權、領養權、繼承權、同居伴侶權益等議題,都是需要更具性別關懷的人權與立法實踐,否則,只是徒具口號式的雙重標準。」

同性戀者的「婚姻權、領養權」和「同居伴侶權益」等等是否「基本人權」,在社會和學術界中都是有爭議的議題,事實上國際性人權文件並不包括同性婚姻的「權利」。看來該專書又在以教育之名向孩子灌輸同運那種仍有極大爭議的意識形態。[12]

 

3.1.7 教授同性戀童話

《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提到幾本同性戀童書:「我分別用不同的繪本企圖提高同志家庭的能見度,我總共用了手邊的三本繪本,帶進同志家庭。包括繪本Who’s in a family(誰是我的家人?)、And Tango Makes Three(攤狗一家三口)和Daddys Roommate(中譯本:《爸爸的室友》)……我們有必要發展屬於在地的文本。」

在國小階段教授同性戀童話,插圖令學生從小接受同性伴侶家庭猶如異性戀家庭般自然。以精美印刷和彩色的故事書直接改造小孩子的思想和價值觀,豈不是同性戀意識形態的洗腦教育呢?

 

3.1.8 對同性戀不自在 = 恐同?

《性別好好教》中提到:「教學小叮嚀:同性戀恐懼又簡稱為『恐同』,就是指因為同性戀的身份引起的恐懼、焦慮與不自在感,包含同志本身或是身邊更多的異性戀族群。這些個人所持負面的情緒感受,反映著社會文化對於同志的不友善程度……老師提醒同學憑直覺反應,並避免同學因此借題發揮嘲笑班上的特定學生,若有此現象,也要適時地突顯『當下的現狀』就是一種歧視與恐同的展現。此外,教學者亦要檢視自己的恐同情結。」

書中還附有「恐同指數問卷」:

我的恐同指數之快問快答

1)跟一個男/女同志同學一起上課讓我覺得很自在
2)我的鄰居是個跨性別
3)被同志追求讓我覺得很OK
4)别人說我是同志也沒關係
5)我很高興可以參加一場同性的婚禮

以上的問卷讓人質疑的是同性婚姻既是爭議課題,難道對上述問題的答案是反對或不願意參加便等如恐同?

 

3. 2 高雄市教育部禁制守貞教育

除了教材,教育部門的政策也有明顯向性解放傾斜的情況。2012年9月6日,高雄市政府發出了一份公函給該市公私立各級學校,題為「為本市各校配合填報各項婦女權益工作內容——性別平等教育宣導情形注意事項」,當中的第四點說:「另有關貞愛立約承諾、守貞、拒絕婚前性行為及墮胎影片等宗教、信仰團體課程,皆不宜納入本市性別平等教育及性教育課綱內容,請各校邀請社會與民間團體蒞校宣講時,應慎選團體性質。」[13]

 

3.3《青春水漾》事件[14]

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製作的性教育影片《青春水漾》,片長33分鐘,內容涉及敏感地帶和性高潮等,影片更曾在台北的學校播放,引起社會爭議。2013年10月25日台北市議員戴錫欽,引用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提供的資料,他說:「台北市總共有12所小學……共有2,918位小朋友看過這部片子……總共有八所國中……2,560位同學看過」,質疑被列為保護級的《青春水漾》在中、小學播放。事件被傳媒報道。該影片鼓吹青少年進行性探索,引起家長強烈不滿。

 

3.3.1《青春水漾》劇情簡介

少女雅若正值青春期,對性產生好奇,她愛獨自趴在泳池邊感受水流流過身體的感覺。小康見雅若總是獨個兒呆在泳池一角,便主動請纓教她游泳。雅若的好友小蜜似乎不太滿意他們的兩小無猜,一邊親自教雅若探索身體「開關」,另一邊責怪小康沒有讓雅若「好爽」……

雅若的母親是針灸師。來找她針灸的一位顧客是游泳教練,他送她一盒自拍的教游泳影片。她避開雅若自己觀看影片,又托詞登山遠足,其實是跑到泳池跟教練學游泳……

小康來到雅若的家,藉詞怕弄髒雅若的床舖,脫掉褲子坐上床,更對雅若說:「時間還早,不如一起睡吧?」他們發生性關係之後,雅若滿心歡喜快樂,對探索身體充滿憧憬……

 

3.3.2《青春水漾》精句摘錄和製作團隊

「你的敏感帶若跟笑穴一樣多就好了」
「你們男生不要只顧自己爽好不好,紅色的點是女生被摸會舒服的點,你好好研究一下,這是男子漢大丈夫應盡的義務」
有關性暗示:教練對雅若的媽媽說:「在你店裡,我的身體是你的,在我這裡,你的身體是我的」
雅若跟小康發生性關係,她說:「我跟小康約好,要一起找出彼此的開關」
「我看過一篇文章寫說,法國人把性高潮形容為小小的死亡,我沒有死掉的感覺,在那一刻,我卻想起游泳池,想起身體在游泳池前進的時候,那種舒暢自在的感覺,這種感覺……好棒,我喜歡這種快樂的感覺,我喜歡我的身體」

再看看《青春水漾》的創作團隊,其中不少也是之前引發爭議的性平教育教材的作者,如:卓耕宇、黃筱晶和胡敏華是《性別好好教》的作者,蕭昭君、王儷靜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的作者和編者,而劉宜、黃筱晶、蘇芊玲和林淑芳則是《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的作者。

 

3.3.3《青春水漾》輔助教學簡報

《青春水漾》備有輔助教學簡報「性教育隨堂考」(隨堂考即課堂上的小測試)中,它將「爽」、「愉悅」、「如魚得水」稱為「正面的性」,意味是美好而值得嚮往,彷彿性行為是沒有後果的,而「性病」、「墮胎」和「意外懷孕」則被視為「負面的性」。在講求正向心理的今天,應該會對這些「負面」的性抱有摒棄的態度,並且專注於追求愉悅的性。然而,正如政府反濫藥的宣傳口號:「唔理後果,唔等如無後果」。教導學生追求「愉悅」、「爽」的性,卻不正視潛在後果,難道是負責任的教育態度嗎?

