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林煥光在維護誰的「良知」:論同性戀道德爭議和維家團體遭受到的歧視

洪子雲博士   |   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專上學院講師
17/01/2013

過去維護家庭團體基於道德理由反對《性傾向歧視條例》立法,一直被人批評及標籤為「霸道」、「歧視同性戀者」、「恐同症」、「不理性」及「精神有問題」等。平機會主席林煥光甚至明言不立法就是「違反國際法及集體良知」,他大概認為反對立法的人都是埋沒「良知」的。這類的標籤不單是妖魔化道德上反對同性戀人士,更是將他們的道德關注轉移開去。
 
今天若有人說:「我接受唔到同性戀,我請家傭,唔想我小朋友接觸呢樣事」,支持立法的人士就會說:「如果以上一段說話,同性戀給替換成黑人、盲人、醜樣怪,大家覺得有沒有歧視成份……即使不引來官司……也活該給大眾大大鄙視一下」[1]。支持立法者往往喜歡引一些道德中性的例子作推論,使立法看似是理所當然的。但對於反對立法人士,同性戀並非道德中性,甚至是有道德問題;所以維家團體會引「婚外情」等作推論,並非說「同性戀=婚外情」,只是讓大家明白對於道德上反對同性戀的人來說,將一些不道德的行為以「反歧視立法」的方法去處理是難以接受的。
 
同性戀有違自然
為甚麼維家團體認為同性戀不道德? 他們過去只是簡單說:因為同性戀行為是違反自然。這說法略為簡單,需要進一步闡釋。基本上在同性戀者之間,不論是男男或女女,他們都無法完成自然的性交行為。用今天的術語說:同性戀行為是違反自然生態秩序,扭曲自然人性,亦違反了以婚姻家庭作為自然的社會單位。
 
其實從倫理學史的角度看,我們今天很多的道德價值都是源於對自然人性的理解,例如自由主義學者柏林(Isaiah Berlin) 、貢斯當(Benjamin Constant)和羅素(Rousseau)等都認為人類的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得到保護,否則就是低貶了人性。而今天人權的理念部份亦是源於17、18世紀由自然法理論所引伸的自然權利。
 
於同性戀議題上,著名倫理哲學家康德(Kant)亦認為同性戀行為是違反人性。有學者認為康德倫理學中亦有自然法的成份。《世界人權宣言》亦視婚姻是一男一女的結合,而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會單元。甚至世界各大主流的傳統宗教亦都反對同性戀。不過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性解放運動之後,不少人將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傷害原則應用到倫理學上,即認為某行為只要是雙方同意而又不傷害他人就在道德上沒有問題。如此的應用不單有違自由主義者彌爾(J.S. Mill)的原意,在實質應用上亦會衍生諸多問題。
 
或許很多人不同意以上的看法,筆者也並非要在此為同性戀的道德性下結論,只是希望帶出維家團體於道德上反對同性戀不見得是出於恐懼和不理性的。可是,今天反對同性戀的人士所受到的歧視和妖魔化的程度絕對比同性戀者有過之而無不及。
 
傳媒報道偏頗
今天主流的報章於同性戀議題上差不多都是一面倒支持同性戀的,對於維家團體所提的理據報道篇幅少之又少。而且,報道內容常著眼於不停地重複炒作同性戀者被歧視的個案,但卻對逆向歧視的例子近乎隻字不提。就算少有地有報道提及反對者的論點,都是斷章取義地抽取個別句子扭曲報導,如:「同性戀就是肛交」或「同性戀=吸毒」。
 
同性戀與吸毒當然不同,女同性戀者間亦不可能肛交,這些都是常識,試問反對者又豈會只提出如此的理據去反對呢?諷刺的是2005年同性戀者William Leung申請司法覆核肛交案的時候,夏正民法官同意William Leung律師所提的意見,認為肛交是男同性戀者間唯一的性交方法 (”for gay couples the only form of sexual intercourse available to them is anal intercourse” (Leung TC William Roy v. Secretary for Justice, 24 August 2005, #134))。當時同運團體都熱烈歡迎有關裁決;而今天當蔡志森於城市論壇提出「反對同性間的性行為,特別是肛交」時候,陳志全議員便起哄說他將同性戀等同肛交。之後《蘋果日報》就以「明光社硬將同性戀等同肛交」作標題,[2] 並在往後兩星期都不斷以文章批評蔡志森「將同性戀等同肛交」是如何不理性、反智云云。傳媒甚至多年來不停以「道德塔利班」、「恐同症」、「仇恨團體」、「魔鬼邏輯」等負面字眼標籤明光社及其他維家團體。而在互聯網上的辱罵就更為恐怖。
 
維家團體過去從未發動任何自殺式襲擊,更未曾於遊行中衝擊警方防線,也沒有拋粟米班塊、飛蕉或「爆粗」,過去他們都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去遊說公眾。若將他們講成為恐怖組織這豈不是妖魔化異見人士及煽動公眾對他們的仇恨?試問有哪個同運團體或同性戀者受到公眾的歧視和辱罵比明光社及蔡志森更嚴重?
 
今天批評同性戀已成為一個禁忌,不少反對同性戀的人士都不敢「出櫃」,於傳媒圈子和大專學界的情況尤其嚴重。我們可以預計一旦《性傾向歧視條例》成功立法,一句反對同性戀的說話都可能被告。[3] 然而,支持性解放人士卻可公然並大肆地侮辱維家團體,可見林煥光要維護的只是某些人的「權益」,完全漠視維家人士的道德良知,對同性戀異見人士不公平,對道德上反對同性戀的人必做成寒蟬效應,亦會違反個人的宗教及良心自由。
 

 
[1] 林夕,〈我唔請,咪告囉〉,《蘋果日報》,2012年12月7日,E9。
[2] 〈明光社硬將同性戀等同肛交 何韻詩一聽歪理怒火中燒〉,《蘋果日報》,2012年11月12日,A8。
[3] 輪椅博士馬碧容於九六年一月廿六日乘的士,但司機拒絕幫她將輪椅搬上車尾箱(因他也有腳患),幸好有途人幫忙。在差不多抵達目的地時,司機出言不遜,說:「你坐輪椅大晒呀,你唔行得大晒咩,我隻腳都曾經做過手術!」之後馬氏向平等機會委員會投訴司機歧視傷殘人士,最終法庭宣判司機犯了「騷擾」罪,賠償輪椅博士一萬元。筆者並不認同司機的態度,但司機的說話相比今天很多辱罵政府和明光社的說話都算小巫見大巫,但單單一句說話就可以被罰,可見歧視法是非常嚴厲的。
關注範疇: 
同性戀

相關文章

不變.情

陳偉洪 | 過去10年,搬家超過10次。一家四口,由市區搬到長洲小島接受三年神學裝備;到德國短宣一年;再回小島牧養兩年;隨後出發,旅居台灣,等候上帝的吩咐。原以為暫居數月,誰不知停留四年,與旅居、流散者同行。之後又再啟航,遠赴英國,一步一步跟隨,繼續客旅人生。
14/09/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英國

闊別香港差不多四年,幾經波折,終於能夠重回![1] 再踏出生及成長的地方,所看到及感受到的,可用一句諺語反過來作形容:「人事依舊,景物已非」

匆匆十數天,唯一的「公事」就是申辦身份證。而更大的任務,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相約最多的朋友、家人。雖說是「任務」,但其實亦是我們的心願以及回港最大目的和理由。但「任務」果真是適合配上「不可能的」來形容,要見的人多,逗留的時間少,難免顧此失彼。有的朋友,只得在機場送行時僅見一面,把重聚與道別濃縮結合在一起。Hello, Goodbye[2] 放在一起竟找到了其合理的解釋。好友問候一句:「你回來數天,有甚麼不習慣?」立時回答:「不習慣是站著不動也叫人流汗的天氣、每天要吃三餐(甚或四餐)、太晚吃晚餐……」只是,稍微停頓細想、用心感受一下,不習慣的就何止這些!

茶餐廳早上的奶茶配菠蘿油美味依然,茶樓的點心依舊精緻悅目,只是已聽不到電台的phone-in節目或看不到多元的報章社評,當然,更欠缺了食客對時事的高談闊論,圖書館每天仍然按時運作,但不少書籍已莫名下架,原來「圖書館戰爭」[3] 已不再是虛構的小說或漫畫,竟然已默默地醞釀發動,行人路的欄杆依舊默默地保護市民,但已見不到過去懸掛在上,種種促進改善社會民生的橫額,更看不到不同代議士爭妍鬥麗的風采,中區銀行門外的獅子,飽受風霜,歷盡叫人催淚的歲月,仍然屹立不倒、風釆依然,但其背後的經濟金融體制,卻已不如往昔,銅鑼灣的籃球場,每天仍充滿著球員、觀眾的汗水及喝采,但已容不下每年普羅市民的眼淚與哀鳴,大型基建仍在持續,只是讓人存疑,這能否真的促進經濟發展往前?還是名副其實的「倒錢」落海?在營造的昇平下,民眾是否仍可自由、盡興地歌舞?

助興者勸道:「我們不應該留戀過去,應放眼向前,只要稍微改變一下生活習慣及思想模式,日子總能適應,生活總會好過來。」聽來也頗有其道理,惟有順其潮流盼望著:「明天會更好,光明再復來。」

歲月留痕,改變了外在的環境或面貌,卻動搖不了人心的單純、善良。

這次回香港,竟能重遇幾近失聯的夜校同學,這叫人倍感雀躍。認識他們差不多是二十年前的事。那時,大女兒剛出生,心想孩子漸長,更需要爸爸陪伴,加上考慮到日後若進修神學,也需要具備學士的學歷,故日間上班,晚上兼讀社工學位課程。當年,同學們下班趕來,大多數也是匆匆忙忙,來不及say hello,已進入一邊吃便當,一邊聽課的狀態,終於熬過數小時的課堂,從半睡半醒中回過神來,來不及say goodbye,就如夢遊般踏上歸途。這一次相聚是非常難得!但見面前,內心仍有點躊躇,如何開展話題?彼此會否感到陌生?甚或能否認得出對方?誰知,踏入食肆,正在尋覓著這些早已認識的陌生人時,竟然在照面的一瞬,對方便衝著說:「你是偉洪,我認得你!」隨即,便有說不完話題:生活的點滴、過去數年的掙扎、對將來的憧憬……或許,是因著彼此曾一起走過青蔥的歲月,一份無形的安全感,能讓人暢所欲言。

與一同成長的好友見面,話少而言深。在輕描淡寫間就能道出生活上、家庭裡難以言說的壓力及困惑。

與舊同事的相聚,成為我們過去每次回港的「指定動作」。數算一下,原來已與他們認識超過二十五年。大家不僅見證著彼此在工作上的投入及貢獻,更是見證著我們所投身的社福界種種改變或妥協;這次,喜見對我有知遇之恩,已故上司的兒子。惟願他能像其母親一般,成為別人的幫助及祝福。

不曾改變的,還有在教會認識的弟兄姊妹,有的是扶持我們成長,有的是陪伴我們成長,有的是我們栽培成長。在主裡,我們不僅能享受當下的團契,更可在永恆中與主同在。

不可或缺的,當然是我們的父母、家人,縱然世情混亂多變、時局動盪不穩,他們仍是默默的守護我們,叫我們知道在世上,不論走到天涯海角,我們總有可停靠的地方。故此,我們亦深願,那怕對面幽谷盡頭,他們仍能在上帝裡找到永恆的歸宿。

或許,天地也會改變,但「情」總是不變。一首舊歌,由新生代演繹,其music video把「情」由男女相愛轉變為父女親情,看到極為普通的鹹蛋蒸肉餅,原來也足以叫人觸動:[4]

「是活在幻變不息的歲月裡 從前曾恆逸永遠不改事情

        也天天在變幻 妳我亦成習慣

        ……

        明日會「點」?[5]

        樣樣事亦難預見

     新的挑戰裡 實在是有得失進退

        明日會「點」?

但願是仍能互勉

     人在變 情懷未變 愛願永久長存」

                                                          (《天變地變情不變》,作曲:盧冠廷,詞:唐書琛)

愛,永久長存;

情,總不改變!


 

[1] 可看本文作者的幾篇文章:陳偉洪:〈回家.難〉,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22年3月8日,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B%9E%E5%AE%B6%E9%9B%A3(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4日)。;陳偉洪:〈回家.好難〉,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22年6月30日,網站: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B%9E%E5%AE%B6%E5%A5%BD%E9%9B%A3-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4日);陳偉洪:〈離家.遠〉,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2022年8月31日,https://ethics.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9%9B%A2%E5%AE%B6%E9%81%A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4日)。

[2] The Beatles, “The Beatles - Hello, Goodbye,” YouTube, last modified October 22, 201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blYSKz_VnI.

[3] 〈圖書館戰爭〉,維基百科,2023年8月29日,網站:https://zh.wikipedia.org/zh-tw/圖書館戰爭(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4日)。

[4] Universalmusichk:〈Gin Lee 李幸倪 - 《天變地變情不變》MV〉, YouTube,2017年1月5日,網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4qPD2G9jo(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9月14日)。

[5] 明天到底會如何呢?

女囚犯被迫與生理男性同囚 美懲教部門以宣傳避孕應對

22/08/2023

美國加州在2021年實施了SB132法案,根據新法例,加州監獄系統中的跨性別、雙性人和非二元性囚犯有權依據他們的性別認同選擇被安置在男子監獄或女子監獄中,當局不再依據他們的生理性別來分配囚室。根據加州懲教局(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Corrections and Rehabilitation)向媒體披露的數據,截至2022年5月23日,在加州的監獄中,有超過300名自稱為女性的生理男性囚犯,要求轉移到符合他們性別認同的監獄,其中39人的申請獲批。

根據女性組織「女性解放陣線」(Women’s Liberation Front)的報道,2021年7月,加州中部女子監獄的醫療診所有宣傳海報向女性囚犯介紹各項避孕資源,如避孕套及避孕藥,官方似乎默認了,當有自稱為女性的男性囚犯被允許轉移到女子監獄時,女性應該預期自己會遭強姦。女性解放陣線又指,加州懲教局要求所有申請轉移到女子監獄的男性必須參與一個課程,學習如何應對與女性共處的恐懼。

自稱女性的男性用他們的陰莖對女性進行性侵犯,這些犯罪記錄卻被算到女性的頭上,這令美國的犯罪數據在轉變。跨性別激進主義份子聲稱,「跨性別女性」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中,以保護他們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的侵害,但這也正正是許多女性主張跨性別女性(男性)不應該被安置在女子監獄的原因,為了保護女性免受危險的男性囚犯侵害。[1]


[1] Janice G. Raymond,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North Geelong, Mission Beach: Spinifex Press, 2021), 143–147; “SB 132 – The Transgender Respect, Agency, and Dignity Act,” The Justice Firm, last modified March 31, 2023, https://www.justice-firm.com/blog/sb-132-the-transgender-respect-agency-and-dignity-act/; Fred Lucas, “By the Numbers: How Many Men in California Prisons Identify as Women,” The Daily Signal, last modified June 14, 2022, https://www.dailysignal.com/2022/06/14/by-the-numbers-how-many-men-in-california-prisons-identify-as-women/; Caroline Downey, “Ninety Percent of Transgender Transfer Requests to California Women’s Prisons Denied,” National Review,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news/ninety-percent-of-transgender-transfer-requests-to-california-womens-prisons-denied/; “CA WOMEN’S PRISONS ANTICIPATE PREGNANCY AFTER FORCING WOMEN TO BE HOUSED WITH MEN,” WOLF, last modified July 15, 2021, https://womensliberationfront.org/news/ca-womens-prisons-anticipate-pregnancy-sb123;端小二:〈美國加州囚犯可按其性別認同分配監獄,引起女囚犯集體訴訟,你如何看?〉,端傳媒,2021年11月30日,網站: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11130-roundtable-international-transgender-jail-law/(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8月15日)。

當婦女救援中心義工不遂男跨女興訟12年

15/08/2023

位於加拿大的溫哥華強暴救援及婦女危機中心(The Vancouver Rape Relief and Women’s Shelter〔VRRWS〕),是加拿大歷史最悠久的強暴救援中心,使用這間中心服務的女性都經歷過強姦、被虐、有過賣淫經歷或曾遭遇其他形式的男性暴力。她們身心都受過傷害,經歷過真實的暴力。

變性人Kimberly Nixon,他的原生性別為男性,他希望成為該危機中心的義工,擔任女性受害者的同伴輔導員,但中心堅持其使命只為曾遭受男性暴力的女受害人提供女性對女性的輔導,而中心願意為Nixon提供其他職位,不過Nixon卻因此在1995年提出了人權訴訟,他聲稱受到歧視。Nixon沒考慮到,他其實是在勉強曾被男人傷害過的女性,接受一位生理男性的輔導。

Nixon向卑詩省的人權審裁處提起訴訟,該危機中心最初被判敗訴,但後來人權審裁處推翻初審判決,令VRRWS勝訴。Nixon接著上訴到卑詩省的上訴法院,但他再次被判敗訴。2007年,加拿大最高法院駁回了Nixon其後提出的上訴請求,並要求他支付VRRWS的法律費用。這使得該危機中心得以堅持其女性專屬政策,並維護了中心提供有關服務的合法權益。

雖然VRRWS得到了終極勝訴,但持續12年的訴訟,不但讓該中心陷入危機之中,也令這個組織的使命和財務承受了一定的壓力。[1]


[1] Janice G. Raymond,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North Geelong, Mission Beach: Spinifex Press, 2021), 141–142; Camille Bains, “Trans woman says she hopes funding cut to Vancouver rape crisis group will result in policy changes,” last modified March 21, 2019, https://www.theglobeandmail.com/canada/british-columbia/article-trans-woman-says-she-hopes-funding-cut-to-vancouver-rape-crisis-group/; Shannon Rupp, “Transsexual Loses Fight with Women’s Shelter,” The Tyee,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07, https://thetyee.ca/News/2007/02/03/Nixon/; Madeleine Kearns, “Women-Only Rape-Relief Shelter Defunded, Then Vandalized,” National Review, last modified August 28, 2019, https://www.nationalreview.com/2019/08/women-only-rape-relief-shelter-defunded-then-vandalized/.

鼓吹暴力對待女同性戀者的展覽

31/07/2023

2018年,美國一個跨性別團體Degenderettes在美國三藩市公共圖書館(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SFPL)舉辦了一個名為“Degenderettes Antifa Art”,當中展出了一些染血的T恤,又展示一些與暴力相關的語句,如「我揍排跨極端女性主義者(I punch TERF[1]!)」。展品還包括了用帶刺鐵絲包裹的棒球棍和斧頭等武器,聲稱這些武器都是為了殺死女權主義者和女同志而設計的。

Degenderettes由Scout Tran Caffee帶領,該組織充滿爭議性,它被非議,將激進女性主義者與納粹或其他法西斯主義者視作相類似的群體,其理據為她們質疑跨性別人士的想法,該組織又會以女同志為其針對的對象,因為她們拒絕與自稱為男跨女跨性別者(事實生理上還是男性)在性方面有十分親暱的行為。Degenderettes曾在訪問中表示,他們口中的「反法西斯」的概念,是想去製造衝突,令她們(對手)無法成功,因為該組織認為納粹或任何種類的法西斯主義者都不應該有發言權。

Change.org網站發起了請願,呼籲三藩市公立圖書館撤走展品,並提出警告:「這個展覽公開且毫不掩飾地倡導對女權主義者的暴力,其中許多人是女同志和/或性別廢除主義者,因此應當被撤下。」然而,圖書館最後只將一件沾滿血跡的T恤衫從展覽中撤下,展覽仍然繼續開放。[2]


[1] TERF的全寫為Trans-Exclusionary Radical Feminist,即排斥跨性別者的極端女性主義者

[2] Janice G. Raymond, Doublethink: A Feminist Challenge to Transgenderism (North Geelong, Mission Beach: Spinifex Press, 2021), 140; Scout Finch, “Tell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to Remove Exhibit of Weapons Intended to Kill Feminists,” change.org, last modified April 29, 2018, https://www.change.org/p/tell-san-francisco-public-library-to-remove-exhibit-of-weapons-intended-to-kill-feminists; San Francisco Public Library, facebook, April 26, 2018, https://www.facebook.com/sfpl.org/photos/a.89015335608/10156057241830609/?type=3; https://www.binary.org.au/violence_against_feminists_just_fine_according_to_trans_radicals?__cf_chl_tk=360_AowWJMVjsJAx_v7JiuvlcnUis7ul2ngFIFg9xF4-1690514662-0-gaNycGzNDKU; https://dgrnewsservice.org/civilization/patriarchy/male-violence/trans-activism-is-excusing-advocating-violence-against-women-and-its-time-to-speak-up/.

婚離從來不易——教會能否成為同行者? 週年研討會精華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0/07/2023

2023年6月16日,研究中心的週年研討會於旺角浸信會順利舉行,我們十分感謝旺角浸信會借出場地,以及同工們提供音響等支援。當天有120位參加者出席聚會,在此讓我們重溫研討會的精華片段。

李樹甘教授

明光社

香港樹仁大學商業、經濟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樹甘教授發佈的「基督徒離婚再婚觀研究」,指出受訪基督徒,包括平信徒、信徒領袖、教牧同工,較接受信徒因家暴問題、被配偶離棄、及配偶有婚外情而離婚,即是信徒在受配偶傷害的情況之下可以離婚,他們亦較接受那些重新明白婚姻意義、已經完結前一段關係、以及已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的信徒再婚。對比信徒領袖及教牧同工,平信徒較能接受信徒基於個人理由離婚或再婚。對比45歲或以下、46-55歲的兩組受訪者, 56歲以上組別的受訪者較接受信徒因個人理由如性生活需要、失去愛意、事奉方向不同,以及移民意向不同而離婚。反過來,45歲或以下受訪者較為接受已完結前一段關係、已在神面前認罪悔改,以及重新明白婚姻意義的信徒再婚。
 

陳永浩博士

明光社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陳永浩博士回應「基督徒離婚再婚觀研究」時指出,《聖經》沒有提到家暴,但受訪信徒接受家暴為離婚的原因,接受程度甚至高於婚外情,這表示實際情況與教會教導是有落差,陳博士絕對認同確保人身安全是重要的,但亦提出信徒要留心處境與《聖經》教導之間的張力。另外,陳博士提到,一般來說,教會很關心受害者,但其實一段婚姻中,很多時並不是只有一方完全犯錯,有時加害者也可能受到傷害,需要被挽回。更重要的是為了保障下一代,避免離婚的情況再出現,他指出教會除了需要提供婚前輔導,也需要有婚後輔導。
 

韋佩文女士

明光社

明光社項目統籌經理及輔導員韋佩文女士以「誰是離婚再婚者的鄰舍?」為題分享,她談及自己在輔導過程中,心路歷程有何改變。韋女士聽了很多求助者的心聲,有些人在婚姻中,想要得到的愛,配偶沒有給予,反而另一半不想要的,配偶卻故意塞給他,這些求助者的經歷都讓韋女士明白,勸人不要離婚很容易,但當自己有相同的處境,也可能想要離開。她亦反思到神是一位給人機會的神,即使摩西因以色列人的叛逆而打碎了神第一次交給他的兩塊法版,但神仍為他們第二次預備法版。當人的婚姻去到無可挽救的地步,為了人的好處,可否給他一條出路?韋女士學習放下自己的掙扎,擁抱離婚再婚的弟兄姊妹,這樣讓她明白接近他們、接納他們,以及接待他們的重要性。
 

明光社

屈偉豪院長

明光社

伯特利神學院院長屈偉豪院長以「成為更好的同行者」為題主講,他提到即使離婚者中犯錯的一方不願悔改,但只要他願意接受輔導,屈院長只會擁抱他,等待挽回他的時機。屈院長深深體會神的憐憫及恩慈,他深信雖然神不喜悅人犯罪,也不喜悅人離婚,但神卻愛罪人,祂只是恨惡罪,離婚者仍然是主的羊。屈院長提到在離婚事件中,無論是遺棄者、被遺棄者及其子女,都會分別面對不同的社群壓力,他們同樣需要體諒、接納及同行。既然是同行,同行者就不能站在道德高地審判他們,而是俯就他們,接觸他們的生命,知道他們的渴望及需要。教會有教導的責任,讓人知道不能對罪妥協,所以在合適的時間要對遺棄者作出提醒,但對於被遺棄者,教會要體恤他們的狀況,千萬不要在傷口上撒鹽,只一味說離婚不合乎神的心意,說到底,教會最重要的是牧養與挽回。