在簡報中還包括了一個「各種避孕方式吉凶對照表」,當中亦似乎誇大了避孕套的功效,對照表標示它的成功率達98%,而且更指出使用避孕套除了會引起不適外,它在「重大副作用」、「引起疾病」、「引起感染」、「月經問題」等情況下,表現都是「吉」,即表現良好。避孕套的高成功率其實是有賴所有程序都使用正確,但簡報卻沒有作出任何相關的警示。而且,事實上有很多種性病,避孕套均無法有效阻隔,包括愛滋病病毒。而世界各地男男性行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縮寫是MSM)均是感染愛滋病病毒的高危途徑。簡報完全沒有提及以上潛在風險,涉嫌誤導學生,令他們以為只要使用了避孕套便無後顧之憂。

而透過性行為去探索身體,其中一個可見後果自然是意外懷孕,簡報倒是很「貼心」,先告訴你「意外是人生的『常態』」,不用大驚小怪!更將墮胎的選項美其名為「身體自主權」,完全漠視墮胎對女性身心的影響,以及胎兒也是一條小生命。

 

3.3.4 何春蕤的主張與《青春水漾》

何春蕤是台灣性平教育的鼻祖,她提倡把性和愛徹底脫鉤,推動性解放思想。她接受「一個多元多音的情慾世界……沒有甚麼道德也沒有甚麼底線的。不同的伴侶、異性同性、不同的關係、動物……甚麼都可以玩,都好玩」,[15] 她甚至美化、歌頌賣淫。

在人類歷史中,女性一直是傳統性道德的中流砥柱,也是性解放的主要障礙,所以要推動性解放,一定要改造女性的思想、感覺和價值觀。但成年女人的性格往往難以改造,所以最「明智」的策略就是改造少女,讓她們成為豪爽女人──這正正是何春蕤的主張。而《青春水漾》對「好爽」的執迷反映的正正是何春蕤的《豪爽女人》所提倡的意識形態。[16] 該片的高明之處,是用較低調的方法,從少女的角度出發,去描繪一種性解放的性想像。但究竟這種敘事有多少現實性呢?有多少少女真的會藉著泳池的水流獲取性快感,並因著與男性身體的接觸就產生性興奮,並且當男生說:「時間還早,不如一起睡吧?」就馬上鑽進被窩與男生睡?又有多少女生在與男生上床之前和之後,不是關注與男生的關係,反而只是聚焦於自己身體的感覺呢?其實「開關」這種詞彙把身體說成機器一般,但性真的只是機械性的反應嗎?性行為中能否感到舒服和很爽,只要找到「敏感帶」就有保證?如此把性完全抽離於人際關係,這不單是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更未必與女性的性情和真正需要吻合。這種種對女性的描述有多符合現實,抑或都只是男性對女性性愛的投射?性解放的意識形態如果進一步在台灣社會傳播,又會將台灣社會引向何方?

 

4.  香港性教育前瞻

4.1 香港同運人士的工作

香港同運一直視台灣同運為老師,加以學習甚至「照單全收」,因此,今日台灣也可能成為明白香港。

2012年立法會選舉期間,有同運團體提出「同志友善政綱2012」,詢問立法會選舉的候選人,會否支持該份政綱,裡面其中一項提到「立法推行《性別平等教育法》」。除了名稱跟台灣的性平法一樣之外,當中提到「性別多元教育、認識及平等對待不同性傾向人士」,有關內容在台灣《性別平等教育法》中亦有提及。[17] 而政黨社民連也在其政綱提到:「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立法,建立性別平等的教育資源與環境。」[18]

2013年10月下旬,台灣舉辦同志遊行,香港爭取同性戀權益的組織大愛同盟,便率團前赴當地參加座談會和出席遊行活動,出席人士包括歌手何韻詩和黃耀明,及當時的立法會議員陳志全和何秀蘭。數日後,何秀蘭連同另外兩名工黨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和張超雄,出席立法會就「跨性別婚姻」議案作出辯論的會議時,刻意穿上台灣印有「自由戀愛 平等成家」標語的T恤,表明支持台灣的多元成家。兩年後,香港活躍同運份子曹文傑(小曹)更進一步,建議香港也應考慮多元成家。[19] 政黨香港眾志,則在它的政綱中提到:「長遠而言,香港應倣效台灣,推動《多元成家法案》,讓不同形式的配偶關係同樣獲得同等的社會權利保障。」[20]

 

4.2  香港的性教育

現時香港的性教育課程並非由政府統一制定,性教育課的內容與尺度取決於每間學校的自行決定。

近年,受性解放思潮及同運的影響,一些與之價值相近的性教育開始興起。如組織糖不甩(Sticky Rice Love)在網上推出討論有關性話題的平台,它主張用「正面性教育」課程取代「禁慾式」的性教育,又強調性是生活的其中一個部份,鼓勵學生不要迴避性的話題,要正面談性。該組織的人士受訪時更指,曾參加衞生署的工作坊,認為其課程是以禁慾為主導,又播放墮胎的影片,目的是鼓勵學生不要進行性行為。[21] 糖不甩的網上平台還設有討論區,讓青少年無所避忌地談論與性愛有關的問題。當中,甚至有女生寫了有關提供援交服務的帖文。[22] 糖不甩又與另一組織關懷愛滋一同出版了一本《正面性教育教學手冊》,手冊內介紹性和性別的基本概念時,指「性別並非『二元』,而是以光譜形式存在」。[23]

香港小童群益會於2001年推出「性向無限計劃」,提倡平等尊重共融的理念,這本來無可非議,但事實上他們提倡的部份內容極具爭議性,例如該會出版的《認識性傾向 家長老師錦囊》便打正旗號提倡「性別教育不只是兩性平等」,又提到性「不只是二元對立」,直接將台灣的多元性別論搬字過紙複製過來。[24]

相信是參考了美國、加拿大的做法,香港眾志亦推出了「皇后像漢子」的短片,讓變裝皇后以講故事形式,向小孩介紹同運的兒童繪本。[25]

前文提及的同運份子曹文傑(小曹),他也是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課程講師,他承認受到台灣的性解放「大師」何春蕤啟蒙,他說:「我是在中文大學副修性別研究時碰到何春蕤的《豪爽女人》的,自此便愛不釋手……《豪爽女人》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同志運動以外的其他被社會邊緣化的性群體,並讓我認定同志運動和政治必須跟性解放運動結連在一起。」[26] 而且他說到做到,不單在大學講座提出「濫交是民主的先鋒」,也認為性虐待並非高危和不正常的性行為。

 

4.3數據與趨勢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進行的「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調查,[27] 有以下發現:

4.3.1  在接納別人有婚前性行為或同居行為方面,受訪的中三至中六學生比中一至中二學生有更高比率接納以上行為。
4.3.2  中三至中六男生比以前有更高的比率,接納別人有性交易的援交行為。
4.3.3  中一至中六學生都較以前有更高比率,接納別人有男性同性戀、女性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的行為。
4.3.4  中一至中六學生,不論男女,有看過色情物品受訪者的比率,都較以前高。而有看過色情物品男生的比率較女生高。
4.3.5  與以前相比,有更高比率的中一至中六的男女學生,有分手經驗。分手原因,最多人選擇性格不合和已對對方沒有感覺。
4.3.6  18至27歲的受訪者裡,不論男女,打算將來會結婚,不會同居的受訪者比率,都較以前低,而打算將來會先同居,後結婚的受訪者比率,則較以前高。

 

5.  結語

從海外到台灣,有些地區所提倡的性教育,都是表面談尊重、反欺凌和標榜全面,實質上是同志運動的洗腦教育。當這些地方的性教育教材,當中包括教導五歲兒童跨性別;初中生男女自慰;高中生肛交等。這股性解放風潮也來到香港,有政黨推動「性別平等教育」立法,有組織製作的教材強調性別並非二元,而是以光譜形式存在。面對如此現況,老師或家長要有勇氣、加上智慧及正確的態度教導孩子。勇氣在於「夠膽」指出同志運動性教育教材的問題所在;智慧在於講求真實,通過搜集文章及資料,用數據及事例批評當中的謬誤,例如香港人感染性病的數字增加,及感染性病人士的年齡在下降等;正確態度在於重視彼此的關係,明白他們的掙扎,並以情理兼備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年青人易受外國的趨勢的影響,師長要指出同運人士鼓吹的觀念其實是由少數人發起的,師長可以介紹外國提倡的健康性觀念。

其實,青少年對性的看法,往往最受父母影響。根據美國的一項全國性研究調查,發現最多受訪青少年表示,父母是最影響他們作出有關性方面的決定。而絕大多數的受訪青少年都認為,若果與父母在性方面有更坦誠及開放的對話,會使青少年較易延遲性行為及避免懷孕。[28] 作為家長,可以從小開始教導孩子對性抱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並要適時行使自己的權利,一旦子女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要接受與父母價值觀相違背的性教育時,他們有權表達不滿和反對,並透過不同的形式,表達他們的意見。


參考資料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所有條文〉。「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年12月28日。網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學生個人兼職援交 需要找我〉。「糖不甩」。2019年6月26日。網站:https://discuss.stickyricelove.com/t/topic/3193

《認識性傾向 家長教師錦囊》。第五版。香港:香港小童群益會,2016。網站:http://www.newtouch.net/file/ref_book/Booklet2015(chi)_fin20160317.pdf

小曹。〈從同性婚姻到微型婚姻〉。《號外》。第467期(2015年8月)。

何春蕤。〈女性情慾不要「政治正確」〉。載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1997。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

社民連線。〈社會政策及人權綱領〉。「社民連線」。網站:http://www.lsd.org.hk/policy-4/

香港性文化學會。〈《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

香港性文化學會。〈港台性/別連線〉。「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港台性/別連線/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香港眾志。〈皇后像漢子Part2:禁書篇〉。「香港眾志facebook」。2018年12月3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demosisto/videos/365273100888511/

香港眾志。〈性/別政綱:對抗性別不公 力爭同志平權〉。「香港眾志」。2016年7月19日。網站:https://www.demosisto.hk/article/details/62

彩虹戰隊。〈同志友善政綱2012〉,「獨立媒體」。2012年8月22日。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同志友善政綱2012

陳穎芝等編。《正面性教育教學手冊》。香港:關懷愛滋、糖不甩網上性健康平台,2016。網站:https://aidsconcern.org.hk/wp-content/uploads/2018/01/CJ0067_AC_YT_BL_CONTENT_v8.pdf

麥沛泉。〈「同」化大革命〉。《校園》。2010年11、12月號。

游美惠等編。《性別好好教:性別平等課程教學教材「國中版」》。台北:教育部,2010。

新唐人舊金山頻道 NTD San Francisco。〈反對加州性教育大綱 各族裔家長齊發聲〉。YouTube。2019年4月12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TLvlnV2I0

趙淑珠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2008。

鄭安然。〈香港性教育前瞻〉。「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香港性教育前瞻/

蕭昭君等編。《看見差異、認識多元、實踐尊重 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台北:教育部,2009。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全文〉。「聯合國」。網站:https://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

關啟文。〈同性婚姻是人權嗎?〉。「性文化資料庫」。2012年11月22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2/11/22/同性婚姻是人權嗎?/

關啟文。〈「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部事件談起〉。「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

關啟文。〈台灣同運如何推行同性戀洗腦教育〉。「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台灣同運如何推行同性戀洗腦教育/

關啟文。〈掛「性平教育」的頭,賣「性解放」的肉──從《青春水漾》到春心盪漾!〉。「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掛「性平教育」的頭,賣「性解放」的肉──從《/

dirty.press。〈書摘:性解放分子?@大曹、小曹,《攣直孖兄弟》〉。「豆瓣小組」。2011年6月12日。網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413088/

“Canada: Schools axe ‘he’ and ‘she’ in favour of ‘xe’.” BBC. June 18 2014. https://www.bbc.com/news/blogs-news-from-elsewhere-27904621.

Action News. “Illuminati SOGI disgusting curriculum in Calgary / Canada Schools teaches LGBT incest to kids 2018.” Youtube. February 7,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kcVtHXiLs.

Albert, Bill. With One Voice 2012: America’s Adults and Teens Sound Off About Teen Pregnancy.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Campaign to Prevent Teen and Unplanned Pregnancy, 2012. https://success1st.org/uploads/3/4/5/1/34510348/wov_2012.pdf.

Brean, Joseph. “Vancouver School Board's genderless pronouns-xe, xem, xyr- not likely to stick, if history is any indication.” NATIONAL POST. June 17, 2014. https://nationalpost.com/news/canada/vancouver-school-boards-genderless-pronouns-not-likely-to-stick-if-history-is-any-indication.

Human Rights Campaign. “Jazz Jennings Reads ‘I Am Jazz’.” YouTube. May 11,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5D2lsPfsU.

The informed Mama. “Cucumbers, carrots, and bananas (with the peel) make great dildos. Just remember to use a condom!” facebook. June 15, 2018. https://www.facebook.com/162261847854235/photos/a.162599061153847/249460632467689/?type=3&theater.

 


[1] Action News, “Illuminati SOGI disgusting curriculum in Calgary / Canada Schools teaches LGBT incest to kids 2018,” YouTube, February 7, 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BkcVtHXiLs.