辛惠蘭教授

明光社

中國神學研究院余達心教席副教授辛惠蘭教授為參加者闡述了新約聖經中跟離婚相關的教導。辛教授相信無論是耶穌,又或是保羅,都不是憑空談論離婚這課題,而是在故事的場景中談論或回應當時教會正在發生的真實情況,因此人們必須根據原有的故事和歷史背景來理解,而非把它們視為一些沒有時空參照的道德規範。為此,辛教授透過賴特(N. T. Wright)提出「即場演繹」的釋經進路來詮釋新約幾段跟離婚相關的經文(可十2-12;太五31-32,十九3-12;林前七10-16),它們對當時婚姻的當事人產生意義之餘,教會及個別信徒亦能從中作出反思,明白如何繼續演繹這些經文,讓《聖經》的教導對今天的婚姻當事人產生類同的意義,從而帶領大家去思考更多不同的真實過案,例如一個離婚的人能否成為一個完全的人?可以在講壇上與其他人坦誠地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與他人分享自己的離婚經驗,藉此服侍其他人。
 

明光社

譚廣海牧師

明光社

在「人神關係有take two」的論壇時間,基督教宣道會北角堂牧師譚廣海牧師分享到教會對離婚及再婚的看法,與社會及信徒出現的落差。教會按照《聖經》,大多接納信徒因著「婚姻關係外的淫亂」及「被未信主配偶離棄」可以離婚及再婚,但卻未有討論其他情况,例如:嚴重家暴及精神的虐待等問題,這其實已經延誤甚至窒礙教會回應信徒離婚再婚的需要,這些都值得教會去思考,以至能夠應對信徒求助的需要。他提到教會不能急於執行紀律,要約見夫婦二人,充份了解夫婦的情況,繼而辨識。紀律最終的目是挽回,而非為懲罰,讓人的生命得以釋放,幫助他們審視自己的罪,也還給他們應有的尊嚴及身份,不漠視他們所受的苦痛,這一種漫長的復建同行,對當事人及同行者來說都是一種操練。

劉雅菲牧師

明光社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牧師劉雅菲牧師分享到牧養離婚單身姊妹的寶貴經驗。劉牧師相信向她們傳講真理非常重要,但亦要引導姊妹們親自去尋求神的話,在真理中成長,並且在神裡面看自己的問題及經歷神。離婚者來到牧者面前,牧者當然要聆聽她們的需要,無論她們在婚姻上是否犯錯的一方,也需要被接納,但這並不代表凡事都得替她們解決,又或是替她們下決定,姊妹們要知道自己有何責任,也要學習承擔自己的責任。若有姊妹想要再婚,劉牧師也會勸勉她們不要急著再婚,最少要在離婚後三年才考慮是否再婚,因為離異的調適一般要三年,要完全渡過憤怒期,令信仰的基礎穩固,好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認真思考,自己是否已經作好再婚的準備。

蔡志森先生

明光社

論壇時段由本社總幹事蔡志森先生擔任主持,在交流期間他提到舉辦是次研討會的目的,並非要指出教會以往的做法不合時宜,也沒有鼓勵他人離婚的意思,而是純粹想要帶出平衡這訊息:在清楚神的心意如何看婚姻的同時,也要看到人有很多軟弱及問題,如何在公義與慈愛之間、理性與感情之間、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原則需要寸步不讓,但當面對人的困難時,則需要進入人的處境,去考量一下有何空間可以讓當事人繼續好好生活下去。

社會不安,這個你我早已知?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0/07/2023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在6月舉辦了「婚離從來不易——教會能否成為同行者?」週年研討會,嘗試與教會一起探索離婚,再婚的問題。其實家庭正是社會的縮影,而這些年間,在香港社會日子也真的一點都不好過。遠自 2019年社會運動所帶來的撕裂,到之後疫情帶來的深度創傷,再加上各樣的政治壓力,香港人,您還好嗎?

答案顯然是不好的。

近一兩年,香港社會出現了幾個「新名詞」:「國際大刀會」和「街頭MMA」。以往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華洋共處,中西文化合璧,「國際大都會」一向讓不少港人引以為傲。但自從 2019年,經歷了「反修例」社運及疫情以後,社會氣氛完全被改變。不少人也覺得,香港人比以往躁動,日常生活磨擦更見火爆,因小事初則口角,繼而動武(這就變成了街頭MMA:MMA 原是指「綜合格鬥」,Mixed Martial Arts,是搏擊運動的一種,而並不是指街頭打鬥的意思),甚至在一些打鬥中真的動用武器(網民以說笑形式,將原來的國際大都會,改成國際大「刀」會,實在不無諷刺),彷彿街頭動武變成了生活日常。

而近期更發生「無差別傷人事件」,當中更揭示了社會缺乏給予弱勢群體資源,長期支援和照顧不足——本港早前曾於一週內連接發生隨機斬人和倫常命案,兩單血案,合共奪去五條人命,而不幸的是,其中一宗案件的疑兇有精神病紀錄。事件暴露了原來香港精神病患者嚴重缺乏支援,醫管局現時只有385名精神科醫生,醫生與患者比例低至1:761,人手嚴重短缺程度是連半世紀前、已過時的指標都追不上。[1] 另一方面,社工日益流失,但要處理的精神病患者個案卻不斷增加,現時一位社工可能需要支援約40個以上的患者,相對外國多出一倍。

諷刺的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在去年9月發佈2021/22年人類發展報告。在全球指數連續第二年下降的情況下,香港在人類發展指數排行方面卻得到0.952分(由0-1計算,以1分為滿分),排第4位,教育和生活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屬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僅次於瑞士、挪威和冰島。[2] 為何香港明明有著驕人的國民收入,人均壽命長,和教育成就,近來卻成為了悲傷無望,經常見血的都市?

其實,只要多找一些有關社會發展的調查數據,不難找出問題所在。例如計算社會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香港自千禧年後,系數數值愈見增高,由2006 年的 0.533 上升至 2016 年的 0.539,是 45 年來的最高值。即使在計算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稍為下跌至 0.473,參考樂施會教材中的資料,情況仍是較主要已發展經濟體為差,如美國為0.391、新加坡為0.356、日本為0.330。[3] 事實上,有研究指出,當堅尼系數達 0.4 時已需要正視所帶來的社會不安與動盪,香港堅尼系數高達0.5以上(即使計算除稅後及福利轉移後住戶收入的堅尼系數仍高達0.473),社會不穩,早已有跡可尋。[4]

而多年以來香港發展帶來的問題,可在「社會發展指數」清楚呈現出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1999年制訂「香港社會發展指數(Social Development Index, SDI)」,集合本地及外國專家為香港建構一套客觀、科學化的指標系統,透過收集及整理官方統計數據,追蹤本地的社會發展進程及評估本港整體社會和經濟的需要。每兩年發表一次的社會發展指數,研究團隊會將最新的指數跟1991年的基準年指數(該年指數為100)作比較,以此了解社會發展趨勢。2018年的社會發展指數為227,較2016年高出21點,顯示整體社會發展錄得增長。[5]

可是在整體數字下,不同領域中的指數差距巨大,充份顯示出社會發展失衡,問題極為嚴重。在2018年的分類指數中,「家庭團結」及「房屋」兩個領域更是比基準年(即1991年)更差、持續處於負數,發展嚴重倒退(附表)。事實上,「家庭團結」指數由1998至2018年這二十多年來,一直處於負數;而「房屋」指數則自2002年開始下滑,2010年跌至負數,往後急劇倒退,2018年更成為社會發展指數中表現最差的領域。

明光社
 

而眾所周知,房屋問題已成為本地貧窮的主要和結構性因素,更形成了無可挽救的惡性循環:樓價租金上升,家庭生活空間卻縮窄,結婚門檻不斷提高,亦令市民難以組織家庭,就算能完婚,低收入人士亦要面對住屋和生活基本開支持續上升,就算他們能負擔起沉重的房屋支出,住房面積、質素仍會影響生活,構成生活壓力,誘發家庭成員產生負面情緒。另一方面,貧窮問題亦不利於「家庭團結」,增加引發家庭危機的風險,而若情況導致露宿人口增加,或是家庭離異、虐兒等,社會也缺乏可負擔房屋為這些家庭成員提供出路。[6]

明光社

當眼前社會只顧經濟發展,推動一樣又一樣的「新發展」,數字固然亮麗,但造成社會不公,社會上流的機會減少,貧富不均等問題亦日益加劇。「婚離」只是顯現社會問題中比較輕微的一小部份,更多隱藏的問題,如家暴,精神壓力,社會冷感,對前景失望和不滿等,就像一個又一個隱形的計時炸彈,可能在未知的時候,因不知的原因爆發。以往,社會還有不同的「安全閥」,如言論自由,民主投票制度等,可供市民表達意見,讓市民「消消氣」。可是在香港及中國政治以「國安」為名,持續實施高壓管治下,香港市民連「鬧政府」(其實這在西方社會,甚至國內一些地方都十分普遍)這個可供發洩的渠道都沒有了,社會不安,隨時爆發,這個你我早已知?只怕主事官員,以為攪個「開心香港」就能解決問題,然後笑說不介意。


[1]  林穎嫺:〈港精神科醫生數目未達50年前指標一半 思覺失調患者診症僅5分鐘〉,《香港01》,2023年6月6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90568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2] 指數值根據出生時的平均壽命、受教育年限(包括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預期受教育年限)、人均國民總收入三項指標計算出。陳曉寧:〈2022人類發展指數:香港排第4名穩贏新加坡 台灣升至19超日韓〉,《香港01》,2022年10月1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台灣新聞/826029/2022人類發展指數-香港排第4名穩贏新加坡-台灣升至19超日韓?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3] 堅尼系數是20世紀初意大利學者堅尼以一國或一個地區的市民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所作的指標,堅尼系數是以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表達。堅尼系數愈小,年收入分配愈平均;堅尼系數愈大,年收入分配愈不平均。參:〈樂施會教材套:《香港的貧富差距》〉,樂施會,網站:https://www.oxfam.org.hk/tc/f/what_we_do/27933/87870/oxfam_inequality_teaching_kit.pdf

[4] Yong Tao, Xiangjun Wu, Changshuai Li, “Rawls’ fairness,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alarming level of Gini coefficient,”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s, No. 2017–67 (2017).

[5] 社聯的香港社會發展指數涵蓋14個發展領域,包括經濟、政治參與、人身安全等,並分析五組社群的發展:婦女、低收入人士、兒童、青年及長者。參:〈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20〉,香港社會服務聯會,2020年12月23日,網站:https://www.hkcss.org.hk/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20/

[6] 〈香港社會發展指數2020〉。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6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9/07/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在5月簽署了一系列旨在保護兒童的法案,其中包括實施禁止對未成年人進行變性治療的法例、對允許兒童參加「露骨」變裝表演活動的企業處以罰款,以及禁止教育工作者在八年級(約香港的中二)之前向學童教授性傾向和性別認同。新法之下,佛羅里達州一些籌備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驕傲月活動的組織須多加留意,以防止未成年人參與其活動,有關人士認為這些法例對LGBT社群來說並不公平。DeSantis則表示他們會繼續做正確的事來保護孩子的純真。[1]

美國蒙哥馬利郡公立學校(Montgomery County Public Schools)在2023年1月份宣佈學校推出補充課程,增加了從幼兒園到五年級學生的閱讀書籍,當中大部份涉及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的內容。學校在3月份修訂了政策,告知家長不應期望提前接到通知,牽涉LGBTQ內容的書籍何時會在課堂上使用,校方亦不再允許他們選擇退出課程。美國有三個家庭在5月向法院提訴,控告該學區的理事會及蒙哥馬利郡的負責人,指有關課程方面缺乏讓學生退出的選項,侵犯了他們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權利。父母們表示並不是要求學校方面移除這些書籍,但希望學校恢復他們可以退出課程的選項。[2]

美國加州Glendale Unified School舉行理事會期間,討論到該學區的不同人士對LGBTQ+政策有不同的意見,在徵詢公眾意見的環節,有數十名家長、學生和公眾發表了意見,一些人要求包容和尊重,一些人則擔憂「灌輸」和「培育」的問題。期間,有數百名人士在會場外抗議,當中有群眾打鬥,至少三人被捕。[3]

明光社

近十年來,總部位於明尼蘇達州的美國大型百貨公司Target一直都有推出LGBTQ+商品,為了慶祝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月,該公司擴大展示相關商品,又在店的當眼處陳列這類慶祝同志驕傲月的商品。今年,跨性別議題在各州份的立法機構中引發不少爭議,包括性別肯定的醫療保健和跨性別者參與體育運動等議題,有些反對LGBTQ+人士推倒了Target店內有關驕傲月的商品,又憤怒地接近店員,並在商店內將帶有威脅訊息的視頻發佈到社交媒體上。面對一些分店都遇到顧客的強烈反對,Target在2023年5月宣佈,把部份商品下架,或將部份地區分店的商品,從當眼的地方轉移到較後的位置。[4]

經過長達數小時的會議,包括討論歧視、宗教和歡迎新移民與市聲譽的關係以後,美國密歇根州Hamtramck市議會成員,在2023年6月13日投票通過了一項議案,就是禁止在市內政府擁有的房產上懸掛LGBTQ+旗幟,不過私人擁有的物業則不受此規定限制。[5]

2023年6月6日,美國最大的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和酷兒民權組織——人權戰線,在組織成立40年以來首次宣佈,LGBTQ+族群進入全國緊急狀態。人權戰線的領袖Kelley Robinson指出數百萬人面對的威脅是真實、有形且危險的,在許多個案中,他們的社群成員遭遇暴力,迫使他們與家人離鄉別井,以尋找安全的地方居住,而恐同症和跨性別恐懼症的浪潮亦在加劇,使社群中的每個人都處於危險之中。[6]

英國出身的Instagram網紅Oli London出生時為男性,約在20歲時因性別焦躁症而希望成為女性,於是接受臉部女性化手術,後來更與一名男子結婚。然而婚後他卻質疑自己的性別認同,最終在2022年正式離婚,因為信仰的緣故,他選擇「逆轉變」(detransition)回復原生性別,重新成為男人,並希望以男性的身份尋找妻子。

Oli London出版了回憶錄Detransition: A Memoir,他在著作中探討了跨性別意識形態和性別認同問題的根本原因,亦提到社交媒體、教育系統、媒體和其他「正在推動愈來愈多的年輕人變性的因素」。他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許多為自己的身份而苦苦掙扎的年輕人,幫助需要建議和指導的父母,鼓勵那些在生活中需要信仰的人永不放棄懷抱希望,並知道上帝將永遠在哪裡,如牧羊人一樣引導迷羊。[7]

意大利國家統計局ISTAT和國家反歧視辦公室UNAR在2023年5月15日發佈了一項調查,該調查在2022年進行,調查團隊訪問了1,200人,結果發現在意大利每10名LGBT+人士中便有四人認為,自己在工作方面被歧視。41.4%受訪者表示同性戀或雙性戀對他們的職業、專業認可或薪金帶來不利,尤其是在私營公司工作的員工。調查又發現,每10人中,超過六人不願在工作中談及他們的私生活,以免暴露他們的性傾向。[8]

法國足球會圖盧茲,要求隊中的甲組及乙組球員穿上印上六色彩虹數字的球衣,以表示支持5月17日的國際不再恐同日。幾名圖盧茲球員因拒絕將自己的名字與支持「反對恐懼同性戀」有所聯繫,一起退出了2023年5月14日與法甲球隊南特對決的比賽。圖盧茲球員兼摩洛哥後衛Zakaria Aboukhlal表示他不想參加比賽,他在Twitter解釋,「尊重」是他非常重視及擁抱的價值,但「尊重」除了指向他人,亦包括尊重自己的個人信仰。[9]

2023年5月31日,Edgars Rinkēvičs當選拉脫維亞總統,成為波羅的海三國中,首個公開表明其同性戀者身份的總統。[10]

早前,有21對同性伴侶在歐洲人權法院(ECHR)控告羅馬尼亞政府,稱他們與伴侶的關係缺乏法律承認,這「剝奪了他們作為配偶的尊嚴」。2023年5月23日,歐洲人權法院裁定,羅馬尼亞未有向LGBTQ+伴侶提供任何法律上的方法以保障其關係,違反了《歐洲人權公約》第8條——保護尊重家庭生活的權利。歐洲人權法院表示,政府的任何論點都無法壓倒同性伴侶的擔憂,並進一步裁定承認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是不會損害婚姻制度。該裁決將在三個月後正式生效,在裁決生效前雙方都有權向歐洲人權法院的上級法院提出上訴。如果雙方都沒有上訴,裁決便會成立,而羅馬尼亞政府亦要為同性民事結合立法。[11]

2023年6月20日,愛沙尼亞國會以55票對34票,通過了該國《家庭法》的修正案,將同性婚姻合法化,而同性伴侶亦可以領養孩子,法案將於2024年1月1日正式生效,愛沙尼亞成為首個中歐國家容許同性婚姻。修正案通過後,該國首相Kaja Kallas表示:「這個決定不會奪走任何人的任何東西,但卻給了許多人一些重要的東西……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與自己所愛並願意承諾的人結婚」,她又指「為愛沙尼亞感到驕傲」。[12]

泰國總理候選人皮塔(Pita Limjaroenrat),在2023年6月4日參加了曼谷的同志驕傲月遊行,他承諾如果他成為總理,將會支持通過同性婚姻、性別認同權利及其他與性小眾福利相關的法例。[13]

日本福岡地方法院於2023年6月8日裁定,日本禁止同性婚姻是「處於違憲狀態」。2019年日本有同性伴侶提出了五項婚姻平權訴訟,在福岡地方法院作出裁決以後,有關訴訟已經全部有裁決:有三個地方法院裁定不承認同性婚姻沒有違憲,有兩個地方法院則認為有違憲,當中東京法院支持現時不承認同性婚姻的法例,但卻補充指,缺乏讓同性伴侶成為家庭成員的法律制度是侵犯了人權。

早前,有同運人士向首相岸田文雄提出抗議,事緣岸田所屬的自民黨屬於保守派系,該黨在最後一刻對促進LGBTQ理解增進法案作出了修正,有關的修正被指為沒有顧及LGBT族群的權利。2023年6月13日,日本眾議院通過了該法案,以促進人們對LGBTQ+的理解,該法案亦已在6月16日獲參議院通過。該法案指出,公眾對各種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理解「不一定充份」,應該創造條件,讓「所有公民都能安心生活」,法案的最後版本雖然有提到不可接受「不公平的歧視」,卻沒有明確地禁止歧視,批評者擔憂這可能會默許某種形式的歧視。[14]

2023年5月16日,台灣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修正案」,當同性婚姻當事人的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包括領養子女)或共同收養時,允許引用民法關於收養的規定,打破原本的血緣限制,令台灣的同性伴侶能作出無血緣關係的收養,也令台灣在這方面成為亞洲中最寬鬆的地區。[15]

本地

由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北卡羅萊納大學法學院的人權法計劃,於2023年5月17日聯合發表一項有關香港公眾對同性婚姻看法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人近年對同性婚姻的支持度正在上升。研究團隊稱,他們在2013年作出的同類研究,當時只有38%受訪香港人認為應該允許同性伴侶結婚,2017年的同類研究,則有50.4%受訪市民贊同同性婚姻。到了2023年,受訪的1,551名香港市民中,有60%支持同性婚姻,不支持同性婚姻的為17%,有23%持中立態度。研究亦發現,有85%的受訪市民表示同性伴侶應享有異性伴侶所擁有的部份權利,71%表示香港應制訂防止性傾向歧視的法例。[16]

由於部份競賽項目的報名人數少且停滯不前,籌辦同樂運動會(Gay Games)的組織決定刪減三項競賽項目,包括:田徑、曲棍球和七人欖球,該運動會將於2023年11月在香港舉行。此外,主辦單位亦在2023年5月底收到香港足球會的通知,香港足球會表示將不會向同樂運動會提供場地,主辦單位對此表示失望。[17]

 

(資料截至2023年6月26日)

 

[1] Brad Brooks and Daniel Trotta, “Florida laws targeting LGBT community stoke Pride energy, organizers say.” Reuters. May 2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florida-laws-targeting-lgbt-community-stoke-pride-energy-organizers-say-2023-05-25/.

[2] Nicole Asbury, “Families sue Montgomery County schools over LGBTQ-inclusive books,” The Washington Post, May 26, 2023,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ducation/2023/05/25/lgbtq-montgomery-books-lawsuit-opt-out/; https://www.fox5dc.com/news/3-montgomery-county-families-sue-mcps-over-lbtq-books.

[3] Alisha Ebrahimji and Cheri Mossburg, “Three people were arrested outside a California school board meeting after fights between pro- and anti-LGBTQ protesters,” CNN, June 7,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06/07/us/glendale-school-meeting-fight-pride-month/index.html.

[6] Holly Yan, “Human Rights Campaign declares a national state of emergency for LGBTQ+ people,” CNN, June 6, 2023, https://edition.cnn.com/2023/06/06/us/hrc-lgbtq-emergency-declared/index.html; https://dq.yam.com/post/15472.

[8] “Over 40% of Italy's LGBT+ workers say careers hit by discrimination.” Reuters. May 1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over-40-italys-lgbt-workers-say-careers-hit-by-discrimination-2023-05-15/.

[9] “Toulouse players left out after refusing to take part in rainbow campaign.” Reuters. May 1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sports/soccer/toulouse-players-left-out-after-refusing-take-part-rainbow-campaign-2023-05-14/.

[10] “Latvian Parliament elects first openly gay president of a Baltic nation,” AP, NBC News, June 1,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latvian-parliament-elects-first-openly-gay-president-baltic-nation-rcna87077.

[13] Jiraporn Kuhakan, “Thai PM frontrunner attends Pride Parade, promising same-sex marriage, gender identity rights,” Reuters, June 5,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sia-pacific/thai-pm-frontrunner-attends-pride-parade-promising-same-sex-marriage-gender-2023-06-04/.

[14] 〈日本福岡法院裁定 禁止同性婚姻屬違憲狀態〉,中央廣播電臺,2023年6月8日。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mWaYEOm;Chad de Guzman, “Courts in Japan Support Same-Sex Marriage, But Lawmakers Are Reluctant to Legalize It. Here’s Why.” Time. June 9, 2023. https://time.com/6286070/japan-same-sex-marriage-ruling-unconstitutional/;Mari Yamaguchi, “Lower house of Japan’s parliament passes bill to promote LGBTQ+ awareness, but not guarantee rights.” AP. June 13,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japan-parliament-lgbtq-awareness-bill-8e8ed90200d275a870b1c1bb0c19a9eahttps://edition.cnn.com/2023/06/16/asia/japan-lgbt-bill-passed-intl-hnk/index.html

[15] 〈台同性婚姻伴侶 准一起收養子女〉,《信報財經新聞》,2023年5月17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4302755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104edi039/

[17] Kelly Ho, “Exclusive: Hong Kong Gay Games 2023 axes track and field, field hockey and Rugby 7s after poor sign-ups,” HKFP. June 2, 2023, https://hongkongfp.com/2023/06/02/exclusive-hong-kong-gay-games-2023-axes-track-and-field-field-hockey-and-rugby-7s-after-poor-sign-ups/.