[2] Joseph Brean, “Vancouver School Board's genderless pronouns-xe, xem, xyr- not likely to stick, if history is any indication,” NATIONAL POST, June 17, 2014, https://nationalpost.com/news/canada/vancouver-school-boards-genderless-pronouns-not-likely-to-stick-if-history-is-any-indication; “Canada: Schools axe ‘he’ and ‘she’ in favour of ‘xe’,” BBC, 18 2014, https://www.bbc.com/news/blogs-news-from-elsewhere-27904621.

[3] Human Rights Campaign, “Jazz Jennings Reads ‘I Am Jazz’,” YouTube, May 11, 2017,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F5D2lsPfsU.

[4] The informed Mama, “Cucumbers, carrots, and bananas (with the peel) make great dildos. Just remember to use a condom!” facebook, June 15, 2018, https://www.facebook.com/162261847854235/photos/a.162599061153847/249460632467689/?type=3&theater.

[5] 新唐人舊金山頻道 NTD San Francisco:〈反對加州性教育大綱 各族裔家長齊發聲〉,YouTube,2019年4月12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0TLvlnV2I0

[6]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全文〉,「聯合國」,網站:https://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

[7] 〈所有條文〉,「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年12月28日,網站: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80067

[8] 趙淑珠編:《「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台北:教育部,2008)。

[9] 蕭昭君等編:《看見差異、認識多元、實踐尊重 國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與教材專書: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台北:教育部,2009)。

[10] 游美惠等編:《性別好好教:性別平等課程教學教材「國中版」》(台北:教育部,2010)。

[11] 參麥沛泉:〈「同」化大革命〉,《校園》,2010年11、12月號,頁8–13。

[12] 參關啟文:〈同性婚姻是人權嗎?〉,「性文化資料庫」,2012年11月22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2/11/22/同性婚姻是人權嗎?/

[13] 關啟文:〈「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部事件談起〉,「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性別平等教育」如何被騎劫?──從高雄市教育/

[14] 香港性文化學會:〈《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青春水漾》爭論的背景簡介/

[15]何春蕤:〈女性情慾不要「政治正確」〉,載於何春蕤編:《呼喚台灣新女性:豪爽女人誰不爽?》(台北:元尊文化,1997),頁389。

[16] 何春蕤:《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台北:皇冠,1994)。

[17] 彩虹戰隊:〈同志友善政綱2012〉,「獨立媒體」,2012年8月22日,網站:http://www.inmediahk.net/同志友善政綱2012

[18] 社民連線:〈社會政策及人權綱領〉,「社民連線」,網站:http://www.lsd.org.hk/policy-4/

[19] 小曹:〈從同性婚姻到微型婚姻〉,《號外》,第467期(2015年8月)。

[20] 香港眾志:〈性/別政綱:對抗性別不公 力爭同志平權〉,「香港眾志」,2016年7月19日,網站:https://www.demosisto.hk/article/details/62

[21] 〈【談性.教慾 3】NGO闖校園 抗衡禁慾式性教育〉,《立場新聞》,2019年2月12日,網站:https://thestandnews.com/society/談性-教慾-3-ngo-闖校園-抗衡禁慾式性教育/

[22] 〈學生個人兼職援交 需要找我〉,「糖不甩」,2019年6月26日,網站:https://discuss.stickyricelove.com/t/topic/3193

[23] 陳穎芝等編:《正面性教育教學手冊》(香港:關懷愛滋、糖不甩網上性健康平台,2016),頁35,網站:https://aidsconcern.org.hk/wp-content/uploads/2018/01/CJ0067_AC_YT_BL_CONTENT_v8.pdf

[24] 《認識性傾向 家長教師錦囊》,第五版,(香港:香港小童群益會,2016),頁35,網站:http://www.newtouch.net/file/ref_book/Booklet2015(chi)_fin20160317.pdf;香港性文化學會:〈港台性/別連線〉,「性文化資料庫」,2015年11月20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5/11/20/港台性/別連線/

[25] 香港眾志:〈皇后像漢子Part2:禁書篇〉,「香港眾志facebook」,2018年12月3日,網站:https://www.facebook.com/demosisto/videos/365273100888511/

[26] dirty.press:〈書摘:性解放分子?@大曹、小曹,《攣直孖兄弟》〉,「豆瓣小組」,2011年6月12日,網站: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0413088/

[27]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二零一六年青少年與性研究」報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6月12日,網站:https://www.famplan.org.hk/zh/media-centre/press-releases/detail/fpahk-report-on-youth-sexuality-study

[28] Bill Albert, With One Voice 2012: America’s Adults and Teens Sound Off About Teen Pregnancy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Campaign to Prevent Teen and Unplanned Pregnancy, 2012), https://success1st.org/uploads/3/4/5/1/34510348/wov_2012.pdf.

甜味人間 (An)

——「活著」就是打開心靈去感受世界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5/03/2019

為了生活,千太郎才當上豆沙餅店的老闆,賣著自己也不吃的燒餅,困在自己追悔的過去裡。老婆婆德江到來並當上了店員藉著教授烹煮紅豆蓉,與紅豆溝通讓千太郎領略生命的意義,而德江的心靈亦因著可以從痲病院走到社會工作得到短暫的滿足。後來,因著社會對痲瘋病人的歧視又令兩人再次受挫……然而兩人感情就像母子一般令千太郎想承傳德江的手藝及希望

明光社

帶領大家欣賞這套電影的資深影評人黃肇峰先生表示,選擇這套電影的原因:第一是想向電影中已故女演員樹木希林致敬,第二是因為我們正值經濟低迷、前景暗淡,想給大家一點鼓勵。

電影男主角千太郎因著以往未能彌補的錯失而變得頹廢,過著毫無活力及盼望的人生,他因為沒法子向母親表示對不起,心情一直十分低落,意志消沉。而女主角德江婆婆卻因自小有痲瘋病,有很多想做的事,但又被迫住在痲瘋病院,被世界隔離……德江是被鎖著的人,肇峰認為這是一個「相反的比對」,一個被人鎖著,另一個則是自己鎖著自己。

電影中還有一個女學生若菜,像千太郎一樣沒有動力繼續升學的女孩,而她所養的金絲雀則象徵著大家的身體或心靈被囚禁著。而故事最後,德江婆婆放了金絲雀回大自然,象徵著婆婆的離開(解脫)、若菜繼續升學、千太郎再次在櫻花樹下賣豆沙餅都是一種釋放。

明光社

肇峰亦認為,導演以紅豆來象徵人生:紅豆的成長需要陽光、雨水,經歷被人收割,再到不可知的用途……恍如人生旅程。而當中也需要經過被揀選及製作:揀豆、浸豆、水煮、過濾、熬製、攪拌、蒸煮、再加麥芽糖、再等待,才能成為美味的紅豆餡。為了尊重它們,德江婆婆還要在製作過程中傾聽它們的聲音、氣味,並替它們打氣。