如何做一個愉快的雙職家長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9/07/2023

香港雙職家庭的情況普遍,家長除了兼顧工作外,更需要放工後處理子女的功課、默書、考試等等,很多家長因此而感到身心疲憊。有些家長會選擇把子女的學業交託給補習社處理,子女放學後便到補習社去,做完功課才回家,但補習社質素參差,有沒有想過,原來雙職家長也可以一邊專心上班,一邊輕鬆應付子女的學業?由於子女不可獨留在家,雙職家長一定會靠家中的工人姐姐或長輩來照顧子女,他們其實可以充當監「功」的角色,職責是負責監管及督促子女在家長不在的時間,完成所安排要做的事。監「功」的角色並不需要有很高的學歷水平,他們只需要在你不在時,能在子女面前擔任「監督功課」的角色,筆者將會在下文詳細與你分享。在這個暑假,把握時間,家長可以重新部署來年與子女的學習策略,在9月開學時重新出發。

默書自己默

在香港讀小學,差不多每星期都要默書,很多家長放工後都要趕回家幫子女默書,然而原來默書可以是子女自己能獨自應付的事。家長可以預先著子女自行為默書的內容錄音,一方面可以知道子女對課文的認識,另一方面可在錄音的過程中加深對課文的印象。然後,在子女放學回來,家長又不在的時間,監「功」可以著他們自行溫習,並且透過錄音自行默書。默書後,他們也可自行改正,並只需重默錯誤的生字。子女每天自行默書,便會令印象加深,反覆聆聽,可增強背誦的果效。錄音設備可以是錄音筆、電話的WhatsApp軟件等,只要大家覺得方便便可。

學校功課學校改

在德國,小學入學時的首個家長會,老師都會嚴厲地向家長宣告:「家長切勿在家中批改子女的功課。」是的,即是說,當你下班回家,見到子女的功課有錯,不可以提出修改;見到子女寫字很醜,不可叫他重做,因為錯是他們成長的一部份,若把錯誤擦掉,學校便永遠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進度,若有學生追不上進度,學校不能對不同能力的學生作相應的教育。若子女每次交功課都是100分,老師只會誤以為學生已掌握課堂的知識,而不加理會。故此,學校的功課,家長沒有需要在放工回家後批改。這樣,更可以培養子女的責任心,因為功課交與不交,做得好與不好,都要子女親自與學校交代。

一本練習走天涯

若子女放學後,不用到補習社,那他們完成功課後,誰可以跟他們溫書?筆者建議家長可以為子女買補充練習,每科一本便足夠,不用多,最好是較深程度的題型,因為若果太淺,並不能測試子女的真正學習能力。子女每天完成功課、休息過後,可以讓他們利用練習來溫習,就像去補習社一樣,只是由家中的長輩、工人姐姐負責做監「功」的角色。到了晚上,家長回家後,便可以依著補充練習附有的答案來核對,更可即時了解子女的學習進度。若有錯誤的地方,家長切忌即時解釋及提供答案,這不是學校的作業,並不急於第二天提交。家長給予時間子女在第二天再次思考錯的地方,再加以改正,很多時候,子女通常都可以在第二次做對的。若試過錯完又錯,即證明子女真的對此題型並不熟悉,家長可在此時才慢慢解釋答案。

到了考試溫習時,因為平時已經有做練習的習慣,考試前的溫習就變得輕鬆,只需要把練習中曾答錯的題目重做便是了。筆者建議大家買一種可以擦掉的原子筆,這款筆有一個特殊功能,就是只要你用風筒一吹,整頁原子筆所寫的東西就會消失。當然,要子女重做的題目,則要用普通原子筆圈起,保留痕跡。

適當的時間吸收適當的知識

筆者的兒子在K2以前是在德國長大,在德國的幼稚園都是整天在玩的,但玩卻玩出知識來,即使他當時從來未試過執筆寫字,回到香港後,進入了一間森林幼稚園,繼續他的快樂童年,由於森林學校著重探索,並以專題的形式教學,故此學童要寫的字不多。或許大家都會擔心他如何追得上小一的課程。然而,他就是追得上,而且是在毫無壓力下做到的。筆者曾經也很詫異,於是問當時仍是小一的他,如何做一條很深的中文題,筆者指著一個很深的詞語,問他認不認識,他說不認識,然後問他如何找到答案,原來他是從邏輯的角度做對這條難題,他的學習技巧並不是靠「死背爛背」。

筆者曾替一名小三的內地生補習,她剛到港時連A至Z都不懂,但經過慢慢的努力,掌握學習的方法,她最終考獲全級第一名。從以上的例子,可以見到一些知識並不是愈早學就是愈好,在適當的時候,小孩子一學便會懂。若果你仍與子女正在追趕比正常速度還要快的知識,你可以從這個角度看,若你把子女送到其他國家讀書,香港的孩子是極有可能可以跳幾級的,你便知道子女學的東西已是在世界的頂級,再加下去,只會令壓力「爆煲」,影響親子關係,倒不如做一個愉快、輕鬆的雙職家長。

全球同運議程回顧2022 (LGBT+ Agenda, Global 2022)

21/06/2023

同性婚姻與領

2022年10月4日,斯洛文尼亞議會通過了一項修正案,允許同性伴侶結婚及領養孩子。[1]

2022年6月7日,一項有關允許同性婚姻的提案提交給了捷克議會的眾議院,[2] 捷克議會對於是否允許同性婚姻仍未有定案。[3]

2022年9月26日,古巴全國選舉委員會宣佈就同性婚姻、同性伴侶領養及代孕合法化舉行的公投結果,66.9%選民投票同意新的《家庭法》,贊成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允許同性伴侶領養孩子。[4]

巴爾幹半島國家科索沃,其政府一直希望,科索沃成為第一個以穆斯林人口佔多數卻承認同性民事結合的國家。根據媒體於2022年3月17日的報道,允許該國同性伴侶建立民事伴侶關係的法例被否決了,歐盟代表團在一份聲明中提出警告,指未能通過同性伴侶法案,將對科索沃的公民、企業、經濟發展都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5]

日本東京都在2022年11月1日實施「東京都伴侶關係宣誓制度」,擁有該證書的同性伴侶,不論是醫院探病或搬入租賃住宅等,皆被視為家人,不過日本民法與戶籍法仍然不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為此許多日本同性伴侶向政府提出索償訴訟,認為法律已違反憲法所保障的「法律下的平等權」與「婚姻自由權」。但東京地方法院在2022年11月30日判決駁回賠償請求,就憲法24條而言,法院回應指現時同性婚姻缺乏法律保障是處於「違憲狀態」,但卻沒有宣告違憲,而就憲法14條而言,法院則指當前法規禁止同性婚姻並未違憲。[6]

美國最高法院在2022年6月24日推翻了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裁決,裁定密西西比州禁止孕婦懷孕15週後墮胎的法例並無違憲,並讓各個州份自行決定墮胎權合法與否。有人擔心美國最高法院可能會推翻 2015 年承認全國同性婚姻的裁決,2022年11月29日, 美國參議院以61票對36票通過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尊重婚姻法案》(Respect for Marriage Act),將同性婚姻和跨種族婚姻納入聯邦法律。《尊重婚姻法案》廢除了1996年的《捍衛婚姻法》,後者拒絕向同性伴侶提供聯邦福利,以及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結合。新法將防止伴侶因他們的性別、種族、民族或出身而被歧視,以及阻止各州拒絕承認其他州的同性婚姻。不過,如果未來得到最高法院批准,各州還是可以阻止同性婚姻。12月8日,美國眾議院以258票對169票通過有關法案,美國總統拜登已於12月13日簽署了《尊重婚姻法案》。[7]

2022年11月29日,新加坡國會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除罪化,但為了打擊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社區,國會在同一天亦修改了憲法,以防止出現在其他國家的情況會在新加坡上演,令法庭受到同性婚姻訴訟的挑戰。該國政府修改了憲法,稱此類問題不應由法院決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他的繼任者排除了修改現行法律對婚姻定義的可能性,以確保婚姻是在一男一女之間。[8]

同志組織兼非牟利機構Stonewall指,在英國,住在不同地區的同性戀夫婦,若想要進行人工受孕,在費用上遭受歧視,有些異性戀夫婦可以得到免費療程,有些同性戀夫婦卻要付上高達25,000英鎊(約25萬多港元)的金額。Stonewall的發言人指出,衛生部門的領導者必須致力讓不同人士均有平等機會獲得生育服務。[9]

台灣容許同性婚姻,亦容許繼親收養,即是同性配偶一方只能收養另一方的親生子女。同志伴侶若想收養無血緣關係的孩子,可透過單身收養孩子,但就不能與同志配偶共同收養孩子。為此,彩虹平權大平台、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多方在2021年組成律師團,協助三組同志家庭提起訴訟。2022年1月13日,台灣有首對同志伴侶,經法院裁定後完成無血緣收養登記,收養了一名小孩,成為全台首個同志無血緣家庭。[10]

一般來說,不少國家或地方在未通過同性婚姻之前,大都會以同性伴侶民事結合或類似制度充當「過渡」形式,然後才通過同性婚姻,令同性伴侶與異性夫婦一樣享受所有權利,甚至包括領養孩子。成年人誤以為由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組成的家庭是一樣的,但男女的特質天生大有分別,孩子需要父親及母親合力照顧,透過他們建立性別自信,婚姻如果不設任何性別限制,容許不同性傾向人士按自己的意願組織家庭,結果會忽略了孩子的需要。

就爭取LGBT+(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等)人士的權利而言,法庭(court)是重要的據點,美國為了鞏固同性婚姻,通過《尊重婚姻法案》,新加坡為了保障傳統婚姻,非常明智地修改了憲法,不容法庭受到同性婚姻訴訟的挑戰。

教育

2022年3月28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簽署了《家長教育權利》(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法案,法案旨在禁止在該州公立學校的課堂中,與幼稚園至小學三年級學生討論性傾向和性別認同。法案於同年7月1日實施。另外,美國不少州份如阿拉巴馬州、俄亥俄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等,亦考慮推出類似佛羅里達州的《家長教育權利》法案。[11]

美國總統拜登曾在Twitter稱《家長教育權利》法案為可惡的法案,他表明支持同運人士,並提到他的政府會繼續為他們應得的保護和安全而戰。[12]

2022年10月有報道指,德國同運組織正計劃在柏林的LGBT多元房住區中開設兩間幼兒日託中心,新的幼稚園旨在教導小孩子有關LGBT及其發展的知識。組織表示許多學校和日託中心仍然難以就同性戀、變性和雙性人對兒童進行教育,他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而一名極具爭議的德國作家Rüdiger Lautmann將是幼稚園的其中一名負責人,他曾撰寫一本名為《對兒童的慾望:戀童癖者的肖像》的書籍,當中主要描述60名戀童癖者的故事,他們承認曾經對兒童(主要是男孩)進行性虐待。書中提出戀童癖是一種性傾向,即使兒童只有四歲,已有能力表示同意與成年人發生性接觸。[13]

除了法庭,同志運動想要攻佔的另一個據點是課室(classroom),有甚麼策略比這更好?便是從小灌輸小孩子,讓他們接受同性戀是正常的。戀童癖者同樣希望可以從小便教育其他成年人或小孩子,讓他們以為即使只有四歲的孩子,已有能力表示同意與成年人發生性接觸。這些戀童癖者極為自私,為了滿足自己扭曲的性慾,可以說出「大道理」,教壞他人及孩子,以此來遮掩自己的醜陋惡行。父母應當趁著還可以教育孩子的時候,勇於發言,反對這些歪風,好好保護下一代的純真。

教會

2022年1月24日,德國天主教教會中有一百二十多名員工,包括神父、宗教教師和行政人員,公開表明自己是酷兒(queer泛指男女同性戀、跨性別或其他性小眾),他們在推動一項運動,希望在教會裡可以「毫無恐懼、公開地生活」,並推動教會為同性伴侶祝福。他們又希望教會可以改變其勞工規則:讓僱員可以按自己的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生活,他們不會因為民事結合或同性婚姻而被拒於工作和辦公室之外,也不會因而被解僱。

2021年3月,在一份文件中,梵蒂岡表示,天主教神職人員不能祝福同性結合,因為上帝「不能祝福罪惡」。該文件令全球保守派天主教徒感到高興,卻讓倡導LGBT的天主教徒感到沮喪。[14]

2022年7月9日,東正教的美國大主教Elpidophoros私訪希臘期間,在雅典附近,為到同性戀者兼時裝界名人Peter Dundas及其伴侶Evangelo Bousis通過代孕母所生的子女洗禮。希臘東正教神聖議會表示,將向美國教會領袖、世界東正教基督徒的屬靈領袖,及身處土耳其伊斯坦堡的普世牧首Bartholomew發出投訴信。希臘東正教會並不承認同性聯合。[15]

2022年5月23日,蘇格蘭的教會大會以274票對136票通過,教區牧師和執事在教會中可以為到同性伴侶主持婚禮。蘇格蘭的長老會宗派會以新的禮拜儀式來祝福同性婚姻,並為教會規則的改變提供新的指引。支持同性婚姻的人歡迎此舉,但教會亦有其他人擔心,即使他們不會被迫參與婚禮,但容許牧師為同性伴侶主持婚禮會讓反對同性婚姻的牧師處於更加困難的境地。[16]

美國為總部的聯合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當中的保守派人士於2022年5月1日正式成立「全球衛理公會」(Global Methodist Church)。「全球衛理公會」之所以誕生,是由於「同性戀」議題所致。數十年來,聯合衛理公會內部為到同性婚姻和按立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神職人員進行過不少次的激烈辯論,2019年,經歷過一場特別動盪的大會之後,教會領袖於2020年磋商定出《分離達致復和與恩典協議》(Protocol of Reconciliation and Grace through Separation),為「傳統派」堂會提供2,500萬美元(近2億港元)另組新宗派。該議案原定於2020年的大會中表決,但礙於疫情影響已延期兩次。在這期間,「全球衛理公會」的過渡領導委員會一直在籌備建立新教會,當大會再延期至2024年舉行後,過渡領導委員會決定不再等待大會,表示會於2022年5月1日自行成立新宗派。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約二十間教會和在德克薩斯州數百間教會正在考慮脫離聯合衛理公會。原則上,教會必須等待總會批准才能脫離,不過有些教會卻沒有等待批准,在佛羅里達州和北卡羅萊納州,有超過一百間教會為了要馬上離開聯合衛理公會,分別向當地的聯合衛理公會提出訴訟或要脅要提出訴訟。[17]

2021年11月,一批來自聯合衛理公會的改革派成員,同樣選擇不再等待下次的宗派大會,自行成立自由衛理聯屬(Liberation Methodist Connexion)。[18]

《聖經》教導基督徒要合一,可惜的是,面對同性戀議題,弟兄姊妹間會因而不和,一些宗派更出現分裂。支持同性婚姻的基督徒,大都以為認同同性戀信徒的性傾向,才是實踐神的愛,但真理卻指出同性戀是神所厭惡的罪,支持同性戀者作出同性戀行為,不是等同任由同性戀者犯錯而不作出提醒嗎?一心以為實踐神的愛,其實是縱容他人犯罪得罪神。真正的愛需要表達關心及同行,也不是一味指責及宣判對方有罪,但在適當的時候,也需要「用愛心說誠實話」,運用智慧提醒對方在真理的路上走歪了,好讓他們有悔改回轉的機會,以至將來可以安然地面對神。

運動

美國賓夕凡尼亞州跨性別運動員Lia Thomas在2022年3月份贏得NCAA(全美大學體育協會)一級大學泳賽女子500碼自由泳的冠軍,成為NCAA史上首位跨性別冠軍。Thomas是男跨女跨性者,他在女子組賽事勝出,此結果惹來不少爭議,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於3月22日簽署了一項聲明,宣佈被Thomas打敗屈居亞軍的Emma Weyant才是該比賽項目的「合法贏家」。3月23日,前奧運會十項全能運動員Caitlyn Jenner在twitter也作出類似DeSantis的聲明,指Thomas不是「合法贏家」,並指出「這不是恐跨或反跨性別,這是常識!」[19]

2022年3月3日,美國愛荷華州州長Kim Reynolds簽署了HF2416法案,此法案禁止該州的跨性別女孩和婦女根據其性別身份參加體育比賽,有關措施適用於公立、私立K-12(由幼稚園至12年級)學校和社區學院,以及隸屬於NCAA和NAIA(全國大學校際體育協會)的學院和大學。Reynolds重申跨性別女孩在女性運動中擁有基本的優勢。[20]

美國肯塔基州的SB83「女性體育公平」法案,要求學生運動員參加運動時,須根據出生證明文件上所列明的性別,該法案在肯塔基州參議院以26比9的票數通過,並於 2022年3月25日送往肯塔基州州長Andy Beshear手中。Beshear於4月6日否決了這一項法案,他指出即使政府官員不理解,也要努力,通過同情、仁慈和同理心來證明跨性別兒童是我們社區的重要成員。不過,在4月13日,該州的參眾兩院同時否決了Beshear的決定,這意味著有關法例仍會生效。[21]

除了Beshear,美國猶他州州長Spencer Cox及印第安納州州長Eric Holcomb也在2022年3月分別否決了類似「女性體育公平」法案。不過,猶他州立法者在3月25日投票,推翻了州長Cox的否決。[22]

國際泳聯(FINA)於2022年6月19日宣佈,禁止那些已經進入青春期第二階段或在12歲後轉變性別的男跨女泳手參加女子組賽事。國際泳聯指,由於青春期男性和女性之間會出現「表現差距」,因此有必要使用性別,以及與性別相關的特徵來確定符合參賽資格的條件。國際泳聯主席Husain Al-Musallam提到「我們必須保護我們運動員的參賽權利,但我們也必須在我們的賽事中保護競爭公平,尤其是在國際泳聯的女子組賽事中。」

國際泳聯宣佈限制男跨女跨性別選手參加女子組比賽,並指在未來的游泳比賽中考慮開設「公開」組,讓未符合男子或女子組參賽資格人士參加公開組比賽,有關安排引發了關於跨性別人士參與運動項目的爭論,LGBT權利倡導者反對國際泳聯的做法。至於美國奧委會(USOPC)主席Susanne Lyons在2022年6月23日表示,對於跨性別運動此課題,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並指他們也需要留待國際聯合會(Ifs)和國家管理機構(NGBs)制定政策。[23]

2022年8月10日,愛爾蘭欖球聯盟(IRFU)表示,在經過檢視有關跨性別的政策以後決定將禁止男跨女人士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只有出生時記錄為女性的球員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比賽。IRFU表示,該決定是基於醫學和科學證據,並符合世界欖球指引。[24]

國際欖球聯盟(IRL)將與來自八個國家或地區的隊伍合作,在2022年10月舉行的世界盃聯盟式欖球女子賽事中,收集數據,以制定一套標準,可以公平地平衡個人的參賽權利和所有參賽者的安全。聯盟在2022年6月21日宣佈,在完成進一步的研究使聯盟能夠實施正式的跨性別包容政策之前,男跨女的選手不能參加女子組欖球賽事。[25]

即使男女的體重一樣,女性運動員的肌肉量約男性的85%。需要運用肌肉量來進行的運動賽事,將男女分組競技的安排是公平的。而有研究嘗試了解服用荷爾蒙藥物的時間長短對在美國空軍中的跨性別男女體能的影響,並與其他士兵的體能作比較。他們發現男跨女跨性別士兵在開始接受抑制睪酮藥物療程前,運動能力比生理女性優勝得多,能在一分鐘內多作31%的掌上壓及15%的仰臥起坐,而跑1.5英里(約2,400米)的時間,跨性別女兵也比一般女兵快21%。在服用抑制睪酮藥物兩年後,跨性別女兵在掌上壓和仰臥起坐的優勢已不存在,但在跑步項目上仍然比一般女兵跑快12%;[26] 可見男跨女跨性別運動員在體能上佔有一定程度的優勢,可惜的是只要一碰上所謂「政治正確」的意式形態,人們便開始採取另一種所謂「公平」的標準,因而產生了另一種不公平。當人們爭取男跨女的權益,說服他人應該體諒他們的感受,他們有想過女性的權益,女性的感受嗎?他們自以為在爭取公平,有想過自己同時也在製造了不公嗎?

言論自由與逆向歧視

芬蘭前內政部長Paivi Rasanen醫生,自1995年以來一直是芬蘭小型基督教民主黨的國會議員。2022年1月24日,她因過去曾對同性戀者作出過一些評論而接受審訊。她在2004年於網上表示,有科學證據千真萬確地證明了同性戀是一個人的性心理發展產生了障礙,又表示早期的同性戀關係可能會導致有關人士遭到成年男性的性虐待。2019年,她在Twitter上發表評論,質疑芬蘭福音派路德會國家教會與爭取 LGBTI(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者、雙性人)權益的協會合作籌辦同志驕傲活動,並張貼了一張圖片,當中寫上了《聖經》譴責同性戀關係的經文,稱同性戀為「恥辱和罪惡」。面對這一宗前所未有,涉及言論自由的案件,赫爾辛基地區法院亦須決定在芬蘭的某些案件中,引用《聖經》是否會觸犯法例。[27]

美國肯塔基州羅恩縣前政府文員Kim Davis,以信仰為由,在2015年拒絕為同性戀者簽發結婚證明文件。美國公民自由聯盟代表同性戀夫婦起訴她,美國地方法院法官David Bunning命令她簽發有關結婚證,她仍然拒絕,結果她被判入獄。到了2022年3月18日,在一項裁決中,法官Bunning提到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婚姻是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賦予國民的基本權利,Davis「很明顯」作出有意識的決定,她侵犯了兩對同性夫婦的憲法權利。起訴Davis的兩對同性夫婦,正在尋求賠償,以補償他們在近七年的訴訟中支付的律師費用及其他金錢上損失,有關費用是否由Davis來承擔,這將交由陪審團決定。[28]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網頁設計師Lorie Smith希望為客戶創建的婚禮網站,當中可提供儀式細節、圖片、關於這對夫婦的故事,以及慶祝他們如何通過婚姻「合而為一」,呼應了《聖經》所說的話。但她不會為同性婚姻提供以上的服務。Smith是一名福音派基督徒,她認為婚姻只存在於一男一女之間,她一直在努力拒絕為同性伴侶製作婚禮網站。2016 年起,保守的基督教法律團體捍衛自由聯盟(Alliance Defending Freedom)代表Smith,控訴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因為她擔心可能會遭該州的反歧視法制裁,該法禁止在公共場所(這包括在公共場所中的商業活動),作出基於性傾向的歧視。下級法院裁定Smith敗訴,促使她上訴至最高法院。2022年12月5日,Smith的案件仍在最高法院審理,當中保守派的法官佔多數,他們似乎將會裁定基督教網頁設計師有權拒絕為同性伴侶提供服務,自由派的法官們卻表示,此案可能會賦予某些企業權利,基於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而作出歧視。[29]

一位在美國執業的輔導員Brian Tingley在2021年控告華盛頓州,認為禁止向未成年人士提供更正治療(conversion therapy)的法律違反了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有關言論自由部份。有關治療是幫助個別人士克服同性性吸引或性別身份混亂,它也被貶稱為拗直治療。他在法庭文件中表示,他只在當事人及其父母同意的情況下幫助當事人實現自己的目標,並且指出他的工作受到基督教信仰影響。美國地區法官Robert Bryan於2021年8月駁回了此案,認為該州可以規範職業行為,即使在輔導過程中,語言「偶然地」成為沉重的責任。Tingley其後提出上訴。

來自捍衛自由聯盟的律師Roger Brooks代表Tingley在法庭上發言,他在2022年5月17日指出,語言不是「偶然地」成為沉重的責任,而是整個治療都需要用到語言。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指出了,即使一個想法可能有害,又或是有可能造成傷害,這都不足以成為審查的充份理由。代表華盛頓州的助理檢察長Cristina Sepe反駁Brooks,指出Tingley的言論屬於他提供治療的一部份,因此Tingley的言論是受到監管的專業行為,而非他的言論受監管。Sepe表示法例並沒有侵犯Tingley公開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只是規範了他所提供的治療。[30] 2022年9月,上訴法院裁定Tingley敗訴。[31]

Keith Waters是英國一家福音派教會的牧師,他同時於一間學校工作,他指責學校的負責人宗教歧視和作出推定解僱(即僱主有意使僱員工作環境惡劣或不公平,迫使其自動離職)。事緣在2019年6月,他在Twitter就LGBTQ驕傲月活動表達「基督教觀點」,他提醒「基督徒不應該支持或參加 6 月份舉行的 LGBTQ驕傲月活動」,他認為有關活動「提倡一種文化,鼓勵違背基督教信仰和道德的活動。這些對兒童尤其有害。」其後他刪除了有關訊息。Waters的言論在網上被譴責為恐同,一些家長寫信到學校投訴他。在發出推文後三星期,Waters失去了他在學校的工作,於是他採取法律行動。2022年1月17日,Waters在劍橋召開的勞資審裁聆訊上,為他作出的評論辯護,稱這是「為愛而發出的」,他亦提到驕傲月所推廣的信念、文化及倫理都與基督教的性倫理截然相反。[32] 同年4月,勞資審裁法庭裁定學校方面對Waters作出了歧視。[33]