雖然德江婆婆是痲瘋病患者,就是一早就被挑出、被社會歧視及遺棄的一位,但她仍然會去感受、珍惜生命,正如她的一句對白:「我們生來就是要看看、聽聽這世界;就算是不能當個大人物,我們都有活下來的意義。」所以,就在她欣賞櫻花時,發現到千太郎常帶著哀傷的神情,她就踏前一步,走上前去關心他、幫助他。她說:「每人都有被聆聽,被關注的需要,也有自己的價值。」

奇蹟男孩 (Wonder)

——有愛就有奇蹟

林天然、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生命教育)、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21/01/2019

奧吉(Auggie)因罹患罕見的崔契爾柯林斯症候群Treacher Collins Syndrome),以致出生時臉部畸形。Auggie一直在家接受教育,但當他達到入讀小學五年級的年紀時,父母決定讓他踏入校園。雖然害怕,但Auggie亦要開始面對被視為異類、受歧視等問題。但因著家人、同學對他的愛,他終於可以跨過困難,敢於以真面目示人。

本片的內容十分豐富,透過多個角色的角度,看到了三個重要的主題:珍惜家人、接納及顯露真我。

明光社

Auggie進入小學後面對許多艱難,但身邊總有愛他的家人給予關懷。雖然問題沒有因家人的愛而煙消雲散,但試想想如果家裡沒有支持的話,Auggie會變成怎樣呢?可見家的愛與支持對一個人是何等重要!如果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敗,回到家不單得不到理解,甚至還要面對責罵,試問孩子當如何自處?然而若家人能全然對孩子給予關心、聆聽他們的心事,即使在學校發生了事,他們仍有家這個避風港可以安身。電影還提醒大家不應忽略任何一個家庭成員,不少家庭往往太專注一個孩子,而令其他的兄弟姊妹感到寂寞。

明光社

電影也帶出了友情對小孩子十分重要的訊息。好像Auggie發現他的好友Jack只是假裝和他做朋友,他便跌入了谷底,並把自己收藏起來。然而當Auggie得到同學的接納,就連Jack也願意成為他的真正朋友,並在他面對欺淩時出手相助,Auggie就振作起來。可見孩子的人際關係對他們是何等重要,尤其對那些特殊的兒童。而現今的香港校園又如何呢?我們也有自閉症、亞氏保加症、殘疾的學生。作為教會或者辦學團體,我們能如何促進共融友愛的校園氛圍呢?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在片中出現過兩三次,它指出:在沒有外力施壓的情況下,物體會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這些原來的運動狀態,就像今天許多人的固有偏見,這些往往會帶給我們與社會很多問題和痛苦,也讓人把真我、心聲收起,不敢把它們在人前顯露。作為傳揚福音的使者,我們應該如何成為「外力」去影響人,以愛心去接納,使人們能打開心門,走近基督與真理呢?

授權充份應對同性關係的訴求

招雋寧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高級研究員
19/10/2018

在醫療決定、探病、生活、財務、後事安排上,有些同性伴侶感到遭不平等對待。因為那些安排往往被默認由配偶或親人負責,而不是同性伴侶。

為此,同性戀政治份子提出取消婚制的兩性組合規定。不幸的是,無分性別組合的婚制,涉及到《父母與子女條例》同《人類生殖科技條例》等,動搖了人類幼兒與親生父母連繫的基本人權。

當年法國政府要修改婚制,上百萬人上街反對,高喊維護兒童與父母連結的基本人權,雖能暫緩政府不讓同志使用生殖科技生小朋友,但近年政府已打算放寬。不維護幼兒人權,只為滿足成人慾望,令人惋惜。

民事結合,可行嗎?英國的民事結合與婚制其實大同小異,只讓同性申請的唯一特徵,都在今年被法院裁定為歧視而廢除。反對同婚者,沒有理由贊成暗渡陳倉的民事結合。

其實,同性伴侶的困難,許多人都會遇到。一對相同性別,互相照顧卻無性關係的無家者、關係比親生父母更緊密的契媽契女、互相信任的師傅和徒弟……他們也難以做醫療決定;支持同婚的人也不曾考慮他們的需要。

所以,我們提倡緊密關係授權

它是一種授權制度的擴充,讓人在婚姻和血緣以外,選擇自己信任的代理人,做醫療決定,安排生活和財產。只要將《遺囑條例》、《持續授權書條例》、《預設醫療指示》等政策,以一籃子方式組合為「緊密關係授權」的行政措施,讓市民以統一表格申請,獲取政府機關承認。

緊密關係授權的好處包括:提升個人的自主性,方便市民彈性安排,減低默認機制原先帶來的不足之處。其次是平等看待一切緊密關係,避免為性關係形態立法,減少價值衝突,促進包容。第三,拒絕公權力去定義關係的緊密程度,政府的角色充其量只是配合,決定權在市民手上。最後,清楚地區別出關乎社會延續及兒童人權的婚制。婚姻關係涉及潛在的幼兒人權,是男女婚姻關係的獨特性;而緊密關係不干涉第三者權益,市民有分合的自由。讓婚姻成為婚姻。

授權充份應對緊密關係的需要,希望政府盡快研究發展緊密關係授權,令任何人都可以享有自主安排生活、財務、醫療及後事的平等權利。

曾經刊載於:

思考香港, 19/10/2018

未能與時並進的《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24/09/2018

《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下稱《條例》)自1987年訂立至今已超過30年,當初訂立的目的,是保障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人,免被「不良的資訊」(如渲染色情、暴力的漫畫及報章的風月版)所影響。但因著社會文化的改變及科技迅速發展,《條例》早已未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近期發生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小說《刺殺騎士團長》被評為第二類(即「不雅」)物品一事,確令文化界及不少社會人士對此事關注,並產生了不少迴響。

在這30年間,「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曾就檢討《條例》作過兩輪諮詢,可惜委員會只把市民的意見稍作整理,鋪陳出來就了事。2013年的諮詢只草草以「仔細研究收集到的意見,並與相關人士(包括司法機構)商討,以制訂有關工作的未來路向。」作結。[1]

因著社會文化的轉變及科技的發展,我們認為《條例》應與時並進,讓它能適切地保護兒童及青少年的心智,並避免將文學的作品列為色情或淫褻不雅物品看待,否則《條例》便本末倒置。