2014年,同性婚姻在北愛爾蘭仍未合法化,支持同性婚姻人士Gareth Lee去了位於貝爾法斯特由基督徒經營的Ashers麵包店,他訂購一個蛋糕,其上有「支持同性婚姻」的口號。雖然麵包店最初接受了他的訂單和錢,但幾天後卻拒絕了Lee的訂單。隨後,Lee控告麵包店的負責人McArthur夫婦,指控對方作出性傾向歧視,Lee贏了這一場官司。

McArthur夫婦提出上訴,稱他們沒有歧視Lee,該案最終於2018年在英國最高法院審結,法院裁定Lee沒有受到歧視,Lee於是向歐洲人權法院提出訴訟。2022年1月6日,位於斯特拉斯堡的歐洲人權法院(ECHR)裁定,Lee的案件為「不可受理」,因為他在國內的訴訟程序,完全依賴他該國的法律,而援引他在《歐洲人權公約》下的權利是無作用的。這裁決終結了一宗長達七年的訴訟。[34]

如果只准許持「政治正確」意見的一方發表言論,表達意見,這不是真正的言論自由,當然,這裡並不包括用仇恨或侮辱的態度向異見人士謾罵。真正的自由是不同意見的人士都可以各抒己見,也能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及權利等,但沒有真正的彼此尊重,在上位者若果只傾斜地維護持「政治正確」意見的人士,只會為社會帶來不必要的爭論。畢竟人是群體動物,需要學習尊重彼此的意見。一個肉食者不能走進一間素食店,要求支持「不殺生」的店主提供「真.牛肉漢堡」,這樣的行為既違反常理,也不懂得尊重他人;同理,同性戀者要求基督徒為他們製作結婚蛋糕等,也是只顧及自己的信念及自由,漠視他人的信念及自由。通過教育,讓人們學懂彼此尊重,總比透過法例迫令人服從為佳,因為前者可以顯現出人民的質素,後者有可能只會加強雙方的不和。

性別承認政策與轉變性別治療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申請轉變性別的人士不用通過醫療診斷證明自己患有性別焦慮症亦可以轉變性別,而申請年齡則從18歲降低至16歲。18歲或以上申請人只須以後取性別生活最少三個月,16至17歲申請人則須以後取性別生活最少半年,在經過三個月的深思期後,如果申請人沒有改變主意並符合有關申請條件便可以獲得性別承認證書。蘇格蘭政府稱有關法案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法案以自我聲明作為更改性別的條件,降低了申請的門檻。不過,英國政府擔心這可能會引發性別旅遊,即是英國人到蘇格蘭拿取新的性別身份,但當他/她回到英國的其他地方,其法定性別會因兩地法制不同而有分別。英政府也擔心在蘇格蘭更改了性別人士,回到英國其他地方,會要求不同的權益,例如男跨女人士要求進入只有女性才能進入的空間,並擔心男性罪犯利用這個更改性別的系統,令女性無法在單一性別空間裡受到保護。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35]

美國有超過20個州通過了反對更正治療的法律。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表示,更正治療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者有害。[36]

美國公平就業機會委員會(U.S. Equal Employment Opportunity Commission, EEOC)和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在2021年通過適用於大多數健康保險計劃的法規,要求僱主的健康保險計劃涵蓋與性別轉換相關的手術和其他程序。基督教僱主聯盟(Christian Employers Alliance, CEA)入稟法院,控告EEOC及HHS違反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保障有宗教背景的僱主應有的權利。2022年5月16日,美國北達科他州首府俾斯麥的地方法官Daniel Traynor表示涵蓋性別轉換相關的手術和其他程序的保險計劃,將迫使CEA及其成員違背他們的宗教信仰,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他暫時阻止EEOC及HHS強迫CEA及其成員執行相關法規,以等待上述訴訟的結果。[37]

2022年4月7日,美國阿拉巴馬州眾議院以66票對28票通過立法,禁止醫生協助19歲以下人士轉變性別,凡向青少年開出青春期阻斷劑、荷爾蒙,或為他們進行性別轉變手術的醫生,一經定罪,將會被判重罪,最高可被判10年監禁。該法案亦要求學校輔導員、護士及其他人,如孩子向以上人士透露自己是跨性別人士,他們須通知家長。該州州長、隸屬共和黨的Kay Ivey已於4月8日簽署有關法案,使它成為法律。[38]

兩個16歲的男孩和一個14歲的男孩,分別來自三個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家庭,由於他們曾接受性別肯定治療(gender-confirming medical treatments),其中兩人接受了荷爾蒙治療,他們的父母因此被州政府調查,根據當地的法例,父母容許孩子進行性別肯定治療會被視為虐兒案處理。在2022年6月8日,這三個家庭控告該州政府,試圖阻止該州政府就他們的跨性別孩子接受性別肯定治療作出調查。[39]

世界跨性別健​​康專業協會在2022年6月中,把接受荷爾蒙性別轉變治療的建議最低年齡,由原來的16歲降至14歲,而一些轉變性別的手術則建議在15或17歲時進行,這比之前指引的建議年齡提早了約一年時間。該會承認降低有關年齡有潛在風險,但認為不讓孩子及早接受治療是不道德和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的。但有一些人士,包括來自跨性別治療的社群,批評一些診所太快為處於性別存疑階段的孩子提供不可逆轉的治療。[40]

美國上訴法院於2022年12月9日裁定,政府不能強迫一群天主教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者和專業人士為病人進行變性手術,即使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時期通過了有關的規定,禁止醫療保健服務中出現性別歧視。美國第八巡迴上訴法院的三名法官一致同意另一位聯邦法官的意見,該法官在2021年就類似的案件作出裁決時稱,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的規定侵犯了原告的宗教自由,當中包括一群修女經營服侍窮人的健康診所,以及天主教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協會。[41]

如果一個人「想」從男性變成女性,又或是「想」從女性變成男性,他們卻甚麼都沒有做,只是「口頭上」說自己更改了性別,他們就能取得另一種性別的身份,甚至可以使用另一種性別的公共設施如洗手間,那麼,變性比成為大學生更加容易,也比進入大學的圖書館容易,至少,學生需要讀書考試,有時甚至要挑燈夜讀,才能考進一所大學,之後才可以使用其圖書館。另外,大家要知道的是,改變性別與改變性傾向是兩碼子的事,如果一個男士「口頭上」更改了性別,不代表他會改變原來的性傾向,他「口頭上」更改了性別之前是異性戀者,喜歡女性,他「口頭上」更改性別之後仍有可能喜歡女性,只是變成了「同性戀」而已,任由這位「男士」進入女性洗手間,對女士來說,真的安全嗎?


 

[1] Euronews with AFP, “Slovenia becomes first post-communist country to legalise same-sex marriage and adoption,” Euronews, October 5,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0/04/slovenia-becomes-first-east-european-country-to-legalise-same-sex-marriage-and-adoption.

[2] “Czech president Milos Zeman vows to block same-sex marriages,”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7,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milos-zeman-government-and-politics-marriage-civil-unions-a8a8e269e8334ba29b65d164dca1ea38.

[4] 〈古巴同婚合法化 公投壓倒性通過〉,《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9月28日;Patrick Oppmann, “Cuba legalizes same-sex marriage in historic referendum,” CN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6, 2022, https://edition.cnn.com/2022/09/26/americas/cuba-legalizes-same-sex-marriage-intl-latam/index.html; https://therealnews.com/cuba-passes-historic-new-family-code-in-nationwide-referendum.

[5] “Kosovo's parliament rejects new law recognising same-sex civil union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17,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3/17/kosovo-s-parliament-rejects-new-law-recognising-same-sex-civil-unions.

[6] 〈日本禁止同性婚姻違憲? 東京地院關鍵判決出爐〉,《自由時報》,2022年11月30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40723.

[7] Euronews with AP, Reuters, “with AP, Reuters, andmark same-sex marriage protection bill,” Euronews,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1/30/us-senate-passes-landmark-same-sex-marriage-protection-bill; Olivia McCormack, “‘Is it perfect? No’: LGBTQ people respond to Respect for Marriage Act,”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2/11/30/lgbtq-reaction-same-sex-marriage-bill/; Moira Warburton, “U.S. Congress passes landmark bill protecting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December 9,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congress-expected-pass-bill-protecting-same-sex-marriage-2022-12-08/; Michael D. Shear, “Biden signs Bill to Protect Same-Sex Marriage Rights,”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3,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12/13/us/politics/biden-same-sex-marriage-bill.html.

[9] Ella Pickover, “LGBT couples face ‘discriminatory postcode lottery’ to access NHS fertility care,” Evening Standard, January 18, 2022, https://www.standard.co.uk/news/uk/nhs-ivf-lgbt-nice-charity-b977403.html.

[10] 陳進安:〈台灣首例同志無血緣家庭完成收養登記 兩爸等逾5年終擁女兒親權〉,《香港01》,2022年1月1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E5%8F%B0%E7%81%A3%E6%96%B0%E8%81%9E/724231/%E5%8F%B0%E7%81%A3%E9%A6%96%E4%BE%8B%E5%90%8C%E5%BF%97%E7%84%A1%E8%A1%80%E7%B7%A3%E5%AE%B6%E5%BA%AD%E5%AE%8C%E6%88%90%E6%94%B6%E9%A4%8A%E7%99%BB%E8%A8%98-%E5%85%A9%E7%88%B8%E7%AD%89%E9%80%BE5%E5%B9%B4%E7%B5%82%E6%93%81%E5%A5%B3%E5%85%92%E8%A6%AA%E6%AC%8A?itm_source=universal_search&itm_campaign=hk01&itm_content=all&itm_medium=web(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0日);葉冠妤:〈同志能結婚卻只能單身收養 民間團體籲「親權成雙」〉,聯合新聞網,2021年4月1日。

[11] Jaclyn Diaz, “Florida's governor signs controversial law opponents dubbed 'Don't Say Gay',”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28,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28/1089221657/dont-say-gay-florida-desantis; Dustin Jones & Jonathan Franklin, “Not just Florida. More than a dozen states propose so-called 'Don't Say Gay' bills,” npr, last modified April 10,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4/10/1091543359/15-states-dont-say-gay-anti-transgender-bills, “Governor Ron DeSantis Signs Historic Bill to Protect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Ron DeSantis 46th Governor of Florida, March 28, 2022, https://www.flgov.com/2022/03/28/governor-ron-desantis-signs-historic-bill-to-protect-parental-rights-in-education/; “Florida Gov. Ron DeSantis signs bill limiting LGBTQ classroom instruction,” NBC News, March 27, 2022,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floridas-ron-desantis-signs-critics-call-dont-say-gay-bill-rcna19908; Jason Lanning et al.,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bill passes Florida Senate” Spectrum 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8, 2022, https://www.baynews9.com/fl/tampa/news/2022/03/08/parental-rights-in-education-vote-today-in-florida-senate; https://hk.on.cc/hk/bkn/cnt/intnews/20220310/bkn-20220310121457336-0310_00992_001.html; Marie Feyche, “Florida House passes bill to bar LGBTQ discussions in schools,” JURIST,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5, 2022, https://www.jurist.org/news/2022/02/florida-house-passes-bill-to-bar-lgbtq-discussions-in-schools/; Brooke Sopelsa et al., “‘Don’t Say Gay’ bill: Florida Senate passes controversial LGBTQ school measure,” NBC, last modified March 9, 2022,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dont-say-gay-bill-florida-senate-passes-controversial-lgbtq-school-mea-rcna19133; Matt Lavietes, “Florida Gov. Ron DeSantis signals support for 'Don't Say Gay' bill,” N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2,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politics-and-policy/florida-gov-ron-desantis-signals-support-dont-say-gay-bill-rcna15326; Jillian Olsen, “DeSantis on 'parental rights' bill: Schools should not 'be a playground for ideological disputes',” WTSP, last modified February 8, 2022, https://www.wtsp.com/article/news/politics/desantis-comments-parental-rights-education-bill/67-a2e9e599-b336-4b9e-a3d3-b227cc3cec65; https://tennesseestar.com/2022/03/09/florida-senate-passes-parental-rights-in-education-bill-biden-education-secretary-calls-hateful/; “CS/CS/HB 1557: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The Florida Senate, accessed March 10, 2022,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2/1557;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Bill. Florida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B1557,” accessed March 10, 2022,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2/1557/BillText/Filed/PDF; “SB 1834: Parental Rights in Education,” The Florida Senate, accessed March 10, 2022, https://www.flsenate.gov/Session/Bill/2022/1834.

[12] Jillian Olsen, “'I have your back': President Biden tweets against Florida's controversial 'parental rights' bill,” 10 TAMPA BAY,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2, https://www.wtsp.com/article/news/politics/president-joe-biden-opposes-florida-dont-say-gayparental-rights-bill/67-644e7569-c0e0-420e-8320-096426ba1f7a.

[13] “Germany: Author who says children can consent to sex on Board of LGBT Kindergarten,” Rift, last modified October 3, 2022, https://gript.ie/germanyauthor-who-says-children-can-consent-to-sex-on-board-of-lgbt-kindergarten/.

[14] “Germany: 125 queer Catholic Church employees demand respect,” AP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5,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lifestyle-europe-religion-germany-couples-6c574b38fb5c798aeb75909d3dcae719; “German Catholic priests come out as queer, demand reform,” DW, last modified January 24, 2022, https://www.dw.com/en/german-catholic-priests-come-out-as-queer-demand-reform/a-60531857.

[15] “Greek Church protests baptism for children of celebrity same-sex parents,” euronews, last modified July 19,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7/19/greek-church-protests-baptism-for-children-of-celebrity-same-sex-parents.

[16] Kate Shellnutt, “Church of Scotland Approves Same-Sex Marriage,” Christianity Today, last modified May 23, 2022,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news/2022/april/church-of-scotland-same-sex-marriage-presbyterian-approve-g.html.

[17] Peter Smith, “United Methodists are breaking up in a slow-motion schism,”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October 10,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eligion-gay-rights-f3fc3ec9e1f39501495d227d5a0963f8; Steve Warren, “100+ FL Churches File Lawsuit to Leav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After 70 GA Churches Left in June,” last modified CBN, July 19, 2022, https://www1.cbn.com/cbnnews/cwn/2022/july/100-fl-churches-file-lawsuit-to-leave-united-methodist-church-after-70-ga-churches-left-in-june.

[18] 〈聯合衛理公會保守派正式成立新宗派〉,《時代論壇》,2022年5月26日,網站: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8799&Pid=102&Version=0&Cid=2143&Charset=big5_hkscs(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7月5日);Heather Hahn, “What happens when a new denomination launches?” UM News, last modified April 28, 2022, https://www.umnews.org/en/news/what-happens-when-a-new-denomination-launches
[19] Cydney Henderson, “Caitlyn Jenner says trans swimmer Lia Thomas is not the ‘rightful winner’ of NCAA title,” USA TODAY, March 24, 202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sports/2022/03/24/caitlyn-jenner-trans-swimmer-lia-thomas-not-rightful-winner-ncaa/7154631001/;Zac Anderson, “Gov. Ron DeSantis proclamation: Florida swimmer who lost to trans athlete is 'rightful winner',” USA TODAY, March 22, 202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sports/college/2022/03/22/ron-desantis-proclamation-emma-weyant-lia-thomas/7130539001/;〈國際田聯主席警告:錯誤容許跨性別運動員參賽將破壞女性運動〉,《am730》,2022年3月22日,網站:https://www.am730.com.hk/%E9%AB%94%E8%82%B2/%E5%9C%8B%E9%9A%9B%E7%94%B0%E8%81%AF%E4%B8%BB%E5%B8%AD%E8%AD%A6%E5%91%8A-%E9%8C%AF%E8%AA%A4%E5%AE%B9%E8%A8%B1%E8%B7%A8%E6%80%A7%E5%88%A5%E9%81%8B%E5%8B%95%E5%93%A1%E5%8F%83%E8%B3%BD%E5%B0%87%E7%A0%B4%E5%A3%9E%E5%A5%B3%E6%80%A7%E9%81%8B%E5%8B%95/312246(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5月19日)。

[20] Grant Gerlock, “Transgender girls and women now barred from female sports in Iowa,”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3,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03/1084278181/transgender-girls-and-women-now-barred-from-female-sports-in-iowa

[21] Ayana Archie, “Kentucky governor halts bill that would ban transgender students from women's sports,” npr, last modified April 8,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4/08/1091559454/kentucky-governor-beshear-transgender-women-sports-students-college-veto; Henry Berg-Brousseau, “BREAKING: Kentucky General Assembly Overrides Gov. Beshear’s Veto of Anti-Trans Sports Ban,” Human Rights Campaign, last modified April 13, 2022, https://www.hrc.org/press-releases/breaking-kentucky-general-assembly-overrides-gov-beshears-veto-of-anti-trans-sports-ban; Mary LeBus, “Kentucky bills on transgender athletes, charter schools take effect Thursday,” Fox19, 14 July, 2022, https://www.fox19.com/2022/07/14/kentucky-bills-transgender-athletes-charter-schools-take-effect-thursday/.

[22] “Utah bans transgender athletes in girls sports despite governor's veto,”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25,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25/1088908741/utah-transgender-athletes-veto-override; https://www.npr.org/2022/03/22/1088021904/11-gop-states-transgender-sports-bans-indiana-veto.

[23] Joe Hernandez, “The world swimming body effectively bans transgender women from women's events,” npr, June 19,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6/19/1106173020/swimming-bans-transgender-women;https://www.dw.com/en/fina-restricts-participation-of-transgender-athletes-in-womens-competitions/a-62184518;Steve Keating, “No perfect solution to transgender issue, says USOPC,” Reuters, last modified June 2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no-perfect-solution-transgender-issue-says-usopc-2022-06-23/;〈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25] “Transgender athletes barred from international rugby league,”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21,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sports-australia-rugby-swimming-league-a7a87cd2b873d8a7d6fc6d8cc303a166;〈國際欖球聯盟禁止跨性別人士參加女子賽〉,now新聞,2022年6月22日,網站:https://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480350(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8月29日)。

[26] Timothy A Roberts, Joshua Smalley and Dale Ahrendt, “Effect of gender affirming hormones on athletic performance in transwomen and transmen: implications for sporting organisations and legislator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5, no.11 (June, 2021): 577–583, https://doi.org/10.1136/bjsports-2020-102329;張勇傑:〈跨越了公平的跨性別運動員〉,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62–68,網站:http://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跨越了公平的跨性別運動員(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3日)。

[27] “Christian MP goes on trial in Finland for calling homosexuality a disord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christian-mp-goes-trial-finland-calling-homosexuality-disorder-2022-01-24/;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0111140.

[28] “U.S. judge rules against Kentucky clerk who denied same-sex marriage licenses,”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rch 20, 2022, https://news.yahoo.com/u-judge-rules-against-kentucky-233426447.html; “Kim Davis violated same-sex couples' rights by refusing marriage licenses, judge says,” npr, last modified March 19,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3/19/1087723875/kim-davis-court-same-sex-marriage; Morgan Watkins, “Judge rules Kim Davis, who denied same-sex marriage licenses in Kentucky, violated couples' rights,” USA TODAY, March 19, 2022,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nation/2022/03/19/kentucky-clerk-kim-davis-violated-rights-judge/7104110001/; “Kim Davis appeals order that put her in jail,” USA TODAY, November 5, 2015, https://www.usatoday.com/story/news/local/2015/11/03/kim-davis-appeals-order-put-her-jail/75114926/.

[29] Andrew Chung, “Web designer opposed to gay marriage at center of U.S. Supreme Court clash,” Reuters, December 2,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web-designer-opposed-gay-marriage-center-us-supreme-court-clash-2022-12-02/; Lawrence Hurley, “Same-sex marriage and LGBTQ protections at center of another Supreme Court case,” NBC News, December 3, 2022,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supreme-court/web-designer-tests-ability-refuse-work-sex-weddings-supreme-court-clas-rcna57374; Andrew Chung and Nate Raymond, “U.S. Supreme Court leans toward web designer with anti-gay marriage stance,” Reuters, December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web-designers-anti-gay-marriage-stance-goes-us-supreme-court-2022-12-05/.

[30] Brendan Pierson, “Court weighs Washington ban on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for minors,”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y 18,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court-weighs-washington-ban-lgbt-conversion-therapy-minors-2022-05-17/.

[32] James Gant, “Part-time pastor who received death threats and was 'hounded out' of caretaker job after saying Christians should not support Pride events sues school for wrongful dismissal,”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January 17,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410861/Pastor-hounded-caretaker-job-saying-Christians-not-support-Pride-sues-school.html.

[33] “Keith Waters,” Christian Concern, accessed June 13, 2023, https://christianconcern.com/cccases/keith-waters/.

[34] Meabh Mc Mahon, “'Gay cake' legal challenge thrown out after seven-year battle.” euro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7,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1/07/gay-cake-legal-challenge-thrown-out-after-seven-year-battle; “Lee v. McArthur and Ashers Baking Company, ” Global Freedom of Expression Columbia University, accessed March 16, 2022, https://globalfreedomofexpression.columbia.edu/cases/lee-v-mcarthur-ashers-baking-company/; “European Court rules Northern Ireland gay cake case inadmissible”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k/european-court-rules-northern-ireland-gay-cake-case-inadmissible-2022-01-06/; Eimear Flanagan, “Ashers 'gay cake' case: European court rules case inadmissible,” BBC NEWS, https://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59882444.

[35]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

[36] Brendan Pierson, “Court weighs Washington ban on LGBT conversion therapy for minors.”

[38] “Alabama Legislature votes to ban gender-affirming medical care for transgender youth,” npr, last modified April 7, 2022, https://www.npr.org/2022/04/07/1091510026/alabama-gender-affirming-care-trans-transgender; Alex Woodward, “Alabama governor signs nation’s first bill making gender-affirming care for trans youth a felony,” INDEPENDENT, last modified April 9, 2022, https://www.independent.co.uk/news/world/americas/us-politics/alabama-transgender-bill-kay-ivey-b2054315.html; https://edition.cnn.com/2022/04/08/us/alabama-transgender-bills/index.html.

[39] Andrew DeMillo, “New Lawsuit filed over Texas trans family investigations,” AP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9,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politics-greg-abbott-texas-child-welfare-lawsuits-5c7d36fac7416d82170995f1ff3209be.

[40] Lindsey Tanner, “Trans kids’ treatment can start younger, new guidelines say,” CTV News, last modified June 15, 2022, https://www.ctvnews.ca/health/trans-kids-treatment-can-start-younger-new-guidelines-say-1.5947894.

[41] Daniel Wiessner, “Catholic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t be forced to do gender surgeries: U.S. court.” Reuters. December 10,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litigation/catholic-healthcare-providers-cant-be-forced-do-gender-surgeries-us-court-2022-12-09/; Heather Landi, “Federal appeals court strikes down Biden admin's transgender care mandate,” FIERCE Healthcar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2, 2022, https://www.fiercehealthcare.com/providers/federal-appeals-court-strikes-down-biden-admins-transgender-care-mandate.