《條例》中第一類物品是指適合任何年齡人士閱讀和觀看;第二類已是只適合18歲或以上人士觀看;第三類是禁書。此範圍實在太闊,達不到清晰分類的效果。而《條例》中有關「淫褻」及「不雅」的定義亦寫得不清晰,只簡單指出涉及暴力、腐化及可厭的內容,容易造成誤導和標籤效應。

現時除了香港,不少國家及地區對出版物品都有更詳細的指引去界定甚麼內容可被列為不雅、淫褻、觸犯了法例或屬限制級別,不適合未成年人士閱讀。我們試簡列英國、美國及台灣三地的法例供大家參考。

 

英國

英國設有《淫褻刊物法令》(Obscene Publications Act 1959 & 1964)以防止淫褻物品的出版,或有關的物品是為了淫褻物品的製作而出版。而根據有關條例提出的起訴,已不再像以往那樣普遍,但出版人亦可能會觸犯以下法例而被起訴,如擁有極端色情[2] 、生產或分銷對兒童有害的材料(描繪犯罪行為、暴力或殘忍行為、令人厭惡或性質可怕)、拍攝、製作、分發、展示或擁有以分發兒童的不雅圖像。[3] 而英國為刑事調查員提供了相關的指引,讓他們掌握何謂不雅及淫褻資料、其嚴重程度、被禁止的影像、其他淫褻的物品。指引亦提及調查員可以如何沒收物品及拘捕事宜。[4] 

英國的皇家檢察署(The Crown Prosecution Service,簡稱CPS)的守則沒有任何關於淫褻出版物的具體內容,卻列出了一些最常被起訴的情況,如內容涉及人獸交、拍攝真實的強姦、有關虐待狂的素材、用工具折磨、性虐待(在對方不同意情況下使用口塞物)、肢解或嚴重損害、涉及變態或玷污(如飲尿、排尿或向身體嘔吐,或涉及排泄或使用排泄物)或拳交。[5]

 

美國

《美國法典》第18項主題:「犯罪和刑事訴訟程序」中第71章「淫褻」(Obscenity)(1460-1470條)中列明,[6] 有意出售、郵寄、進口或運輸、廣播、生產、運輸銷售或分銷、從事銷售或轉讓淫褻物品的業務、通過有線電視或訂閱電視分發淫褻資料,或明知對方是未滿16歲,仍將淫褻物品轉移或試圖轉移給他,均會被起訴。

美國司法部在聯邦法律中為「淫褻」制定了公民指南[7] ,當中指出了美國最高法院確立了一項讓法官和陪審團使用的測試,他們以此來判斷物品是否屬於淫穢。這是一個三管齊下的測試,任何符合以下三項條件的物品,都有可能屬於淫穢:

1. 一般人,按當時成人社會的標準,物品整體來說會引發淫褻的興趣(即性愛、淫蕩、異常、不健康、有辱人格、可恥的,或有關病態的裸露、性或排泄方面的興趣);

2. 一般人,按當時成人社會的標準,物品以顯然令人反感的方式,描繪或描述性行為(即有關極端的性行為、正常或變態、真實或模擬、手淫、排泄功能、生殖器的淫穢展示,涉及施虐或受虐的性虐待);

3. 合理人士(reasonable person)認為有關的物品整體而言,缺乏嚴肅的文學、藝術、政治或科學價值。

明光社

所謂有害的準則,適用於未成年人士的,未必便適用於成年人。對未成年人士有害的內容包括,任何的溝通包含裸體、性或排泄等內容,其中:一、會引起未成年人士的性興趣,二、明顯違反成人社區對於適合未成年人士的普遍標準,三、並且對未成年人士缺乏嚴肅的文學、藝術、政治或科學價值。

另外,美國亦訂有「美國聯邦兒童色情法公民指南」,以明確禁止製作、銷售及擁有兒童色情物品。

 

台灣

《中華民國刑法》第十六章妨害風化罪類別第235條中指出,若散佈、播送或販賣猥褻之文字、圖畫、聲音、影像或其他物品,或公然陳列,或以他法供人觀覽、聽聞者意圖散佈、播送、販賣而製造、持有前項文字、圖畫、聲音、影像及其附著物或其他物品者會被處罰,物品亦會被沒收。[8] 

而行政院新聞局亦就《兒童及少年福利法》制定了《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下稱《辦法》),目的是為保護兒童和青少年而對各類出版物品加以分級。[9]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中第四章的保護措施部份說明,兒童及少年不得觀看、閱覽、收聽或使用有害其身心健康之暴力、血腥、色情、猥褻、賭博之出版品、圖畫、錄影節目帶、影片、光碟、磁片、電子訊號、遊戲軟體、網際網路內容或其他物品。父母或監護人等照顧者應應禁止兒童及少年為前項各款行為。除新聞紙外,出版品、錄影節目帶、遊戲軟體應由有分級管理義務之人予以分級。[10]

台灣對出版物品的分級跟香港有點相似,出版物品分為限制級及普通級。限制級就是未滿18歲之人不得閱聽,內容於《辦法》中第二章出版品之分級管理中第五條有清楚列明:

  1. 過份描述賭博、吸毒、販毒、搶劫、竊盜、綁架、殺人或其他犯罪行為。
  2. 過份描述自殺過程。
  3. 過份描述恐怖、血腥、殘暴、變態等情節且表現方式強烈。
  4. 過份以語言、文字、對白、聲音、圖畫、攝影描繪性行為、淫穢情節或裸露人體性器官。[11] 

而報章亦不可以任意妄為,有指引限制出版人不得刊載下列有害兒童及少年身心健康之內容,如過度描述(繪)強制性交、猥褻、自殺、施用毒品等行為細節之文字或圖片;或過度描述(繪)血腥、色情細節之文字或圖片。

根據該《辦法》的第三章錄影節目帶之分級管理更將錄影節目分為五級,除了限制級外,有輔導15歲級、輔導12歲級、保護級(即未滿六歲之兒童不得觀賞)及普遍級(即一般人皆可觀賞)。

 

我們的立場與聯署

以上三地對淫褻物品或限制級物品的指引,明顯比起香港的《條例》更為清晰。我們認為只簡單指出物品內容涉及暴力、腐化及可厭,並以此裁定物品為「淫褻」及「不雅」,會容易造成誤導和標籤效應,亦希望指引能與時並進,作出更清晰的界定

此外,我們亦希望在分類方面可以收窄範圍,建議參考外地年齡分類制,對書刊、影碟、電子遊戲和互聯網等物品,進行更多層次的分類,例如用「6+」、「12+」、「15+」和「18+」代表適合已達該年齡或以上的人士欣賞、使用和觀看,並列明分類原則,例如以內容涉及自毀、虐待、犯罪或不當行為、成人情節、暴力情節等作為指引,令家長在選擇物品時有所適從。當然,強化審裁認受及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正確了解《條例》亦極為重要。

我們曾於8月初就改善《條例》推出了網上聯署,大家可以到明光社網站了解聯署內容,[12] 鼓勵大家一同踴躍參與。

 

[1]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檢討 第二階段公眾諮詢〉,2013年1月14日,網站:https://www.cedb.gov.hk/ccib/chs/legco/pdf/14012013.pdf(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8月24日)。

 

[2] “Extreme Pornography – Legal Guidance, Sexual offences,” CPS, accessed August 28, 2018, https://www.cps.gov.uk/legal-guidance/extreme-pornography.