香港同運議程回顧2022 (LGBT+ Agenda, Hong Kong 2022)

21/06/2023

司法覆核

女跨男跨性別者Q及謝浩霖,她們的香港身份證均顯示二人為女性,惟二人已將其英國公民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的性別改為男性。基於擔心手術風險,在未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之下,二人向入境處申請更改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有關申請被拒後,二人提出司法覆核,但高等法庭裁定她們敗訴,二人遂提出上訴。

上訴方提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唯一準則,反觀外國可參考醫生發出的性別轉換證明書。2022年1月26日,上訴庭頒下判詞稱,不同醫生或有不同標準,容易含糊,但性別重置手術是最清楚、客觀和有效的準則,無其他方法可以媲美,又說外國例子反映當地憲法傳統和集體價值觀,故原審裁決並無不妥。另外,判詞又指出,入境處以性別重置手術為準則,已平衡公眾和上訴人的利益,上訴庭駁回上訴。二人不服上訴至終審法院。[1] (終審法院於2023年2月6日推翻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的裁決,裁定Q及謝浩霖上訴得直。)[2]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他於2018年就香港法律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提出司法覆核,2020年法院判他敗訴,他在2022年7月上訴,8月被上訴庭駁回,當時上訴庭提到,本港婚姻法例於1990年4月訂立,起草《基本法》的人必定採納傳統定義,以「婚姻」形容一男一女的異性伴侶關係,其他解讀方式明顯與現實不符。

岑其後再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許可,希望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庭首席法官潘兆初、副庭長關淑馨及朱芬齡於2022年11月10日頒下判詞,歸納岑子杰上訴至終院的爭議點:包括現行制度排除同性婚姻,違反《人權法》中「在法律面前平等及受法律平等保護」,以及《基本法》中「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法律至今不容許同性伴侶結婚,亦沒有提供其他方式結合,有違《人權法》對私生活的保護及《基本法》保障的平等權;以及香港法律至今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有違《人權法》和《基本法》。上訴庭認為,岑子杰的理據「不見得特別有力」,但屬於合理可爭辯議題,加上相關問題涉重大公眾利益,故批出上訴至終院的許可,案件將於2023年6月開審。[3]

尊重不同人士,包括跨性別人士及同性戀者在私人領域可以按本身的心意作決定及生活,應該是社會的共識,但就香港是否必須要與外國的法例接軌,例如跨性別人士在外國毋須接受性別重置手術便能獲得新的性別標記,又或是外國註冊的同性婚姻,這些在香港是否獲得承認,實在不能只由法庭去判決,有關公共領域的事宜,必須在社會有共識的情況下,交由立法機關審理。政府若決定徵詢民意,則需要開啟廣泛諮詢公眾意見的時間及渠道,全面考慮到上述兩方面社會政策的改變,將對現有婚姻家庭制度、兒童福祉及女性安全帶來甚麼影響。

同志遊行及同志運動會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的香港同志遊行連續第二年改以市集形式舉行,2022年主題是「持續心跳 同待破曉」(Stay Pride, Live Proud),而關鍵議題是「無性戀」,市集於2022年11月12至13日舉行。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及一眾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亦曾到訪市集以示支持。[4]

首次在亞洲地區香港舉行的同志運動會——第11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因受疫情影響,運動會一再延期至2023年11月舉行,是次運動會的籌委會於2022年2月14日宣佈,除了香港,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亦成為了2023年同樂運動會準合辦城市,以方便一眾參加者出席、積極實踐多元共融。[5] 除了傳統運動項目如足球、游泳或公路賽外,主辦方還打算新增閃避球、山徑越野跑、龍舟競賽和麻將等「港式」運動項目。[6] 此外,香港科技大學亦曾與香港2023年第11屆同樂運動會協辦了另一個活動——為期兩天的Unity Games體育賽事,並且為同樂運動會宣傳及招募義工。[7]

同性戀運動是一個十分懂得包裝的社會及政治運動,Gay Games的主辦單位將活動翻譯為同樂運動會,而不是同志運動會,其實是一種不誠實的翻譯,會誤導了只看中文而不看英文的市民,當大家以為自己只是支持一個不論性傾向、性別、種族和宗教,好像奧運的同樂運動會時,其實主辦單位想向西方和英語世界傳遞的訊息,就是大家都支持同志運動會,間接支持同性戀運動的訴求。而Gay Games所包括的不單是體育活動,還有很多其他的文化活動,在其官方網站可以詳細了解這些活動直接和間接都是宣揚同性戀運動的理念。

由於Gay Games是宣揚同運理念,當中包括支持一些具爭議的訴求,譬如在港訂立性傾向歧視條例和同性婚姻,近年更包括所謂個人自主的性別身份,即每個人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性別,並且強迫政府和其他人必須承認,而反對他們的訴求就被批評為歧視他們。這個真的是他們口中的多元和包容的社會理念嗎?關心和尊重同性戀者,並不等如必須認同他們的理念和訴求。

研究

2022年6月14日,家計會發佈五年一度的「2021年青少年與性研究」(中學生調查),調查於2021年5月至7月訪問了來自41間中學、共8,343名中一至中六學生。研究發現,受訪中學生對「女性同性戀、男性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LGBT)的接納程度,整體上較2016年顯著地增加。[8]

研究顯示愈來愈多青少年受LGBT+的意識形態影響,對今天的香港社會來說,這似乎是自然不過的事,因為無論透過電視或互聯網,尤其是後者,有關LGBT+文化或名人出櫃效應等新聞,對青少年來說都是唾手可得的資訊。如果他們普遍認同同性戀是與生俱來的說法,很自然就會認為同性戀是沒法選擇的「正常」戀情,接納他們的關係是理所當然的事,殊不知,迄今還未有科學家發現同性戀基因,也沒有足夠證據顯示同性戀單單是受到先天因素影響。同性戀的成因非常複雜,非靠單一因素而形成,它是由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互動而形成的結果,而同性戀孿生子的研究也顯示,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影響力更大。現今人們愛在網上學習,但若涉及同性戀或其他知識,都需要謹慎選取可信的網頁。


[1] 〈改身分證性別上訴駁回 跨性別者擬提終審〉,明報加東網,2022年1月27日,網站: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htm/News/20220127/hk-gcb1_r.htm(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吳慧華:〈同運議程LGBT+ Agenda 〉,《燭光》,第141期(2021年10月),頁18,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E5%90%8C%E9%81%8B%E8%AD%B0%E7%A8%8Blgbt-agenda-2021%E5%B9%B410%E6%9C%88(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3月14日)。

[2] 詳情可參閱,何慕怡:〈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載蔡志森等編:《走出跨性別的迷宮》(香港:明光社,2023),頁20–24,網站:https://www.truth-light.org.hk/nt/article/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3日)。

[3] 〈爭承認海外同婚 准上訴終院〉,《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11月1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politics/article/3297923/%E7%88%AD%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5%A9%9A+%E5%87%86%E4%B8%8A%E8%A8%B4%E7%B5%82%E9%99%A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岑子杰終極上訴爭本港承認海外同性婚姻 終院6月底審〉,《明報》,2023年3月9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309/s00001/1678340333427/%E5%B2%91%E5%AD%90%E6%9D%B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E7%88%AD%E6%9C%AC%E6%B8%AF%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6%80%A7%E5%A9%9A%E5%A7%BB-%E7%B5%82%E9%99%A26%E6%9C%88%E5%BA%95%E5%AF%A9(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4] 〈同志遊行績改市集「同待破曉」〉,《明報》,2022年11月13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21113/s00002/1668276375175/%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7%ba%8c%e6%94%b9%e5%b8%82%e9%9b%86-%e3%80%8c%e5%90%8c%e5%be%85%e7%a0%b4%e6%9b%89%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香港同志遊行彩虹市集,網站:https://hkpride.net/zh/%E9%A6%96%E9%A0%8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6] 區禮城:〈香港同樂運動會接受全球報名 新增麻將、龍舟競賽「港式」項目〉,《香港01》,2022年10月12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232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7] 〈科大協辦Unity Games 頌揚多元與共融〉,香港科技大學,2023年1月9日,網站: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major-events-campus/hkust-co-hosts-unity-games-promote-diversity-and-inclusion(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6月15日)。

那一天,我們不會忘記……

陳少平 | 作者現居比利時,為世界福音動員會駐比利時的宣教士,主要是向當地的華人留學生和華僑宣教,亦與其他同工向比利時人傳福音。作者十分欣賞比利時人的謙卑內斂和當地中世紀的宗教畫和教堂建築。
12/06/2023
專欄:有情無國界 (*所有文章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國家:比利時

多年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自由大學校園裡,樹立了一個紀念碑,
自始每年都有人來放下鮮花,點上燭光,
為的是悼念那一天……

還記得那天後我們無數次的走上街頭呐喊,
無論暴雨天、艷陽天都沒有間斷,
雖說這些聲音已隨著歷史慢慢的消逝……

還記得每年的那天我們相約在銅鑼灣的一片草地上,
高唱「歷史的傷口」,
為何在那片草地上再聽不到那令人動容的歌聲……

還記得我們曾激昂地叫喊我們不會忘記,
但此刻各散東西,流散異鄉,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會記得那天嗎?

那天一眾的同路人來到自由大學的紀念碑前,除去了一些雜草,
放下鮮花,點上燭光,讓那歷史的傷口得以被撫慰,
那刻並沒有激情的口號,
只有安靜地禱告紀念,
讀出上主公義的話語,
唱出那讚美的詩歌Sing Hallelujah to the Lord……

深盼有一天歷史會給你們一個清白,
或許那天是黎明到來的時候……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5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4/05/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1年,美國西維珍尼亞州通過了法案,只有出生時符合生殖生物學和遺傳學的女性,才能參加公立學校女子組別的運動隊伍,這包括大學在內等公立學校的運動隊。就讀於該州布里奇波特市一所中學的男跨女跨性別者Pepper-Jackson,在被禁止參加女子越野賽和田徑隊後,決定提訴,指控有關法例違憲。訴訟中,Pepper-Jackson和他的母親Heather稱,該項州法例作出了基於性別和跨性別身份的歧視行為,違反了美國憲法第14條修正案所保障平等的法律保障,以及民權法第9條,當中禁止在受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中進行性別歧視。

明光社

Pepper-Jackson提出的訴訟令法院頒佈禁令,這令西維珍尼亞州無法執行有關的法案,即無法禁止跨性別運動員參加公立學校女子運動隊,西維珍尼亞州為此提出上訴,要求法院取消有關禁令,2023年4月6日,美國最高法院拒絕了該州的要求,維持了有關禁令。有關法案被稱為是共和黨在全國範圍內針對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權利的措施之一。西維珍尼亞州檢察總長Patrick Morrisey對最高法院的決定「深感失望」,但仍預計該州最終會獲勝。他說:「不允許生物學上的男性參加女子運動,這只是基本的公平和常識。」[1]

美國於1972年頒佈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民權法第9條,禁止接受聯邦資助的教育項目進行任何形式的性別歧視。但目前有些美國州份阻止跨性別學生依據個人性別認同參加校園內的運動隊伍,以美國總統拜登為首的政府作出了相應提案,預防各州的學校全面禁止跨性別運動員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體育競賽。2023年4月6日,美國教育部發佈提案,建議修改民權法第9條,若受聯邦資助的學校禁止跨性別學生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運動隊伍,將會違反民權法第9條。如今在美國至少已有20個州禁止跨性別學生依照性別認同參加學校的運動隊伍。教育部的提案仍要面對漫長的批核程序。此外,它亦容許接受聯邦資助的學校可以採取一些措施限制跨性別學生參與運動隊伍,特別是在更具競爭力的高中和大學運動項目。

教育部的這項法案固然會觸怒保守派領導人,但它同時也觸怒了一些跨性別運動人士,因為他們認為在提案之下,學校仍然可以阻止一些運動員依據其性別認同參加運動隊伍。有跨性別者認為提案「為學校和大學提供了指引,讓它們知道如何合法地禁止跨性別運動員。」[2]

美國佛羅里達州LGBTQ團體Equality Florida批評佛羅里達州州長Ron DeSantis施行「極端主義政策」:限制跨性別兒童進行變性治療,並在學校和大學教導有關性、種族和性別的知識。Equality Florida認為這些舉動對於LGBTQ人士來說,都令該州變得更加危險,令他們無法好好生活、工作和學習。該組組又認為有關政策限制了他們的「健康、安全和自由」,建議LGBT成員避免去佛羅里達州。有人猛烈批評Equality Florida,稱該組織並沒有真正為LGBTQ人群謀取最大的利益,尤其是為自己的性別身份而苦苦掙扎的年輕人。而由男跨女人士再變回男性的網紅Oli London亦抨擊該組織將不可逆轉的醫療程序推向跨性別青少年。[3]

精神科醫生Susan Bradley於197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開設了兒童和青少年性別認同診所,大概自2000年開始向患有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開出處方藥物青春期阻斷劑,以減輕他們的痛苦,但她最近卻為此表示遺憾並承認錯誤,她現在相信這種療法不但強化孩子的困惑感,藥物也會帶來副作用。

在「性別肯定」的治療方法被廣泛應用之前,大多數經歷過性別焦躁症的兒童通常會在成長過程中擺脫性別焦躁,他們最終能接受自己的身體和原生性別;許多醫生表示青春期阻斷劑反而讓兒童短暫的性別困惑變成永久性的困惑。據《紐約時報》報道,這些藥物還阻礙了正值青春期孩子的骨密度激增,以致一些孩子出現終生的骨骼問題。[4]

匈牙利訂立了法例,禁止學校向學生提供促進同性戀和性別轉變的教學材料,歐盟委員會認為該法例違反了歐盟內部市場規則、個人基本權利和歐盟價值觀,並為此於2022年年中將匈牙利提交給歐盟法院。2023年4月6日,德國政府發言人表示,德國和法國將加入歐盟委員會這次針對匈牙利的訴訟。繼德法加入後,共有14個歐盟成員國加入了有關訴訟。[5]

2023年3月21日,東非國家烏干達的國會通過了反對同性戀的法案。法案內容指出,如案件涉及「嚴重同性戀」,犯案者可被處以死刑。所謂「嚴重同性戀」是指涉案者重複犯案,並在未經同意或在威脅的情況下,對兒童、精神或身體殘障人士進行性行為,又或是有關罪行涉及亂倫。另外,如被認為是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等)及進行同性性行為,亦會被處以監禁。

3月29日,包括Google(GOOGL.O)、微軟(MSFT.O)在內的國際公司聯盟譴責烏干達國會通過反同性戀法案,聯盟更警告這將損害該東非國家的經濟。同運人士亦呼籲歐盟停止向該國提供援助,而是應將資源用作加強保護人權。[6]

烏干達總統Yoweri Museveni已於5月29日簽署了該法案。[7]

印度最高法院在2023年3月表示,由五名法官組成的小組會於4月18日開始聽取關於在法律上是否承認同性婚姻的辯論,訴訟程序將在其網站和YouTube上直播。4月21日,《印度斯坦時報》一篇評論文章提到,印度環境部長Bhupender Yadav指出任何關於婚姻聯合的爭論,本質上是涉及立法方面的職能,故不應由司法裁決去處理有關問題。言下之意,不是法院,而是印度的立法機關才是討論同性婚姻議題的最佳場所。多對同性伴侶之前向印度最高法院提出呈請,要求讓同性伴侶享有和異性伴侶相同的婚姻權利。印度最高法院在5月11日宣佈「保留判決」,即法院需要更多時間來評估各方的辯詞和證據,未來再作判決。[8]

明光社

2016 年,意大利容許同性民事結合合法化,壓倒了天主教和保守派團體的反對,然而,當時該國政府未有賦予同性伴侶收養權,擔心這會助長代孕風氣,而代孕在該國是非法的。但由於政府沒有為有關問題立法,有些法院的裁決允許同性伴侶收養其中一方的孩子,另外,有些意大利城市的市長,例如米蘭市市長,甚至會為同性伴侶的代孕孩子作出生登記。不過,在2023年3月13日,米蘭市市長稱收到內政部的信件,要求他及市議會停止為同性父母的子女進行出生登記。意大利右翼政府的這個舉動,再次引發起外界討論有關該國總理Giorgia Meloni保守派議程。

在意大利透過代孕服務獲得孩子本來便是非法的,觸犯法例可被判處以三個月至兩年的監禁,以及被罰款60萬至100萬歐元(約510萬至850萬港元)。3月23日,該國議會開始辯論是否訂立法例懲治在國外透過代孕服務獲得孩子的伴侶,有關法案是由總理所屬的意大利兄弟黨(FdI)和另一個執政黨聯盟黨(League)發起,法案訂明即使有關人士在美國或加拿大這些代孕服務屬於合法的國家進行代孕程序,也會觸犯法例。有人批評該法案主要是針對同性戀伴侶。[9]

根據美聯社2023年3月1日的報道,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早前曾表示,日本禁止同性婚姻並不是歧視,並堅稱憲法中的婚姻自由只為異性戀結合的設想。不過,他其後亦否認自己存在偏見,他說:「我認為(在這議題上)我沒有歧視」,「而且我從未說過我反對它。」。這番言論引發批評,他被指是在撤回說法,儘管他在2月中與LGBTQ代表人士會面之後,他表示「強烈感受到有討論的必要」,並將考慮人民與國會中的聲音,以及幾項正在進行的訴訟裁決,和地方政府的措施。[10]

本地

香港終審法院五名法官於2023年2月6日頒佈書面判詞,裁定女跨男跨性別人士必須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才能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的政策,違反了《香港人權法案》十四條。有關判決令女跨男跨性別者毋須完成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亦可更改身份證的性別標記。3月31日,多名跨性別人士在入境事務大樓外請願,促請政府回應跨性別群體的訴求,包括在法院判詞發出三個月內落實新政策。入境處表示,政府正基於終審法院的判詞,檢視相關政策和行政措施,並會爭取在合理時間完成檢視,同時正積極處理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人士提出更改身份證上性別記項的申請。

律師文浩正指出,雖然有關司法覆核案件宣告入境處相關政策違憲,但法庭不會具體說明怎樣修改政策才是合乎憲法原則。若行政機關修改政策後仍涉違憲,或者未能在合理時間修改政策,即「不作為」,都可能受到司法覆核挑戰,至於拖多久才算「不作為」,同樣由法庭裁決。[11]

因受疫情影響而押後舉行的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大會早前宣佈鐵定於2023年11月3日至11日在港舉行。今屆同樂運動會將由香港及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合辦。[12]

(資料截至2023年5月30日)

 

 


[2] Sean Murphy and Hannah Schoenbaum, “Biden sports plan angers transgender advocates, opponents.” Associated Press, April 8,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trans-athletes-biden-title-ix-28c6c78e9cd60a4c334de15bfdd624fe;  https://www.npr.org/2023/04/06/1168460726/biden-title-ix-transgender-sports-ban; https://udn.com/news/story/6813/7090984.

[3] James Reinl, “Florida LGBTQ group SLAMMED for issuing phony 'travel advisory' against visiting the Sunshine State, saying DeSantis policies hurt queer visitors' 'health, safety and freedom',” MailOnline. April 14, 2023.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969325/Florida-LGBTQ-group-SLAMMED-issuing-phony-travel-advisory-against-visiting-Sunshine-State.html.

[4] “’We Were Wrong’: Pioneer In Child Gender Dysphoria Treatment Says Trans Medical Industry Is Harming Kids.” Daily Caller. March 11, 2023. https://dailycaller.com/2023/03/11/pioneer-in-child-gender-dysphoria-treatment-says-trans-medical-industry-is-harming-kids/; News Desk, “Canadian doctor says puberty blockers not ‘safe’ or ‘reversible’,” Blitz, March 18, 2023. https://www.weeklyblitz.net/health/canadian-doctor-says-puberty-blockers-not-safe-or-reversible/.

[5] “Germany, France join EU proceedings against Hungary over anti-LGBT law.” Reuters. April 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germany-france-join-eu-proceedings-against-hungary-over-anti-lgbt-law-2023-04-06/.

[8] Arpan Chaturvedi, “India's top court refers same-sex marriage recognition case to 5-judge bench.” Reuters. March 13,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indias-top-court-refers-same-sex-marriage-recognition-case-5-judge-bench-2023-03-13/; “Parliament, not courts, best place to debate same-sex marriage, India minister says.” Reuters. April 2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parliament-not-courts-best-place-debate-same-sex-marriage-india-minister-says-2023-04-21/;〈印度同婚請願 最高法院保留判決〉,聯合新聞網,2023年5月11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6812/715951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5月23日);Dhananjay Mahapatra, “Supreme Court reserves verdict on legal status of same-sex marriage,” The Times of India, May 12, 2023, https://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india/supreme-court-reserves-verdict-on-legal-status-of-same-sex-marriage/articleshow/100169735.cms.

[9] Federico Maccioni, “Italian government tells Milan to stop registering same-sex couples' children.” Reuters. March 1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ian-government-tells-milan-stop-registering-same-sex-couples-children-2023-03-14/; “Italy to debate bill that criminalises surrogacy done abroad.” Reuters. March 23,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y-debate-bill-that-criminalises-surrogacy-done-abroad-2023-03-22/.

[10] Mari Yamaguchi, “Japan PM: Ban on same-sex marriage not discrimination,” AP News, last modified March 1, 2023, https://apnews.com/article/japan-kishida-lgbtq-samesex-marriage-discrimination-43baf7af74baf0d8b908124b19eabf0e;〈禁止同性婚姻 岸田:並非歧視〉,Life.TW,2023年3月1日,https://m.life.tw/?app=view&no=1887603;“LGBTQ rights: Japan PM under fire for same-sex marriage remarks.” BBC News. March 2,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64820191.

女跨男司法覆核終院勝訴!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02/05/2023

背景

跨性別人士謝浩霖(下稱謝)及Q,二人的生理性別為女性,成長時均患有性別焦躁症,自我的性別認同為男性。她們雖已接受荷爾蒙治療及乳房切除手術,但未完成移除子宮、卵巢和重建人工陰莖的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故不獲入境處准許將身份證上性別標記改為男性,她們於是提出司法覆核,此案答辯人為人事登記處處長,訴訟歷時約六年,申請人先後在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敗訴,卻在2023年2月6日在終審法院勝訴(案件編號:FACV 8-9/2022)。

上訴人的理據

根據人事登記處的政策,跨性別人士如欲申請更改身份證的性別標記,必須先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除非獲得醫學豁免。就此案而言,性別標記若要由女轉為男,申請必須接受手術,切除子宮和卵巢,及建造人工陰莖。多年來二人雖已接受荷爾蒙治療及乳房切除手術,但未有完成移除子宮、卵巢和建造人工陰莖的性別重置手術。上訴方指,跨性別人士對外展示其性別為女性的身份證時,會受到連串困擾,例如別人疑惑的眼神、會就其性別問及一些私人問題等,這些情況都會令她們感到喪失尊嚴及沮喪。他們又提出性別重置手術成功率不高,且存在很大的風險,政策強迫跨性別人士必須經歷危險的手術,是殘忍不公的做法,亦有機會引起各項併發症,故此他們認為要求跨性別人士完成全套手術才可更改性別的是違反人權。

初審和上訴庭判決

綜合初審和上訴庭的判詞,法庭認為改變性別並非只屬個人的私人權利,亦涉及公眾利益,故入境處必須衡量個人及公眾利益。即使跨性別人士可提供療程的醫學證明,由於不同醫生或會有不同的準則,這並不是客觀清晰的標準去斷定身份。政策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門檻,是可以確保一個人的外表和性徵與身份證上的性別相符,而身份證的性別不只是醫學問題,也是法律問題。此外,跨性別人士若未完成整套性別重置手術,是有機會逆轉自己的性別,因為只要她們停止荷爾蒙治療,便可回復生育能力。法官又認為手術必須在事主同意及自願下才可進行,沒有被迫成份,故沒有違反《香港人權法案》。而且,女轉男的人可以接受陰核釋出術,即透過手術塑成沒有實際生理功能的陰莖,來滿足政策下更改性別標記的要求,而這項手術成功率高。最後法庭解釋跨性別人士除了在要出示身份證的場合,其餘大部分時間仍可以男性身份生活,就以上種種理由,初審和上訴庭均判兩名跨性別人士敗訴。

終審法院判決

終審法院五名法官指,涉案政策規定跨性別人士必須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香港身份證性別標記的準則,是違反《香港人權法案》第十四條所保障的權利,故一致裁定謝及Q兩人上訴得直。

終院認為不讓跨性別人士更改其性別標記可能引發不同問題:如一名外表是男性的跨性別人士,向警方出示標示為女性的身份證時,會令警方質疑該跨性別人士是否合法持有其身份證;又如一名女跨男人士未完成性別重置手術,但卻有男性的外表,若她到女洗手間時會令其他女士驚訝。法官用以上的例子說明,跨性別人士會因為身份證性別與外觀不一致而感到尷尬、被侮辱、困擾及失去尊嚴與隱私。最終,只要她們可以更改身份證性別標記,便可以避免尷尬的事情發生。

終審法院在判詞中表示身份證的性別只是一個標記,而政策不容許跨性別人士在未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前,改變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法院認為這會導致更多混淆或尷尬情況,也令性別標記喪失識別功能。他們認為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並不是更改香港身份證性別標記的唯一可行、客觀及可核證的準則,其他準則也可以取代且不會造成行政困難。由於切除子宮、卵巢及構建人造陰莖的外科手術具有風險及可能引致併發症,故此法院認為沒有醫學需要。然而,若跨性別人士因沒有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而不獲准更改性別標記,反而導致更多混淆或尷尬情形。因著現行政策對跨性別人士造成的影響,法院認為政策違反《香港人權法案》第十四條(私隱權)。

對於上訴庭接納人事登記處處長的說法,若不接受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女跨男跨性別人士一旦停止荷爾蒙治療,便可恢復生育能力並懷孕,終院認為出現上述情況的機會是微乎其微,此理由不足以成為規定有關人士必須接受整套性別重置手術才可更改性別標記的準則。此外,終院指出女跨男人士接受的荷爾蒙治療,包括令面部毛髮生長的治療,以及乳房切除手術等均是不可逆轉,而接受這些治療的跨性別人士經過如此漫長、痛苦的磨難才有這個順應其自我認知的身體,終院認為她們日後欲回復其原生性別的可能性不大,更遑論懷孕。

終院表示不接納完整性別重置手術是唯一可行及客觀準則,他們建議可列明何謂可供接納的醫學證明書,以杜絕可疑的證明書。事實上,法官不否認社會對於如何適當地對待跨性別人士,的確遇到不少實在及困難的議題,但認為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與更改身份證的性別標記無關。

判詞提及上訴人謝及Q自年輕時已自我認定為男性,並且透過漫長的醫學及外科手術治療取得男性身體特徵,故她們沒有需要進行其他外科手術,亦能融入社會和有健康的心理狀態。由於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涉及具高度侵入性的外科手術,手術風險高,故此法官認為對很多跨性別人士來說,包括兩位上訴人,或許沒有醫學需要。

結語

終審法院推翻原訟庭和上訴庭的裁決,偏重當事人個人的感受,卻漠視社會上其他人的感受。因身份證的性別與外觀不一致而令人感尷尬作為裁決其中一個理由,以此邏輯,若有人因身份證年齡與外觀不一致感尷尬,是否同樣也可申請更改身份證的年齡?裁決的另一理據是:女跨男人士停止荷爾蒙治療並成功生育的機會是微乎其微。然而翻查網上資料,在美國、澳洲、印度、英國等國家均有出現這情況,且為數不少,與法官的認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是次判決只影響女跨男跨性別人士,而男跨女人士則不受是次終院裁決影響;但在此之後,男跨女跨性別人士未來亦會要求相似的待遇,跨性別人士反對以必須完成某程度手術作為更改身份證性別的要求等司法覆核案件恐怕會陸續有來。政府有責任全面檢討現時有關性別的法律,維護以原生性別判斷一個人性別的標準,以及更改性別便必須完成完整的性別重置手術的規定。

他山之石:童話書與政治正確

歐陽家和 | 明光社特約撰稿員
18/04/2023

在英國,3月2日是「世界圖書日」(World Book Day),學校會舉行一系列的活動,例如圖書角色扮演,同學會穿著不同的角色的衣服回校,然後一起閱讀圖書,主辦機構更會與不同書商合作舉辦不同活動,例如一鎊一本圖書,以及免費圖書活動,鼓勵兒童閱讀。

不過在活動前半個月,《每日電訊報》調查報道發現,英國兒童文學作家達爾(Roald Dahl)的童話書在改版時,出版商與倡議兒童文學應具備包容、多元、平等元素的組織Inclusive Mind合作,修改了作品的一些內容,當中《朱古力獎門人》(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一書中極肥胖男孩格盧普(Augustus Gloop),由極肥胖(enormously fat)改為龐大(enormous)。除了刪去「肥」(fat)一字,記者發現不少作品亦被刪去「醜」(ugly)一字。

同時,記者也發現有新版的童書改了一些對性別的刻板形容,例如在《怪誕黑巫后》(The Witches)一書中有一句「即使她是在超巿做收銀員或者為公司打文件」就改為「即使她是做頂級科學家或者從商」。同一本書有另一段講女巫戴假髮有可能是因為秃頭的段落,更直接加一句:「女性戴假髮有很多原因,這絕對沒有問題。」

持有以上作品版權的達爾故事公司發言人曾回應,有關的修改由2020年開始,當年將工作外判給Inclusive Mind處理,有傳媒再揭發,內容修改的方法是邀請關注不同小眾、對文字比較敏感的人來閱讀達爾的故事,並將令他們感到被冒犯的文字挑出來,然後進行修改。Inclusive Mind曾回應稱,他們只是將他們認為不好的部份指出,但最後怎樣修改,還是書商自行決定的。

這種解釋引起更多人的關注,著名作家拉什迪(Salman Rushdie)認為書商做法是「荒謬的審查制度」,英首相辛偉誠亦批評修改書中用語的做法,他的發言人引述了達爾的童書《吹夢巨人》(The BFG)的觀點,指出「不要顛三倒四地改變詞義」(Don’t Gobblefunk around with words),及後連卡米拉皇后也曾不開名批評,認為書商應該要確保作家的言論自由和表達自由不受侵害。

書商在備受各方批評的一週裡,很快從善如流表示,會在年底推出沒有修改的「原著版」(classic collection),保留所有原來文字,變相同一本書會有兩個平衡的版本推出巿面,做法就如「打和」一樣,彷彿甚麼也沒有改變。事件仍然引起討論的同時,《每日郵報》發現另一個兒童文學作家Enid Blyton的作品有類似的修改,但該書商並未有任何回應。

類似的事件被形容為woke,這字於60年代源於非裔美國人的方言,用於爭取黑人的平等和社會公義運動中,但近年這詞語被廣泛地用作描述為社會上的弱勢社群爭取權益是應有之義,當中包括「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s)和Me too運動也是其中代表。文章的字詞被修改,本來為避免傷害敏感人士的心靈,做法是為了關心和給予不同小眾更多的同理心,但後來卻發展成唯我獨尊的一種態度,動輒批評別人不夠woke,最後更形成輿論審判,於是對運動開始有反彈

同樣,對於一些歷史的文學和文字,不少人認同應該尊重該時空的限制,即是作者的寫作時空,若當時某些寫法和文字並未有構成冒犯,作者明顯也是無心去傷害任何人,這些文字理應被保留。若果要配合新時代,可以做改寫,甚至重寫,但不宜改動他們的文字,但仍在修改了的作品中冠上他們姓名,這是明明的審查。

專欄作家指出,達爾其實並不是一個完全不願意改動原著的人,如果有人提出他的某種寫法可能會冒犯人,他會願意修改,甚至刪去一整段,但修改都是經他同意的。達爾生前在一個與插畫師的對談中曾表示:「當我離開時,如果那發生了,那麼我希望強大的雷神之錘猛烈地敲打他們的頭部。或者我會派遣『巨大的鱷魚』將他們吞噬。」巨大的鱷魚是他同名書籍的主角。

可見,當政治正確要求社會對世界上所有文字記錄,甚至歷史都要作出政治正確的修改時,大家會反問為何我們不能保留一下舊世界的一些想法?但這些提倡政治正確的人的答案是因為這種傷害人的說法如果一直出現,就會一直影響著我們的下一代,令一些人的意識形態永遠不被改變,所以惟有改變這些舊文字,才能令下一代有實質的改變。

文無定法,流行文化和文字與經典有不同。流行文化的產品理論上可以因著每個年代有自己流行的讀物或文本,舊的文本若不合時宜自然會被淘汰成為歷史的見證,並不需要強行改變歷史的文本,否則和將自己的思想強加在別人身上並無分別,也是一種活脫脫的審查。可見社會即使講求政治正確,也應該對文本的修改有基本底線。

至於歷久常新,甚至難以改變的東西,例如宗教典籍又如何呢?今年2月英國有報章報道,英國聖公會(Church of England)計劃修改一些禱文,令主禱文中「我們在天上的『父』」,不一定要用「父」這個詞,可以改用「無性別(non-gendered)」字詞,以方便大家使用。

《聖經》,不似流行文化或者文學,會隨時代流轉而消逝,是否應該「與時並進」,更改內容,以更符合現代的想法呢?所謂釋經,除了學習如何了解原文在原本處境的意思之外,同時讀經的人亦會問這些經文給今時今日的社會的意思,與其改掉原本的寫法,倒不如問一下,如果今日仍然用這些字詞,給我們的意思是甚麼?若今天的文化不喜歡這東西,就刪一些,幾十年後喜歡另一些東西,又加一段,那麼經典還會剩下甚麼呢?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3年3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7/03/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明光社

蘇格蘭,男跨女人士Isla Bryson在尋求轉變性別前,他的名字為Adam Graham,2023年1月,他因強姦兩名女子被判罪成,並遭還押在Cornton Vale女子監獄等待宣判,此舉引發大眾強烈抗議,其後在司法部介入下,Bryson被遷往男子監獄。Bryson的個案引發蘇格蘭政府重新審視男跨女罪犯遷往女子監獄的個案。另一名曾有暴力記錄的男跨女人士Tiffany Scott,在轉變性別前名為Andrew Burns,他因騷擾一名13歲女童而入獄,他在獄中成為男跨女人士,不過,其外形沒有任何改變,且保留了男子生殖器官,他本來將被轉移到他所選擇與他性別相符的監獄裡,但他的申請已遭到擱置,蘇格蘭政府在1月29日宣佈,在進行緊急審查的同時,所有曾對女性作出身體暴力和性暴力的男跨女人士將不能還押於女子監獄。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12月通過「性別認同改革法案」,允許申請人不用通過性別認同障礙的醫學診斷,只須以新的性別生活三至六個月,便可以申請轉變性別,法案更將申請年齡從18歲降低至16歲,讓申請人可以更快及更方便申請改變在官方文件上的性別。不過,英國政府擔心這可能會引發性別旅遊,即是英國人到蘇格蘭拿取新的性別身份,但當他回到英國的其他地方,其法定性別會因兩地法制不同而有所不同。英政府也擔心在蘇格蘭更改了性別人士,回到英國其他地方,會要求不同的權益,例如男跨女人士要求進入只有女性才能進入的空間,並擔心男性罪犯利用這個更改性別的系統,令女性無法在單一性別空間裡受到保護。2023年1月,英國政府經過辯論之後,決定引用1998年《蘇格蘭法案》第35條,阻止蘇格蘭議會的「性別認同改革法案」進入御准階段,即是成為生效法例的最後階段。[1]

2023年2月16日,西班牙國會議員最終通過了一項「跨性別法案」,允許市民從16歲起,只需通過簡單的行政聲明,便能改變其身份證明文件上的性別。在此以前,申請人是必須經由幾位醫生診斷患有性別焦躁症及進行最少兩年的荷爾蒙治療才可以申請更改性別;法案放寬了有關安排。這法案甚至擴大了更改性別的範圍,容許14至15歲的兒童作出有關申請,前提是他們在其法定監護人的陪同下進行相關手續,至於12至13歲的兒童如想轉換性別,則須獲法院的允許。[2]

2023年2月1日,芬蘭議會通過了一項新法,讓18歲及以上的人士,毋須經過醫療和精神病學的審批程序,只須通過自我聲明,便能合法地改變性別。新法還廢除了一項規定,該項規定要求想要改變性別的人士,在申請政府承認其性別身份之時,必須先提供醫療方面證明以顯示他們是不育或已絕育的,隨著新法確立,該項規定亦已廢除。芬蘭總統已於3月3日簽署該項新法。[3]

此外,在2023年2月有報道指,芬蘭兒科學會在給該國社會和健康委員會的聲明中表示,毋須經過醫療或精神病學的審批、只須經過自我聲明便可更改性別的措施,不應擴展至未成年人。坦佩雷大學(Tampere University)的首席精神科醫生Riittakerttu Kaltiala,接受了該國頂級報紙採訪時,談到她不願向自認為跨性別的未成年者,推薦手術和化學方面的變性服務。芬蘭最大的兒科性別診所也是在坦佩雷大學裡。Kaltiala醫生解釋:「雖然『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很重要』,但也有必要認識到,孩子在生命中某個時刻,強烈地認為自己是另一個性別是很常見的事,有五分之四的孩子,他們在青春期時便會認定自己為跨性別者」,因此監控其情況是明智的做法,讓孩子得以安心,同時亦要治療家人的焦慮和可能引發的相關問題。

芬蘭正在考慮讓成年人透過自我聲明來轉變性別的性別自我認同法,跨性別倡導組織Seta甚至在推動令該法律適用於未成年人。Seta亦經常以「肯定或自殺」(affirm or suicide)這個錯誤論述來到處游說,聲稱兒童性別焦躁症要及早醫治。

在瑞典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在接受了變性治療的成年人中,其自殺死亡率顯著增加了。芬蘭的一項研究則發現,許多接受了荷爾蒙治療的未成年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轉差。Kaltiala醫生曾對數百名經歷過性別混淆的兒童和青少年進行評估,認為不應該降低性別自我認同法的年齡限制,

對於聲稱因著自殺風險增加,所以有迫切需要對未成年人進行賀爾蒙治療以及在法律上承認其新性別,她認為這種說法是「帶有目的的虛假資訊」,並且「不負責任」。 她解釋:「有『性別認同』問題的年輕人萌生自殺念頭和自毀行為是與精神疾病有關,而不僅僅是因著『未確認』性別。」Kaltiala醫生認為那些自稱受益於化學和手術變性服務的成年人,想要幫助兒童和青少年,他們卻缺乏理解:「孩子不是小大人。」

Kaltiala醫生指出年輕人嘗試探索「不同的身份」和「容易接受建議」是很常見的事。她認為在青春期,身份的建構才剛剛開始,最終的結果如何還不得而知。在青少年時期改變合法的性別標記不是簡單的手續,在心理方面和社會方面,這都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干預,它會傳遞給年輕人一個訊息——這是「正確的道路」,這將引導青少年的發展。

Kaltiala醫生表示在她工作初期,兒童和青少年中存在「性別認同」問題的案例很少。然而,自2015年起,患者數量增加了10倍,患者群體的特徵也發生了變化。以前,大多數患者都是年輕男孩,但現在接觸的患者,大多是十幾歲的女孩。在整體病患中亦有四分之三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4]

明光社

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蛋糕店店主及糕點師Jack Phillips曾拒絕為一對同性戀伴侶製作結婚蛋糕而被指觸犯了歧視法,但美國最高法院在2018年裁定他勝訴。不過在另一宗訴訟中,他因拒絕為男跨女人士Autumn Scardina製作慶祝性別轉變的蛋糕而被指觸犯歧視法,科羅拉多上訴法院於2023年1月26日裁定Phillips敗訴,理由是Scardina所要求製作的是一個帶有藍色糖霜的粉紅色的蛋糕,它本身並沒有表達任何訊息或具有象徵意義。代表Phillips的、來自捍衛自由聯盟的律師表示,不應該在違背某人的核心信念下去強迫他表達一些訊息。Phillips計劃提出上訴。[5]

印度南部喀拉拉邦(Kerala),一名女跨男跨性別人士Zahad,她在2023年2月8日產下一名嬰兒,這讓她和其男跨女伴侶Paval成為印度第一對跨性別伴侶,擁有跟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孩子。一年半前,當他們決定想要孩子時,兩人各自處於性別轉變過程的不同階段,他們當時遵循醫生的建議,暫停了荷爾蒙治療。他們拒絕披露嬰兒的名字及性別。[6]

2023年1月24日,教宗方濟各接受美聯社獨家專訪,提到「同性戀不是違法行為(crime),但卻是罪(sin)」,前者是從社會的法律層面來看,後者卻是從信仰層面來看,他認為有需要區分兩者,他又舉例說明「缺乏對彼此的仁慈也是一種罪」。他沒有改變天主教的教義,仍然認同同性戀行為在「本質上是失序的(intrinsically disordered)」,但他強調必須尊重同性戀者。他批評將同性戀刑事化是「不公正的」,他稱神愛所有孩子,同性戀者必須受到歡迎和尊重,不應被邊緣化或歧視。對於有些天主教主教支持同性戀刑事化的法例,教宗將這種態度歸因於文化背景,他表示一些主教需要經歷一個變革過程,以至承認每一個人的尊嚴。教宗呼籲他們歡迎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人士進入教會。1月31日,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首都金沙薩,有爭取同志權益的組織拉起橫額歡迎教宗到訪。[7]

台灣內政部於2023年1月19日同意開放跨國/地區同性婚姻,並發函台北市政府督導戶政事務所辦理。在新的措施下,其他地方的人如想與台灣的同性伴侶結婚,即使其國家或地區沒有允許同性婚姻,都可以在台灣登記結婚,包括港澳地區居民,但中國大陸因涉及登記程序、面談機制等,所以不在這次函釋中。[8]

台灣教育部為保障同性配偶及同性家庭權益,在2022年12月,修改了「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的欄位名稱:一、將原欄位名稱為「學生父親身份證字號」,修改為「學生關係人身份證字號1」,並在旁解釋「此項欄位學生關係人包含父親、母親、法定監護人」;二、將原欄位名稱為「學生母親身份證字號」,修改為「學生關係人身份證字號2」,並在旁解釋「此項欄位學生關係人包含父親、母親、法定監護人。」教育部就有關事宜致函相關學校,並請學校配合辦理,部份學校如成功高中等,便在網上的校園公告中刊出這則消息。[9]

本地

代號Q的匿名人士及謝浩霖(Henry),二人為女跨男跨性別人士,她們所持的英國公民護照或英國國民(海外)護照,已將其登記性別改為男性,但因二人未完成由女轉為男的全套性別重置手術,遭入境處拒絕將其身份證上性別標記改為男性。二人認為相關政策侵犯人權並提出司法覆核,她們先後被高等法院原訟庭及上訴庭裁定敗訴,她們在2022年3月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至終審法院的許可,案件於2023年1月4日在終審法院審理。

上訴人的代表律師表示,如果處方拒絕承認上訴人新的性別身份,會令跨性別人士失去尊嚴,感到受辱、沮喪及困擾。由於這些跨性別人士身份證所列的性別,或與其打扮有落差,他們每當出示身份證時,均有可能需要解釋,在人前公開其私生活。代表政府的律師則表示,對於如何確立跨性別人士身份,各界沒有統一標準,相關療程也是因人而異,處方難有公平一致的標準去斷定身份。港府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的門檻,則可解決實際層面的困擾。

五名終院法官於2023年2月6日頒佈書面判詞,裁定涉案政策違反《香港人權法案》,一致裁定Q及Henry上訴得直,撤銷入境處不准許將她們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改為男性的決定。判詞指出政策不容許跨性別人士在未接受完整性別重置手術前,改變身份證上的性別標記,會導致更多混淆或尷尬情況,也令性別標記喪失識別功能。五位法官重申,不否認社會上對於如何適當地對待跨性別人士,的確遇到不少實在及困難的議題,但解決這些困難的辦法,與身份證的性別標記無關。

法官不接受以女跨男過渡時有機會出現逆轉並導致有關跨性別人士懷孕為由,才規定以完整性別重置手術作為更改性別標記的準則,因為女跨男人士接受的荷爾蒙治療,包括面部毛髮生長、乳房切除手術等均是不可逆轉,接受這些治療的跨性別人士經歷如此漫長、痛苦的磨難獲得符合自我認知的身份,不大可能決定回復其原生性別,而為了懷孕而回復原生性別的機會更微。判詞指是次判決只針對女跨男的個案,不適用於男跨女的情況。

政府發言人於2月7日表示,因應終審法院所作出的判決,正審慎研究並檢視有關更改身份證上性別的政策,在徵詢法律意見之後,再作出跟進行動,以遵守終院就本案作出的判決。[10]

由同志團體主辦的第11屆同樂運動會(Gay Games)將於2023年11月3至11日在香港舉行,是有關活動首次在亞洲城市舉行,運動會的主題為「在多元中團結」。有媒體在1月報道,香港科技大學及香港2023年第11屆同樂運動會(GGHK)協辦的Unity Games,有逾四百名來自本港八間高等院校及不同的社區隊伍、不同文化背景、種族或多元性別認同的大學生、業餘及專業運動員,參加了為期兩天的運動賽事。

科大署理學務長周敬流教授認為這是展現和諧共融的表現,科大亦在網上為同樂運動會招募義工。[11]

(資料截至2023年3月4日)


[1] Joseph Anderson, “SNP 'shamed' into acting on transgender prisoner row say Tories,” The Scotsman, January 30, 2023, https://www.scotsman.com/health/snp-shamed-into-acting-on-transgender-prisoner-row-say-tories-4005796; Jennifer Scott and Sophie Morris, “UK government blocks Scotland's gender reform bill in constitutional first,” Sky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16, 2023, https://news.sky.com/story/uk-government-blocks-scotlands-gender-reform-bill-in-constitutional-first-12787916; “Nicola Sturgeon: Rapist Isla Bryson 'almost certainly' faking trans status,” BBC 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3, 2023, https://www.bbc.com/news/uk-scotland-scotland-politics-64501436; Abbi Garton-Crosbie, “Tiffany Scott: Scottish Government urged to block trans inmate move,” The National,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284131.tiffany-scott-scottish-government-urged-block-trans-inmate-move/; Chris McCall, “Tiffany Scott to remain in men's jail as prison bosses launch 'urgent review' of trans cases,” Daily Record, January 29, 2023, https://www.dailyrecord.co.uk/news/politics/tiffany-scott-remain-mens-jail-29079962; Martin Robinson, “SNP's trans bill could spark 'gender tourism' to Scotland: Fears men will cross border for Gender Recognition Certificate then demand same rights as women in England - as Westminster is set to BLOCK controversial law,” MailOnline, last modified December 23, 2022,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1568771/SNPs-trans-bill-spark-gender-tourism-Scotland.html; 〈男姦犯變性囚女獄 蘇格蘭急叫停〉,《東方日報》,2023年2月1日,網站:https://orientaldaily.on.cc/content/%E5%85%A9%E5%B2%B8%E5%9C%8B%E9%9A%9B/odn-20230201-0201_00180_041/%E7%94%B7%E5%A7%A6%E7%8A%AF%E8%AE%8A%E6%80%A7%E5%9B%9A%E5%A5%B3%E7%8D%84--%E8%98%87%E6%A0%BC%E8%98%AD%E6%80%A5%E5%8F%AB%E5%81%9C(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英國政府阻止蘇格蘭性別改革法案 施雅晴稱受正面攻撃〉,香港電台網站,2023年1月17日,網站:https://news.rthk.hk/rthk/ch/component/k2/1684241-20230117.htm(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2]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Euronews with AFP, AP, “Spain passes Law allowing people to freely change gender from age 16,”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6,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16/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to-freely-change-gender-from-age-16; “Spain gives final approval to law making it easier to legally change gender,”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6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64666356; https://uk.news.yahoo.com/spain-passes-law-allowing-people-134246702.html?guccounter=1&guce_referrer=aHR0cHM6Ly93d3cuZ29vZ2xlLmNvbS8&guce_referrer_sig=AQAAAHLhDFv5_d8Y22DCTg8W48n7BtoHfmPYYjdh8zIRXVZNywfc8OwMDxCGhCExtgmXuv6BIYEI6uvEPQxBNQg_hdk8dBXCH7IwaaNDcqsSG8BodXXDQAzjMTbM1APdPdpyiEYqfEPLHihKahIBUAHq5PndmwfwsbrPqROEKGhYOK0Y.

[3] David Mac Dougall & AP, “Finland passes new, progressive trans rights laws on gender recognition,” Euronew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euronews.com/2023/02/01/finland-passes-new-progressive-trans-rights-laws-on-gender-recognition; “Finland to allow gender reassignment without sterilisation, ” Reuters, last modified March 4,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finland-allow-gender-reassignment-without-sterilisation-2023-03-03/.

[4] Christina Buttons, “Finland’s Leading Gender Dysphoria Expert Says 4 Out Of 5 Children Grow Out Of Gender Confusion,” DailyWire.com, last modified February 7, 2023, https://www.dailywire.com/news/finlands-leading-gender-dysphoria-expert-says-4-out-of-5-children-grow-out-of-gender-confusion?inf_contact_key=d21874137db4acc97efdc1c4e70d30d316358d5485884e2f31e6019a0d26c8b0; Lucy Middleton, “EXPLAINER - What are trans self-ID laws and what impact do they have?,” Openly, last modified February 2, 2023, https://www.openlynews.com/i/?id=1d6be2b1-c906-4aef-91e9-11fa724a3848.