[3] Rebecca Broadbent, “WHAT IS AN OBSCENE PUBLICATION?,” THE STUDENT LAWYER, last modified May 27, 2014, http://thestudentlawyer.com/2014/05/27/what-is-an-obscene-publication/; https://www.cps.gov.uk/legal-guidance/indecent-images-children-iioc.

[4] Home Office, “Indecent and obscene materials: This guidance is based on the Obscene Publications Act 1959 and th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ct 1975,” last modified on 14 October, 2015,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

[5] “Obscene Publications – Legal Guidance, Sexual offences,” CPS, accessed August 28, 2018, https://www.cps.gov.uk/legal-guidance/obscene-publications#b02.

[6] “Obscenit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last modified October 27, 2017, https://www.justice.gov/criminal-ceos/obscenity.

[7] “Citizen’s Guide to U.S. Federal Law on Obscenity,”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last modified July 6, 2015, https://www.justice.gov/criminal-ceos/citizens-guide-us-federal-law-obsc....

[8] 〈中華民國刑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年6月13日,網站: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C0000001(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8月28日)。

[9] 〈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維基百科,2018年5月25日,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wiki/出版品及錄影節目帶分級辦法(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8月28日)。

[10]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兒童少年權益網,2015年12月16日,https://www.cylaw.org.tw/about/related-laws/13/194(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8月28日)。

[11]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年8月17日,網站:https://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TPage=1&p=A&f=g&t=E1F1A1A2&SC=G&OLDK1=兒少法&k1=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8月28日)。

[12] 〈敦促政府及立法會與時並進 改善《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聯署〉,明光社網站,2018年8月8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t/statement/敦促政府及立法會與時並進-改善淫褻及不雅物品管制條例聯署(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8月28日)。

緊密關係授權 讓婚姻成為婚姻

24/07/2018

多年來,同性戀政治團體為同性伴侶本身的權益,提出了許多訴求,包括保障他們在醫療探視、醫療預前指示、生活與財務、後事與遺產等安排的基本需要。同性戀政團提出的方向是擴充男女婚制,改為不分性別組合的婚制。

男女婚制的政策目標,本來包含了促進兒童基本人權,這制度與其他緊密的人際關係不相干。我們認為,設立同性婚姻或民事結合等方向,只會消減婚制保障兒童人權的政策效用,是下策。我們建議政府整合現有措施,實施緊密關係授權的政策,適當地保障同性伴侶,以至有互信的緊密關係人士。

 

男女婚姻關係

人類幼兒作為人的價值極重,但捍衛自身基本人權的能力卻極弱。他們需要額外的保障,至少要與親生父母長久連繫、受到妥善的養育等。

因此,各地政府均以法律和習俗等,規範該對夫妻的分合、推定法定監護人、非婚生子女地位……以福利作為養育的誘因,以刑法阻嚇傷害弱勢福祉的行為。

前者是我們對「婚姻關係」的理解;後者提到以法律及習俗的規範,是為「男女婚制」,其政策目的蘊含了促進潛在的固有親子關係。雖然有些人結婚後不必然會生育,但關乎所有人的婚制,卻保障了社會存續。

婚姻關係先於婚制。制度的形式例如:性別組合、年齡、血緣和人數等,取決於婚姻關係的意義。

 

已婚地位(marital status

那種有延續後代潛能的男女關係,只要雙方同意在婚制的規定下,自願受到政權的管制,換取一些福利,就可透過婚姻註冊,取得法律所承認的「已婚地位」。構成已婚地位的元素,是法律賦予的婚姻權利、福利、義務和已婚者的社會責任。

在此重申,保障潛在固有親子關係的政策目標,能充分地體現於整個與婚姻地位相關的制度之中。已婚地位所取得的福利權責,與促進潛在出生者的基本人權有密切關係。另一方面,即使再緊密的人際關係,也不需無端白事地受到政府的規管或鼓勵,而變成「緊密地位」。

 

緊密關係

若然政府要承認某種人際關係,則要提出合理又充份的理據,且採取最低限度的干預。現代社會普遍的做法,是承認公民的契約,而不是關係的性別組合、人數和時間的長短……只要確保雙方在自主共識下簽訂便可。

誰人的關係是緊密的,屬於私人事務,毋須由他人界定,亦無關乎繁衍和育養後代的權責。

緊密關係可以是一對稱兄道弟的男性無家者;一對同住20年的女性而不用揭露自己性傾向的私隱;兩個來自同鄉的鄰居,他們是老婆婆和老公公,也不知有沒有性關係;一對曾經隆重上契的母子誼親……緊密關係多變,毋須,亦難以由政府去定義。

於是,可以聯想到它不單可能是長久的愛情,也可能是深厚的友情,甚至是比親情更親的人際關係。各人自主選擇的私人關係,不涉及弱勢兒童的人權,以及社會的存續關係。政府毋須像規管婚姻關係一樣去干預緊密關係,或界定緊密關係的資格。

 

緊密關係授權

緊密關係授權關於政策的實施,以一籃子的方式包羅醫療探視、醫療預前指示、生活及財務授權、後事及遺產等權益安排,共同置於緊密關係授權的措施之內。

過往,社會默認配偶或直系親屬處理前述安排,此做法涵蓋許多人的基本需要,卻仍有一部份緊密關係者未受保障。同性伴侶過往的政治訴求,往往反映現時的默認安排有所不足。緊密關係授權涵蓋了新的保障範圍,讓到婚姻或血緣以外的緊密關係,其個人意願得到更多保障。

 

承認授權

政府部門或醫護人員,毋須知道那位男士所授權的男人,是情人還是朋友,只要按程序確認為代理人、受權人。緊密關係授權作為政府的行政措施,有效減省各方的行政成本和不必要的身份爭拗。公權力所承認的是授權範圍及其程序,而沒替大家定義關係的密切程度或道德正當性。

 