[5] Nate Raymond,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refusal to make gender transition cake,” Reuter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reuters.com/legal/government/colorado-baker-loses-appeal-over-refusal-make-gender-transition-cake-2023-01-26/; Associated Press, “Colorado baker loses appeal over transgender birthday cake,” NBC New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7, 2023, https://www.nbcnews.com/nbc-out/out-news/colorado-baker-loses-appeal-transgender-birthday-cake-rcna67833; 關啟文:〈宗教自由的初步勝利 「反同」蛋糕師傅的平反──美國最高法院就著Jack Phillips的判案〉,香港性文化學會,2018年6月11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18/06/11/%E5%AE%97%E6%95%99%E8%87%AA%E7%94%B1%E7%9A%84%E5%88%9D%E6%AD%A5%E5%8B%9D%E5%88%A9-%E5%8F%8D%E5%90%8C%E8%9B%8B%E7%B3%95%E5%B8%AB%E5%82%85%E7%9A%84%E5%B9%B3%E5%8F%8D/;陳婉珊:〈烽煙再起:美國蛋糕師傅Jack Phillips拒賣慶祝變性蛋糕 罪成罰款〉,香港性文化學會,2021年6月19日,網站:https://blog.scs.org.hk/2021/06/19/%E7%83%BD%E7%85%99%E5%86%8D%E8%B5%B7-%E7%BE%8E%E5%9C%8B%E8%9B%8B%E7%B3%95%E5%B8%AB%E5%82%85jack-phillips%E6%8B%92%E8%B3%A3%E6%85%B6%E7%A5%9D%E8%AE%8A%E6%80%A7%E8%9B%8B-%E9%99%B3%E5%A9%89%E7%8F%8A/(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6] “In a first for India, transgender couple become biological parents,”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9,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india/first-india-transgender-couple-become-biological-parents-2023-02-09/; “Kerala transgender couple’s ‘tears of joy’ as baby born early,” BBC news, last modified 10 February 202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asia-india-64578203.

[7] “Pope Francis says homosexuality is a sin but not a crime,” PBS, last modified January 25, 2023, https://www.pbs.org/newshour/world/pope-francis-says-homosexuality-is-a-sin-but-not-a-crime; Benoit Nyemba and Sonia Rolley, “As Pope Francis visits Congo, LGBT+ activists cheer for perceived ally,” Reuters, last modified February 1, 2023, https://www.reuters.com/world/africa/pope-francis-visits-congo-lgbt-activists-cheer-perceived-ally-2023-02-01/.

[8] 〈無法同婚國家可來台結婚了 蘇貞昌請辭前拍板「這區域除外」〉,《聯合新聞網》,2023年1月19日,網站:https://udn.com/news/story/6656/6923510(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9] 〈校園公告〉,成功高中,2022年12月29日,網站:https://www.cksh.tp.edu.tw/news/%E3%80%90%E8%BD%89%E7%9F%A5%E3%80%91%E6%95%99%E8%82%B2%E9%83%A8%E9%AB%98%E7%B4%9A%E4%B8%AD%E7%AD%89%E4%BB%A5%E4%B8%8A%E5%AD%B8%E6%A0%A1%E5%B0%B1%E5%AD%B8%E8%B2%B8%E6%AC%BE%E5%BD%99%E5%A0%B1%E7%B3%BB/(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轉知「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修正欄位名稱一案,請貴校配合辦理,請查照。〉,臺北市立陽明高級中學,2022年12月27日,網站:https://www.ymsh.tp.edu.tw/wp-content/uploads/doc/ym121/%E8%87%BA%E5%8C%97%E5%B8%82%E6%94%BF%E5%BA%9C%E6%95%99%E8%82%B2%E5%B1%80%E5%87%BD(1111227).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不分類-函轉有關「教育部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就學貸款彙報系統(下稱該系統)」修正欄位名稱,請學校配合辦理,詳如說明,請查照。〉,苗栗縣立苑裡高中,2022年12月28日,網站:https://yljh.mlc.edu.tw/News/Detail.php?ID=4777(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10]劉安琪:〈跨性別人求改身份證性別 終院上訴得直 上訴人:案件有深遠影響〉,《香港01 》,2023年2月7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6436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未完成重置手術不獲改身分證性別 跨性別者提終極上訴〉,《明報》,2023年1月4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ins/%e6%b8%af%e8%81%9e/article/20230104/s00001/1672819966989/%e6%9c%aa%e5%ae%8c%e6%88%90%e9%87%8d%e7%bd%ae%e6%89%8b%e8%a1%93%e4%b8%8d%e7%8d%b2%e6%94%b9%e8%ba%ab%e5%88%86%e8%ad%89%e6%80%a7%e5%88%a5-%e8%b7%a8%e6%80%a7%e5%88%a5%e8%80%85%e6%8f%90%e7%b5%82%e6%a5%b5%e4%b8%8a%e8%a8%b4(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凌子淇:〈跨性別身份終極上訴 以性別從置手術為標準 令跨性人恆常受辱〉,《香港01》,2023年1月4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53755?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2跨性別人士改證件性別遭拒 上訴庭批許可上終院叩門〉,東網,2022年5月13日,網站: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20513/bkn-20220513133148944-0513_00822_001.htm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11] 〈科大伙同樂運動會 推動跨校多元文化〉,《明報》,2023年1月10日,網站:https://news.mingpao.com/pns/%e6%95%99%e8%82%b2/article/20230110/s00011/1673287060836/%e7%a7%91%e5%a4%a7%e4%bc%99%e5%90%8c%e6%a8%82%e9%81%8b%e5%8b%95%e6%9c%83-%e6%8e%a8%e5%8b%95%e8%b7%a8%e6%a0%a1%e5%a4%9a%e5%85%83%e6%96%87%e5%8c%96(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科大協辦Unity Games 頌揚多元與共融〉,香港科技大學,2023年1月9日,網站:https://hkust.edu.hk/zh-hant/news/major-events-campus/hkust-co-hosts-unity-games-promote-diversity-and-inclusion(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3月14日)。

如何與真.假同性戀者互動同行……我有話說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 受訪者:康貴華醫生(資深精神科醫生)
21/02/2023

23902323,23902323,23902323……明光社自2010年3月12日起,逢星期五下午,便會接聽同性戀諮詢熱線的電話,來電者主要是本身有性傾向或同性戀疑惑,又或是他們的家人或朋友,不知道如何處理及面對有關情況,便致電我們的熱線。多年來,我們發現接聽的電話中,有真、假的同性戀者,在一些疑似個案中,當事人固之然充滿困惑,關心他們的父母或朋友也表示感到無可奈何,不知道如何是好,今期「我有話說」,我們訪問了資深精神科醫生康貴華醫生,他分享了多年來非常寶貴的實戰經驗,教我們如何分辨真.假同性戀,以及怎樣關心他們。

何謂真.假同性戀?

我是男性,我對男性有好感,這是同性戀麼?我是女性,我經常想念另一位女性,當她與別人一起,我便會很妒嫉,這是同性戀麼?我的兒子很愛看同性戀的網頁,他是同性戀麼?……康醫生指出有些同性戀行為表現或關係,會被誤認作同性戀,例如:一、女性化的男仔或男性化的女仔,他們不一定便是同性戀,也可以是異性戀的;二、兩個同性別的人在試玩婚姻中的角色扮演,這在女校中是常見的;三、兩個同性別的人抱著玩遊戲的心態模仿同性戀或參與同性性遊戲;四、當事人短暫地被同性別的人吸引或與對方發生性接觸;五、兩個相同性別的人發生了不健康的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Emotional Dependency or Co-Dependency)。

以上這些表現,不盡是同性戀,真的同性戀需要完全符合以下三項條件:一、持續地被同性吸引;二、追求同性之間情愛的關係(Romantic Love),及三、追求同性之間情慾親密的關係(Sexual Intimacy)。所謂持續,是指最少超過半年的時間,康醫生提到有些心理學家發現,一些人在青少年期,會短暫地被同性吸引,甚至有同性性經驗,卻不一定持續,他們成長之後,同性吸引便自然地消失。真正的同性戀者,是會想要發展出如情侶般的戀愛及情慾關係。

那麼,甚麼是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康醫生闡釋互相依存關係是一種過份親密,卻不是戀愛或性愛的關係。不健康的情感依附/互相依存關係的表現包括:常常關注對方的儀容和一切,看不到對方的錯,常代表對方說話。他們又常送禮物給對方,很維護對方及彼此關係。他們亦有强烈的排他性,只喜歡二人世界,很懼怕失去對方,並且很容易產生嫉妒,不願對方與別人在一起等。另外,若對方不參與一些活動,自己也不會參加,而他們對其他友誼也不感興趣、甚或逃避其他友誼。

也許,同性戀者會較容易發展出互相依存關係,但本身沒有安全感的異性戀者,尤其是在原生家庭缺乏愛的女性,也容易發展出不健康的互相依存關係。

明光社

康醫生進一步建議為人父母、教牧同工或同行者(以下簡稱他們為幫助者),當懷疑子女或會友是同性戀時,首先,可以從旁觀察子女或信徒,看看他們是否經常與同一位同性朋友有密切接觸、表現出戀愛的行為,例如天天見面或聊天,言談中含有親暱的言詞,例如以「sweet heart」、「老公仔」、「老婆仔」,或與「sex」有關的話題,甚至有上文提及互相依存關係的表現。不過,他們的關係必須符合持續、追求情愛及情慾,當事人才算是同性戀者。

在懷疑階段,幫助者切記不要勉強當事人討論同性戀的話題,尤其是父母,不要為了想知道子女是否同性戀者,便侵犯他們的私隱如偷看手機或電腦訊息。如果彼此關係不好時,直接詢問當事人大多數情況只會換來「否認」的回覆。

即使未知當事人是否真的是同性戀者,或只是基於「好玩」等其他原因,要明白如何與他們相處,應先尋找一些資源,了解同性戀的成因,同性戀者的需要和內心的困擾,這都有助了解如何與當事人相處及同行。

為何想要發展同性戀?

無論是真或假同性戀,康醫生提到有很多後天的成因,除了性文化開放的推動或出於好奇等,有一些人可能是與異性談戀愛時受過傷害,以致他們希望找到一個「同性情人」,康醫生認為他們都不是真的改變了性傾向,例如一位女士因為覺得天下男士一樣黑,而與另一位女士拍拖。對方能夠吸引她,很多時是因為對方(通常作男性化打扮)會保護自己,對自己照顧有加,況且對方本身也是女性,自然比男士更加細心,照顧更到位。其實,該位與女性拍拖的女士,是在與「男性」角色的女性拍拖,有一天,當有一位真正能照顧到她的男士出現時,這位女性很容易便投向這位男士的懷抱。

有些人則是受到父母影響,例如愛作男性化打扮的女同性戀者,她們可能受父或母的惡劣關係影響。例如當父親否定女性的價值,女兒或想以男性化表現和行為討父親喜悅。若父親有暴力行為或表現得不負責任、甚至性侵女兒,女兒認同不到作為弱者的女性角色,或是為了保護自己以減低被性侵的機會,她便會在外表上作男性打扮,卻把內裡的女性形象投射向其他女性,行動上會好好保護及照顧身邊的女性。

至於男性,康醫生指出有些人受到母親操控、否定、責罵,於是覺得女性很難相處;有些則相反,與母親過份親密,於是自然地模仿母親;有些則是父親在家中經常缺席,與父親疏離,或每每遭受父親否定及責罵。由於他們無法認同及模仿父親的男性形象,因而建立不到男性的性別自信,有的甚至對自己表示懷疑。當他們碰到出色的男性時,男同性戀者的自卑感會增加,同時產生戀慕的感覺,希望能和這些出色的男子建立親密的關係,感受被愛被照顧。異性戀的男性遇到出色的男性時反應卻有所不同,由於他們具備一定的自信,所以他們會相信自己能夠透過學習與模仿,變得與其他男性一樣的出色。

簡單而言,父母如何與子女互動,對子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包括影響他們性别認同和性傾向的心性發展。

不過,同性戀成因複雜,當事人不是單單受到父母影響,才會有同性戀傾向。康醫生指出,同性戀的其他後天成因,包括童年及青少年期朋輩的負面影響,例如被同性取笑、起花名、否定、拒絕或欺凌,或是遭遇到性侵犯、性暴力或過早及不健康的同性之間的性經驗。但康醫生強調,同性戀的成因非常複雜,非靠單一因素所致,是由先天和後天多種因素互動形成,而同性戀孿生兒的研究也確認,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影響力更大。

如何幫助真.假同性戀者?

上文提到人們發展出同性戀傾向可能是受父母的影響,而他們亦較容易建立出互相依存關係。因此,康醫生認為一些同性戀者雖然不再進入同性性關係,但他們也很難一下子便停止其同性戀的關係,因為當人們仍然情感依附/依存另一方(無論同性或異性),沒有了對方便會失去存在感或存在意義。康醫生打了一個比喻,你若勸人不要吃垃圾食物,卻又沒有給他其他營養食物,這是不行的。幫助同性戀者的主要目標,是讓他/她們經歷無條件的愛(unconditional love),及多方面的情感支援,這樣,同性戀者才有能力,選擇離開同性的情感依附及同性戀的關係。

幫助者也要謹記,不要侵犯當事人的私隱、不要強迫他們討論同性戀的話題之餘,即使幫助者不認同其同性戀行為,也不要責備他們,又或強迫他們改變。因為責備無法讓他們改變,強迫他們改變亦只會迎來更大的抗拒或反彈,反而要以愛心接納他們。

另外,幫助者可以尋找合適的資源,對同性戀這課題加深認識,這方面明光社、性文化學會,香港心性教育協會及新造的人協會的網站都有豐富的資料供大家參考。幫助者要對同性戀這課題有相關認識,也要預備重新認識當事人,開展新的關係,多聆聽了解,建立同理心,暫時放下自己的立場和批判,減少教導或提供解決方法。而身為父母的幫助者更可以設立目標,以五種愛的語言(通過正向的言語、精心的時刻、送贈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改善子女和父母、家人的關係,學習欣賞肯定子女。身為信徒的幫助者則可以幫助他們重新以神的眼光看自己的價值及性別。康醫生分享到,幫助者要避免對當事人說出傷害性的說話、保持與他們坦誠溝通。

康醫生強調全人關顧非常重要,有時,同性戀表現只是表徵,當事人其實內裡出現很多問題,如性別自信未有好好建立,與父或母的關係不和,對異性形象的扭曲,內心對愛的渴求得不到滿足,於是便發展出不健康的情感互相依存的關係,甚至進一步發展出同性戀傾向……社會人士面對同性戀者,主流的回應方法是鼓勵同性戀者肯定和接納自己的同性戀傾向和行為(所謂gay affirmative approach),康醫生認為,只幫助同性戀者接納自己並不足夠,也未必是最好的方法,因為幫助當事人處理同性戀背後的根源問題,才是當事人最需要的幫助。幫助同性戀者醫治創傷,修復關係,建立性別自信,有助當事人成長和改變。是的,只要當事人經歷到不離不棄的愛、他的性別、能力及恩賜等不斷被肯定、得到同性恰如其份的關心,與同性建立健康的友誼,當事人的同性戀傾向往往會自然地改變。

當然,成長更新改變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表示同性吸引會完全消失,但同性戀者是有權作出選擇,改變與不改變同性戀的傾向,或選擇與不選擇進行同性戀行為。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1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7/01/2023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明光社

隨著羅訴德案(Roe v. Wade)裁決被推翻後,令墮胎權在美國不再受法律保障,有人擔心美國最高法院可能會推翻 2015 年承認全國同性婚姻的裁決,2022年11月29日, 美國參議院以61 票對 36 票通過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案——《尊重婚姻法案》(Respect for Marriage Act),將同性婚姻和跨種族婚姻納入聯邦法律。《尊重婚姻法案》廢除了1996年的《捍衛婚姻法》,後者拒絕向同性伴侶提供聯邦福利,以及將婚姻定義為一男一女結合。新法將防止伴侶因他們的性別、種族、民族或出身而被歧視,以及阻止各州拒絕承認其他州的同性婚姻。不過,如果未來得到最高法院批准,各州還是可以阻礙同性婚姻。美國總統拜登在一份聲明中說:「美國即將重申一個基本真理:愛就是愛,美國人應該可以與他們所愛的人結婚。」12月8日,美國眾議院以258票對169票通過有關法案,美國總統拜登已於12月13日簽署了《尊重婚姻法案》。[1]

2022年11 月,在天主教主教秋季會議期間,美國天主教教育委員會負責人、華盛頓斯波坎主教Thomas Daly 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天主教機構允許使用符合社會性別意識形態、「更迎合個人性別認同」的代名詞,讓人自己選擇用甚麼代名詞才能代表自己,是一種「悲劇」和「罪惡」。不幸的是,這種情況已經變得愈來愈普遍。他認為社交媒體發揮了「重要作用」,令青少年和年輕人更容易接受非二元性別和跨性別的身份認同,隨著跨性別意識形態繼續受到年輕人的歡迎,他認為美國的主教,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大聲疾呼,並堅定地闡明關於社會性別和涉及性方面的信仰真理。Daly主教認為社會大眾對社會性別意識形態的肯定植根於「錯位的同情心」。[2]

美國上訴法院於2022年12月9日裁定,政府不能強迫一群天主教醫療保健服務的提供者和專業人士為病人進行變性手術,即使在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時期通過了有關的規定,禁止醫療保健服務中出現性別歧視。美國第八巡迴上訴法院的三名法官一致同意另一位聯邦法官的意見,該法官在2021年就類似的案件作出裁決時稱,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U.S.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HHS)的規定侵犯了原告的宗教自由,當中包括一群修女經營服侍窮人的健康診所,以及天主教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協會。[3]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網頁設計師 Lorie Smith 希望為客戶創建的婚禮網站,當中可提供儀式細節、圖片、關於這對夫婦的故事,以及慶祝他們如何通過婚姻「合而為一」,呼應了《聖經》所說的話。但她不會為同性婚姻提供以上的服務。Smith是一名福音派基督徒,她認為婚姻只存在於一男一女之間,她一直在努力拒絕為同性伴侶製作婚禮網站。

2016年,保守的基督教法律團體捍衛自由聯盟代表Smith,控訴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因為她擔心可能會遭該州的反歧視法制裁,該法禁止在公共場所(這包括在公共場所中的商業活動),作出基於性傾向的歧視。下級法院裁定Smith敗訴,促使她上訴至最高法院。2022年12月5日,Smith的案件仍在最高法院審理,而法院中以保守派的法官佔多數,他們似乎將會裁定基督徒網頁設計師有權拒絕為同性伴侶提供服務,自由派的法官們卻表示,此案可能會賦予某些企業權利,基於憲法保護的言論自由而作出歧視。[4]

2022年11月21日,一名美國退伍軍人和他的跨性別「女兒」通過 一個名為「GLBTQ法律權益與捍衛者」的非牟利組織,以匿名的方式向政府提出訴訟,挑戰一項聯邦條例。這項規定可追溯至 1976 年的聯邦法規,當中要求軍方為軍人家屬提供的醫療保險範圍內排除轉變性別的手術治療。該名提訴的退伍軍人,他的跨性別女兒被診斷患有性別焦躁症,醫生曾推薦她接受相關治療,但因有關聯邦條例令治療不在醫療保險範圍,她拒絕了接受有關治療。[5]

2022年12月2日,Matthew Jordan Lindner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被聯邦調查局逮捕,預計他之後會在該州的聯邦法院出庭,面臨一項傳播州際威脅的罪名。當局稱,Jordan在8 月打電話到一間位於波士頓的國家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 健康教育中心,他針對一名醫生留下了一段褻瀆和威脅的語音訊息,稱有一群人會來找這位醫生。麻省聯邦檢察官Rachael Rollins表示,雖然威脅是針對特定醫生,但它也使LGBTQ人士及其家人受害。自從關於醫院及其工作的虛假和誤導性聲明在網上傳播後,整個夏天,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醫生和其他工作人員都收到了暴力威脅,這都與他們為跨性別青少年提供醫療服務有關。[6]

美國專責關注LGBTQ 權利的特使Jessica Stern,原定於2022年12月中出訪印尼,作為東南亞之行的一部份,不過,在印尼最有影響力的伊斯蘭組織為此提出反對後,美國遂取消了是次外訪。有關組織名為印尼烏理瑪委員會,它於12月2日發表聲明,指此次訪問將損害該國的宗教觀和文化觀,該會的副主席Anwar Abbas表示「作為一個宗教文明的國家,我們被告知要尊重客人,但我們不能接受一位客人,來這裡的目的是破壞和擾亂我們國家宗教和文化方面的崇高價值觀。」[7]

俄羅斯議會上議院在2022年11月30日一致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於12月5日已由總統普京簽署,它大幅擴大了限制,令被視為促進LGBTQ權利的活動進一步受限,這是該國持續打擊已陷入困境的LGBTQ社群的最新舉措。

新法案禁止在廣告、媒體、在線資源、書籍、電影和戲劇作品中,向任何人「宣傳」非傳統涉及性方面的關係。而新法案更擴大了限制,禁止向未成年人士傳達有關性別轉變的資訊。[8]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在2022年12月29日宣誓,令他再度成為以色列總理。在他於大選中勝出前,他與一個極端民族主義的小派系「諾亞姆黨」的領導人Avi Maoz達成了一項聯合協議,Maoz以恐同言論和貶低非正統猶太人的言論而聞名,這顯示了未來以色列政府將會走的強硬派路線。

內塔尼亞胡所屬的利庫德集團於2022年11月27日宣佈,任命Maoz為總理辦公室的副部長,Maoz是一名猶太原教旨主義者和西岸定居者,他直言不諱地反對 LGBTQ 權利和女性參軍。[9]

蘇格蘭政府在2022年4月頒發法定指引:如果跨性別者獲得了一份完整的性別承認證書,表明他們已取得女性性別,那麼他們的性別就被定義為女性;如果他們獲得了一份完整的性別承認證書,表明他們已取得男性性別,那麼他們的性別就被定義為男性。

蘇格蘭一個關注婦女權益的組織「為了蘇格蘭女性」(For Women Scotland)為到女性被重新定義而入稟法院,指政府有關的指引與平等法中的女性定義並不一致,平等法並沒有將跨性別女性視為女性。2022年11月9日,代表「為了女性」的律師Aidan O'Neill KC在愛丁堡的法庭中表示,蘇格蘭政府的部長們希望有關計劃有助於增加蘇格蘭公共委員會中跨性別者的數量,但這會違犯現行的平等法。原因是平等法規定「女人」是天生的女性,而「男人」是天生的男性。現在由於「女性」一詞被重新定義,這會令蘇格蘭婦女失去人權。12月13日,法院裁定該國政府在2022年4月頒佈的法定指引是合法的,而2010年平等法中所指的「性別」,並不限於生理性別,還包含了性別承認證書中持證者所申報的性別。[10]

2022年12月4日,英超球隊阿仙奴前領隊雲加( Arsène Wenger)評論到卡塔爾世界盃小組賽的結果,他表示順利晉級的球隊都沒有因政治問題分心,在心理上有最充份的準備。

有報道就提出,在卡塔爾世界盃期間,各隊的政治討論異常多,一些球員為東道主對待外勞的方式、對LGBT權利的取向,以及國際足協威脅要懲罰發表政治言論的球員,表示擔憂。德國足總是最強烈要求讓球員佩戴象徵反歧視的六色彩虹「OneLove」臂章,但在「極度受威脅」的情況下,導致德國、丹麥、比利時、荷蘭、威爾士、英格蘭和瑞士均放棄了佩戴臂章的計劃。

在首場賽事便輸給日本隊的德國隊,球員在賽前合照留念時,雙手都摀著嘴巴,暗示他們被國際足協禁言了。[11]

2022年12月有報道指,四對同性戀伴侶要求印度最高法院承認同性婚姻,法院已受理他們的申訴,由該國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為首的印度政府曾拒絕將同性婚姻合法化。[12]

2022年11 月 29 日,新加坡國會將男性之間的性行為除罪化,但為了打擊 LGBT社區,國會在同一天亦修改了憲法,以防止出現在其他國家的情況會在新加坡上演,令法庭受到同性婚姻訴訟的挑戰。該國政府修改了憲法,稱此類問題不應由法院決定。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和他的繼任者排除了修改現行法律對婚姻定義的可能性,以確保婚姻是在一男一女之間。[13]

日本東京都在2022年11月1日實施「東京都伴侶關係宣誓制度」,擁有有關證書的同性伴侶,不論是醫院探病或搬入租賃住宅等,皆被視為家人,不過日本民法與戶籍法仍未承認同性婚姻的合法性。為此許多日本同性伴侶向政府提出索償訴訟,認為法律已違反憲法所保障的「法律下的平等權」與「婚姻自由權」,但東京地方法院在11月30日判決,針對憲法第24條「婚姻自由權」,指出同性婚姻缺乏法律保障,是處於「違憲狀態」,但並非宣告違憲,因此駁回賠償請求。至於日本憲法第14條「平等權」,法官就指,就既定觀念而論,這種「男女共結夫妻並生兒育女」家庭模式,具有世代相傳的意義存在,婚姻區分異性與同性有其根據,因此當前法規禁止同婚並未違憲。[14]

本地

受新冠疫情影響,2022年的香港同志遊行連續第二年改以市集形式舉行,2022年主題是「持續心跳 同待破曉」(Stay Pride, Live Proud),而關鍵議題是「無性戀」,市集已於2022年11月12至13日舉行。歐盟駐港澳辦事處主任高宇馳及一眾歐盟成員國的代表亦曾到訪市集以示支持。[15]

岑子杰在2013年與同性伴侶在美國結婚,他於2018年就香港法律不承認海外註冊的同性婚姻提出司法覆核,2020年高等法院裁定他敗訴,他在2022年7月上訴,8月被上訴庭駁回,當時上訴庭提到,本港婚姻法例於1990年4月訂立,起草《基本法》的人必定採納傳統定義,以「婚姻」形容一男一女的異性伴侶關係,其他解讀方式明顯與現實不符。

之後岑子杰再向上訴庭申請上訴許可,希望上訴至終審法院。上訴庭首席法官潘兆初、副庭長關淑馨及朱芬齡於2022年11月10日頒下判詞,歸納岑子杰上訴至終院的爭議點:包括現行制度排除同性婚姻,違反《人權法》中「在法律面前平等及受法律平等保護」,以及《基本法》中「香港居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香港法律至今不容許同性伴侶結婚,亦沒有提供其他方式結合,有違《人權法》對私生活的保護及《基本法》保障的平等權;以及香港法律至今不承認海外同性婚姻,有違《人權法》和《基本法》。

上訴庭認為,雖然岑子杰的理據「不見得特別有力」,但屬於合理可爭辯議題,加上相關問題涉重大公眾利益,故批出上訴至終院的許可。[16]

香港與墨西哥城市瓜達拉哈拉合辦的第11屆同樂運動會,將於2023年11月舉行,除了傳統運動項目如足球、游泳或公路賽外,還新增閃避球、山徑越野跑、龍舟競賽和麻將等「港式」運動。[17]

(資料截至2022年12月22日)


[1] Euronews  with AP, Reuters, “US Senate passes landmark same-sex marriage protection bill,” Euronews,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1/30/us-senate-passes-landmark-same-sex-marriage-protection-bill;  Olivia McCormack, “‘Is it perfect? No’: LGBTQ people respond to Respect for Marriage Act,” The Washington Post, November 30, 202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ation/2022/11/30/lgbtq-reaction-same-sex-marriage-bill/; Moira Warburton, “U.S. Congress passes landmark bill protecting same-sex marriage,” Reuters, December 9,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us-congress-expected-pass-bill-protecting-same-sex-marriage-2022-12-08/; Michael D. Shear, “Biden signs Bill to Protect Same-Sex Marriage Rights,” The New York Times, December 13, 2022, https://www.nytimes.com/2022/12/13/us/politics/biden-same-sex-marriage-bill.html.