緊密關係授權的可行性

現行的法例和指示是散落的,包括了《持久授權書條例》(或正在立法諮詢的《持續授權書條例》)、《遺囑條例》、「預設照顧計劃」、「預設醫療指示」等。我們倡議以緊密關係授權的名義,組合申請文件。申請授權者只須填寫一份文件,選擇同意授權的項目,由太平紳士、醫生、律師、公證人等作第三方確認,或往民政諮詢中心宣誓,將紀錄備份於政府部門。由政府實施緊密關係授權的行政措施,減省行政費用,且可獲得公、私營廣泛的認可。各方看授權書辦事,不用糾纏於雙方關係的密切程度或是否合乎道德。
 

民事結合與事實婚姻

觀乎澳洲、加拿大、英國的民事結合的法例,[1] 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民事結合等如同性婚姻。加拿大的法例甚至寫明:「適用於婚姻的法例,民事結合一律適用」。在本港QT案於終審法院的判決,也同樣肯定了民事結合與同性婚姻無異的觀點。我們認為民事結合是巧立名目的同性婚姻,承認民事結合等於承認一種「已婚」的法律地位。我們不贊成同性婚姻或民事結合,因它不會比現行的男女婚制更能保障弱勢幼童的基本人權。

事實婚姻(de facto relationship)即沒有合法結婚,彼此沒有法律認可的家庭關係,卻擁有一段猶如夫婦共同生活的真正家庭基礎關係──包括了共同生活、有性關係、財政互相依賴、共有財產、共同照顧子女等。近年平機會曾策略性地倡議加入事實婚姻作為保障身份,以正當化同居及同性伴侶等關係。我們並不贊成此做法,緊密關係授權亦不會給予事實婚姻法定的地位。

 

難以化為民事結合或事實婚姻

緊密關係授權與上述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申請緊密關係授權者的法律地位屬於授權人,而不是「已婚」。其次,授權所關注的範疇,在於一系列的代決或事務安排,這些安排於已婚關係裡,性質屬於默認;在緊密關係裡則是自主地預先聲明,與前者有明顯分別。此外,政府在緊密關係的定義上毋須參與,由申請人自行界定誰人與自己關係緊密,屬於可信任授權的對象。因此,政府毋須如事實婚姻或民事結合般界定人際關係。

我們不會視緊密關係授權作為同性戀政治的解決方案,因為它本身超越了同志運動(LGBTQIA Movement)的視野──對於許多沒性有愛的緊密關係人士,他們同等的需要都被平等地兼顧了。

緊密關係授權具合理性

如前述,緊密關係授權的概念重組了散亂卻又同類的事務安排,給予各種關係形態合理又對等的權益保障。稱之為緊密關係,是要確立它與婚姻關係之不同。前文已從關係內涵和政策目的等方面,論證了這種區分是合理而又充份的──簡言之,緊密關係是分合自主、不用他人承認的人際關係,授權只是提供便利,提升社會資本效用;婚姻是那種有延後潛能的男女關係,受著很大程度的規管,促進的是保障弱勢幼兒的基本人權。

以上建議是嘗試透過清楚的命名,重申男女婚姻在宗教和社會制度上的獨特意義。此倡導兼顧婚制發揮保障弱勢(特別是兒童)的公義效用,同時顧及信與未信的鄰舍(包括同性伴侶或獨身者),回應各人真誠和強烈的人道需要。對於維護男女婚姻的信徒而言,緊密關係授權的政策倡議符合了踐行公義和慈愛的倫理精神。

婚制的公正性在於「等則等之,不等則不等之」。把緊密關係合理地區別出來,讓婚姻成為婚姻。

 


[1] 〈【懶人包】關於民事結合,你要知道的10件事……〉,明光社網站,2016年5月10日,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ode/9646(最後參閱日期:2018年7月17日)。

曾經刊載於:

時代論壇,24/7/2018

一念無明 (Mad World)

——精神病康復者再次無奈地走進「瘋狂世界」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 (傳媒教育及行動)
23/07/2018

4月

黃世東(阿東)因長期獨力照顧有腳患及精神病的母親而令自己也患上躁鬱症,於一次情緒失控而弒母,遭法庭判入精神病院。故事講及他出院後,面對與父親相處醫療系統、空間找工作朋友感情、教會及鄰舍等種種問題,出路仍十分艱難。

明光社

4月份電影小組請了曾於政府醫院精神科任職的李耀基醫生(YK)來到我們當中分享。YK解釋到電影中的主角阿東所患的是躁鬱症,患者會在躁狂(情緒極度高漲亢奮)及抑鬱(情緒極度悲傷低落)這兩極的情緒中上上落落,自己難以控制,要靠藥物來令情緒維持於兩極中間。

說到情緒病,有參加者問及精神病的病發因素,YK 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遺傳、自身可承受的壓力有多少,第二就是外間所給予的壓力。他以罐子及水作為比喻:如果有些人天生可以承受的壓力比較少,就如罐子比較細,而他所遭受到的壓力多於他所能承受,即如注入的水多於他所能盛載,而他亦未能用一些方法去疏導壓力,便會受不住外來的壓力。所以我們得注意自己能承受多少壓力,因為繃得太緊,而突然又發生重大事件,人的情緒就會容易崩潰——罐就會爆裂。

對於電影描繪阿東的世界,YK認為是反映現時社會對個人情緒支援的失效。電影中,精神病康復者走出社會,應該得到較好的對待,才能融入社會,但奈何阿東卻面對親人沒法幫助、醫生的例行式診症、朋友的歧視、教會的不理解甚至傷害,與及鄰舍的排斥等。以往的屋邨生活,空間雖然不算多,但YK卻覺得人和人之間情感的支援卻比現在多很多。

明光社

對於空間,有參加者認為除了給病者或康復者空間之外,給照顧者空間亦十分重要。就以阿東為例,他亦是因為長期獨力照顧母親,不單辭了工作,連情緒都出了問題,承受著巨大壓力。相信香港人也有不少是面對著相似的境況,但如果政府可以提供一些短暫的託管或上門照顧的服務,讓患者的家人可以有「鬆一鬆」的機會,這樣對於維持照顧者的情緒健康會有很大幫助。

無論是電影,或是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或苦衷讓自己去拒絶接納精神病康復者:如我很忙、我沒時間、我沒空間、我覺得這可能很危險、我不懂如何跟他們溝通……但我們可不可以放下手上正忙著的事,抬頭看看香港現在正發生甚麼事?有需要的人,可能正在我們身邊,等著我們去幫助及關心。就算能力上幫不了忙,一個笑容、一句問候也是表達接納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