[2] Lauretta Brown, “USCCB Catholic Education Chair Speaks Out on ‘Confused Catholic Schools’ Embracing ‘Sinful’ Gender Ideology,” National Catholic Register, December 2, 2022, https://www.ncregister.com/blog/bishop-daly-speaks-out-on-sinful-gender-ideology.

[3] Daniel Wiessner, “Catholic healthcare providers can't be forced to do gender surgeries: U.S. court.” Reuters. December 10,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litigation/catholic-healthcare-providers-cant-be-forced-do-gender-surgeries-us-court-2022-12-09/.

[4] Andrew Chung, “Web designer opposed to gay marriage at center of U.S. Supreme Court clash,” Reuters, December 2,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web-designer-opposed-gay-marriage-center-us-supreme-court-clash-2022-12-02/; Lawrence Hurley, “Same-sex marriage and LGBTQ protections at center of another Supreme Court case,” NBC News, December 3, 2022, https://www.nbcnews.com/politics/supreme-court/web-designer-tests-ability-refuse-work-sex-weddings-supreme-court-clas-rcna57374; Andrew Chung and Nate Raymond, “U.S. Supreme Court leans toward web designer with anti-gay marriage stance,” Reuters, December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egal/web-designers-anti-gay-marriage-stance-goes-us-supreme-court-2022-12-05/.

[5] Patrick Whittle, The Associated Press, “Veteran sues over coverage denial for daughter’s gender transition.” Federal Times, November 23, 2022, https://www.federaltimes.com/fedlife/health/2022/11/22/veteran-sues-over-coverage-denial-for-daughters-gender-transition/.

[6] “Man charged with threatening doctor over transgender care,”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4,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texas-boston-massachusetts-matthew-jordan-8d5aa125f9f4f1af6f192488c5979fdb.

[7] Edna Tarigan, “US cancels trip by LGBTQ envoy to Indonesia after objection,” AP News, December 2,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asia-indonesia-southeast-gay-rights-sung-kim-6cd65cc77058b46110f85c2f2ffee90f.

[8] “Russian upper house Duma passes LGBTQ ‘propaganda’ bill,”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vladimir-putin-europe-gay-rights-bf5e0b2efe7046e10ec109e81a01df63; “Putin signs law expanding Russia’s rules against ‘LGBT propaganda’,” Reuters, last modified December 6,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putin-signs-law-expanding-russias-rules-against-lgbt-propaganda-2022-12-05/.

[10] James Mulholland & Douglas Dickie, “Women in Scotland losing their human rights due to SNP/Green government, court hears.” Scottish Daily Express, 9 November, 2022. https://www.scottishdailyexpress.co.uk/news/scottish-news/women-scotland-losing-human-rights-28450703; https://www.thenational.scot/news/23188087.women-scotland-lose-legal-case-definition-woman/; “Scottish Government wins case over legal definition of ‘woman’,” The Press and Journal, last modified December 13, 2022, https://www.pressandjournal.co.uk/fp/politics/scottish-politics/5158483/scottish-government-wins-case-over-legal-definition-of-woman/.

[11] Martin Petty, “Teams focused on World Cup, not politics, had easier passage to last 16, Arsène Wenger says,” Reuters, December 4,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teams-focused-world-cup-not-politics-had-easier-passage-last-16-wenger-2022-12-04/.

[14] 〈日本禁止同性婚姻違憲? 東京地院關鍵判決出爐〉,《自由時報》,2022年11月30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140723.

[15] 〈同志遊行績改市集「同待破曉」〉,《明報》,2022年11月13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21113/s00002/1668276375175/%e5%90%8c%e5%bf%97%e9%81%8a%e8%a1%8c%e7%ba%8c%e6%94%b9%e5%b8%82%e9%9b%86-%e3%80%8c%e5%90%8c%e5%be%85%e7%a0%b4%e6%9b%89%e3%80%8d(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香港同志遊行彩虹市集,網站:https://hkpride.net/zh/%E9%A6%96%E9%A0%81/(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16] 〈爭承認海外同婚 准上訴終院〉,《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11月11日,網站:https://www1.hkej.com/dailynews/politics/article/3297923/%E7%88%AD%E6%89%BF%E8%AA%8D%E6%B5%B7%E5%A4%96%E5%90%8C%E5%A9%9A+%E5%87%86%E4%B8%8A%E8%A8%B4%E7%B5%82%E9%99%A2(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17] 〈香港同樂運動會接受全球報名 新增麻將、龍舟競賽「港式」項目〉,《香港01》。2022年10月8日,網站:https://www.hk01.com/article/823279?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3日)。

贍養費的權與責

韋佩文 | 明光社項目統籌經理及輔導員
27/01/2023

夫婦去到離婚的地步,除了以法律途徑終止雙方的婚姻關係及處理子女的撫養權事宜,有部份離婚夫婦同時需要法庭介入去處理贍養費的安排。雖然由法庭頒出的贍養費令受到法例監管,可是拖欠贍養費的情況仍然存在。參考2016年公佈的統計數字,有40.5%收取贍養費的離婚/分居人士未能全數收取有關款項,而當中有88.1%沒有採取任何法律行動去追討,最普遍的原因是「認為前配偶不會支付贍養費」。[1]

明光社

為了幫助追討贍養費的人士尋求出路,由明光社主辦及風雨同路人協辦的「贍養費的權與責」講座,邀請了劉傑姿律師(蘇龍律師事務所顧問律師及認可家事調解員)、羅惠儀姑娘(家庭服務社工及認可家事調解員)及過來人Shirley女士擔任分享嘉賓,她們於2022年12月10日在突破中心與40位參加者分享現時追討贍養費的可行法律途徑及社會服務。

劉傑姿律師介紹以法律途徑處理贍養費的一般程序、法庭的釐訂準則、贍養費令的法律效力及追討欠款的方法。劉律師分享以家事調解處理贍養費安排的好處,因家事調解員受過專業訓練,能幫助離婚夫婦尋求共同的關注,繼而訂出一個以子女最佳利益為先的方案。

羅惠儀姑娘分享單親婦女遭前夫拖欠贍養費的情況及遇到的困難。雖然贍養費的受款人可以入稟法庭追討,但法律程序複雜,欠款人亦不願配合,令不少受款人卻步。若單親家庭面對經濟困難,羅姑娘建議家長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以解決燃眉之急。

Shirley離婚10年,為了減少離婚對子女的影響,她的一對子女與前夫同住原有居所,由她與前夫共同撫養。因前夫當時失業,他要求Shirley給予他一筆巨額贍養費,及子女每月的生活費。Shirley與前夫為了贍養費的金額也爭持了一段時間,她最後放下堅持,而贍養費的金額也調低了一點。在爭持的過程中,Shirley一心只為子女著想,不想子女為了父母之間的金錢糾紛而難受。今日Shirley的子女已長大成人,他們對母親一直以來的付出予以肯定。

明光社

明光社獲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的「贍養費的權與責」計劃,透過文章、短片及講座,加深市民了解追討贍養費的困難,及現時可使用的法律途徑及社會服務。上述講座屬於計劃下的活動。


[1] 〈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第61號報告書:新媒體的使用情況、執行贍養令的情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政府統計處,2016年11月,網站:https://www.censtatd.gov.hk/en/data/stat_report/product/B1130201/att/B11302612016XXXXB0100.pdf(最後參閱日期:2023年1月16日)。

明光廿五載之感恩晚宴回顧

鄧玉瑩 | 明光社行政主任
27/01/2023

「25年倏忽而過,慣看浪急風高,冷對冷言冷語,無怨無悔無愁,全因有主帥領,感恩有您同行。」回想2021年尾開始計劃2022年的工作時,總幹事蔡志森及同工們懷著觀望的心情,盼望可在未見底的疫情及無了期的限聚令夾縫中,在2022年能舉行25週年晚宴,為著走過這九千多日獻上感恩,更希望可以與一直支持我們的同路人彼此激勵。可惜當踏入2022年,疫情肆虐,確診數字居高不下,在不明朗的氛圍下,惟有暫且放下。

明光社

踏入2022年9月政府公佈逐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一眾董事及總幹事便決定舉行25週年感恩晚宴,為了盡可能邀請更多的友好及支持者,故此將晚宴的日子訂在年底,一方面令同工有較多時間預備,另一方面期盼政府會進一步放寬限制。在短短的兩個多月籌備過程中,由從15圍,每圍八人的限制中,放寬至可設宴20圍及每圍12人,就在這背景底下,主好像為明光社25週年感恩晚宴掀起了序幕。

每次遇上久違了的好友,總幹事總會熱情地關心、問候,每年機構的新年、聖誕節,都不間斷的邀請前同工、前董事、友好回來歡聚。每次的聯歡活動,他都像家中長輩等著家人回家般雀躍,在籌備晚宴過程中更深深體會到總幹事這份心腸。由於今次晚宴是在限聚令下舉行的活動,故與以往的週年晚宴可邀請的人數大相逕庭,未能像往時般大宴好友,總幹事在籌備時常強調更要珍惜在疫情下難得的見面機會,並且藉著晚宴,要讓大家像「家聚」一樣,感受到親切的氣氛。我們就是懷著辦「家聚」的這份心情,迎接2022年12月16日的晚宴。

當晚本社董事會主席雷競業博士總幹事蔡志森先生的分享,好像互相呼應,令人動容。在這政治氣氛緊張,言論自由收窄的情況底下,作為倡議機構要本著基督教信仰繼續在關注的議題發聲,也不知何時會觸動紅線,這工作實在殊不容易。雷博士作為機構的非受薪董事,竟有著毋懼牢獄之災的最壞打算(與總幹事平時早會分享時的口徑一致)。而蔡志森先生表明會堅持繼續講要講的說話,做應做的事情,在這紅線處處的大環境底下,兩人的分享不亢不卑,從機構最高領導的胸襟,能讓同工明白為何明光社在惡劣的環境下仍要一直堅守使命。

隨後同工就著到校講座服務、這五年間新開展的離婚再婚家庭輔導服務及基層家庭的服侍作出分享。首先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張勇傑先生在台上訪問陸惠芬老師,她分享時指明光社的到校講座適切地幫助學生建立正確價值觀,更讚賞本社的講座題目貼地,貼近年青人的需要。

之後項目統籌經理及輔導員韋佩文姑娘介紹本社近年為離婚及再婚家庭提供的服務,包括:輔導、講座、研究、資源網及刊物等,並帶出離婚及再婚家庭的困難和需要。當晚我們又播放了一段聲演的錄音,當中講出了一位離婚人士對再婚婚前輔導服務的心聲,透過有關服務幫助他檢視以往的問題,令新一段婚姻不會重蹈覆轍。

在2020年開展的基層事工,除了支援基層人士的生活上需要,包括改善家居,派發防疫物資,提供不同的課程、活動給基層家庭的兒童,最重要是將福音傳開,當晚有三位受助婦女分享她們的感受。雖然在限聚令下我們宴請的賓客數目比以往少,但我們還是邀請了基層家庭成員到場,因為總幹事很想藉著晚宴讓基層家庭兒童有機會參與不同的場合,我們還邀請他們在台上合唱明光社在2021年推出的性教育兒歌《身體是寶貝》。他們清脆、響亮、歡樂的歌聲,好像為我們過去五年的服侍作了一個完美的總結。

明光社
明光社

晚宴結束前我們向長期服侍的董事和同工頒發獎項,感謝他們一直為機構付出,總幹事常說同工是明光社最寶貴的資源,更是明光社事工最好的見證,但願主繼續使用明光社及眾董事、同工,正如腓立比書二章1516節所言:「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你們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

後記:感恩雖然在疫情底下,當晚仍有很多不同界別的人士及友好應邀出席,包括教會、神學院、教育、社福、傳媒、醫護、法律等合作伙伴,讓我們知道在社關路上,一直有同路人。在結束晚宴後兩星期,1231日是明光社港島區賣旗日,疫情下仍有約二百位義工參與,實在十分感謝他們的參與。在2022年的最後一天,賣旗活動為明光社25週年的活動,劃上句號。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2年11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2/11/2022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全球

2022年10月4日,斯洛文尼亞議會通過了一項修正案,令她成為第一個東歐國家,允許同性伴侶結婚及領養孩子。[1]

明光社

2022年9月26日,古巴全國選舉委員會宣佈就同性婚姻、同性伴侶領養及代孕合法化舉行的公投結果,74%合資格人士參與了是次公投,超過三百九十萬名選民投票同意新的《家庭法》,贊成票達66.9%。長達100頁《家庭法》贊成將同性婚姻合法化,以及允許同性伴侶領養孩子。[2]

 

深受英國、美國、澳洲及拉丁美洲學前兒童喜愛、由英國動畫師製作的卡通片Peppa Pig,首次出現了有兩個媽媽的同性戀家庭,Peppa Pig的好友Penny Polar Bear在動畫中如此講述自己的家庭:「我與我的媽媽及另一位媽媽一起住,一位媽媽是醫生,另一位媽媽煮意粉。」該集節目在2022年9月6日於英國播放。

兩年前,一家美國網站曾發起請願,要求「在Peppa Pig卡通中加入同性家長家庭」,網站至今已獲得近24,000個簽名支持。發起請願的人寫到:「觀看Peppa Pig的孩子正處於易受影響的年齡」、「排除同性家庭會令他們覺得,只有單親或兩個不同性別家長的家庭才是正常的。」[3]

在2022年10月有報道指,美國的聯合衛理公會(United Methodist Church)基於性別議題及神學上的辯論,正面臨像路德會和長老會一樣的情況,教會出現分裂,喪失重要的教會及成員。根據早前聯合衛理公會的報道,該會批准了大約三百個團體退出該宗派,保守派倡議組織衛斯理聖約協會(Wesleyan Covenant Association)稱預計在下半年度的會議將進一步為有關事宜投票。此外,位於美國喬治亞州的約二十間教會和在德克薩斯州數百間教會正在考慮脫離聯合衛理公會。原則上,教會必須等待總會批准才能脫離,不過有些教會卻沒有等待批准,在佛羅里達州和北卡羅萊納州,有超過一百間教會為了要馬上離開聯合衛理公會,分別向當地的聯合衛理公會提出訴訟或要脅要提出訴訟。[4]

2022年9月20日,美南浸信會最高行政機關投票,決定與兩間教會斷絕關係。其中一間位於美國北卡羅萊納州格林斯伯勒的College Park Baptist Church,這教會公開肯定、贊同和支持同性戀行為。事實上,這教會早在1999年已經離開美南浸信會宗派;另一間則是位於新澤西州富蘭克林維爾的Amazing Grace Community Church,美南浸信會認為這間教會在解決被指控作出歧視行為一事上,表現缺乏合作。有報道稱事件涉及種族歧視行為。[5]

2019年,一個LGBTQ(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酷兒)學生組織首次尋求位於美國紐約市的葉史瓦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的認可,但組織的請求遭校方拒絕,該組織遂於2021年4月向大學提訴,稱大學必須批准其請求,因為它屬於反歧視法涵蓋的公共場所。

大學在法庭文件中將自己描述為「一所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猶太大學」,並表示一個正式的LGBTQ社團將與學校的宗教價值觀不一致。雖然宗教組織應不受紐約市的反歧視法約制,但2022年6月,紐約州法院法官Lynn Kotler在裁決中提到,大學不符合宗教組織的標準,並裁定大學須正式承認LGBTQ驕傲聯盟這個學生組織。

大學於是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出上訴,企圖阻止Kotler裁決的執行,最高法院在9月14日拒絕推翻Kotler的裁決,並指大學可以要求紐約的法院加快處理大學提出的上訴,並尋求它們的幫助。

大學在最高法院裁決之後,停止所有學生組織的活動,並就Kotler的判決繼續在州級別的法庭提出上訴。9月22日,LGBTQ驕傲聯盟與大學達成協議,同意在大學上訴期間,推遲強制大學正式承認該組織,大學亦表示會恢復校內的社團活動。[6]

美國家傳戶曉的《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在定義女性(female)時,提到女性與男性有相反的性別身份(gender identity),字典中亦有性別身份的詞條。來自加州的男子Jeremy David Hanson於2021年10月2日發訊息至該公司,批評他們在公然撒謊,其宣傳是反科學的,絕對令人作嘔,他又提到沒有「性別身份」這種事情,寫這篇文章的白痴應該被追捕和槍殺。之後他亦在該公司網頁的「聯絡我們」中發出訊息,揚言出版社的總部應該被射擊和轟炸。到了10月8日,Hanson再次在「聯絡我們」表示「我要開槍轟炸你們的辦公室,因為你們說謊和創造虛假的定義,以迎合變性黑手黨……」除了出版《韋氏字典》的公司,Hanson分別向其他公司發送威脅性電郵,包括Walt Disney等。Hanson於2022年4月20日被拘捕,5月5日被起訴,9月8日認罪,美國地方法院法官Mark G. Mastroianni定於2023年 1月5日宣判刑罰。[7]

美國科羅拉多州一位平面設計師Lorie Smith,創辦及擁有一家名為303 Creative的工作室。根據法庭文件,Smith一般願意為LGBT客戶提供服務。然而,她打算開始設計婚禮網站,卻不願意為同性伴侶創建網站,聲稱這違背了她的基督教信仰。

根據科羅拉多州的《反歧視法》,基於「殘疾、種族、信仰、膚色、性別、性傾向、婚姻狀況、國籍或血統」拒絕向某人提供服務是歧視和非法的。2016 年,Smith入稟法院向該州民權委員會的成員和時任的州檢察長提控。Smith辯稱,被要求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侵犯她的第一修正案權利——律師稱之為「強迫言論」。2019年,科羅拉多州的聯邦初審法院駁回了Smith這項企圖阻止反歧視法的申請。她提出上訴,巡迴法院維持之前的裁決:她不能拒絕為同性婚禮建立網站,即使這違背了她的信仰。Smith向最高法院提出上訴,最高法院於2022年2月同意聽取她的陳述,不過僅限於涉及言論自由方面的內容,而非宗教自由。法院尚未確定口頭辯論的日期,並且可能要到2023年6月,即法院開庭期將結束時才會作出判決。[8]

英國航空公司維珍航空在2022年9月28日宣佈,更改有關制服方面的政策,以更具包容性。機組人員、飛行員和地勤人員不再需要穿上性別定型的制服,而是可以選擇最能代表他們的服裝。[9]

2022年9月21日,國際足協和今屆世界盃的主辦者承受了一些壓力,包括英格蘭在內的幾支歐洲球隊表示,計劃讓其隊長在國際賽和2022年卡塔爾世界盃期間,佩戴印有六色彩虹心形圖案的臂章,作為反歧視運動的一部份。國際足協在11月宣佈如有球員戴上該款臂章出賽會被罰黃牌,這令幾支歐洲球隊改變主意,不會讓球員佩戴該款臂章上陣。國際足協對球隊在世界盃上的衣著,以及在球場上表達政治和社會議題的取向,一直均有嚴格的規定。

另外,卡塔爾有官員曾表示歡迎所有球迷參加11月和12月為期一個月的賽事,但那裡保安部門的官員則警告支持者為了自身安全不要攜帶彩虹旗入境。[10]

澳洲首位高調出櫃的現役男性職業足球運動員Josh Cavallo表示,在授予大型體育賽事的主辦權之前,應考慮一個國家對LGBT的立場。他早前表達他「害怕」參加卡塔爾舉行的世界盃賽事,因為在那裡同性戀屬於刑事罪行。他敦促體育界的領袖選擇世界盃和其他比賽的主辦國時,要考慮到同性戀者的權利和安全。[11]

2022年10月有報道指,德國同運組織正計劃在柏林的LGBT多元房住區中開設兩間幼兒日託中心,新的幼稚園旨在教導小孩子有關LGBT及其發展的知識。組織表示許多學校和日託中心仍然難以就同性戀、變性和雙性人對兒童進行教育,他們想要改變這種情況。而一名極具爭議的德國作家Rüdiger Lautmann將是幼稚園的其中一名負責人,他曾撰寫一本名為《對兒童的慾望:戀童癖者的肖像》的書籍,當中主要描述60名戀童癖者的故事,他們承認曾經對兒童(主要是男孩)進行性虐待。書中提出戀童癖是一種性傾向,即使兒童只有四歲,已有能力表示同意與成年人發生性接觸。[12]

Giorgia Meloni成功當選成為意大利首相,她在2019年、在競選時曾宣稱自己是一位母親及基督徒,她已於2022年10月22日宣誓就職,在她上任後有可能會實施反酷兒及反墮胎的政策。不少同運團體已在擔憂他們的未來。

前任政府在把權力移交給新任政府之前,於10月6日通過了一項新的LGBT權利計劃:長達30頁的「2022-2025年全國LGBT+戰略」,計劃旨在打擊在學校、大學、醫院、監獄、體育俱樂部和一般工作場所出現,對女同性戀者、男同性戀者、雙性戀和跨性別者的歧視行為。[13]

沙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UAE)、巴林、科威特、阿曼和卡塔爾組成的海灣合作委員會於2022年9月6日發聲明,要求串流媒體巨頭Netflix從其平台上刪除含有「冒犯性內容」的節目,指有關內容抵觸了伊斯蘭及社會的價值觀和原則。外界相信,該委員會的矛頭是指向與同性戀相關的節目內容。[14]

數千人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參加了反對LGBT遊行,他們呼籲關閉LGBT組織並展示標語:「保護你的家人和你這一代人」、「對沒有社會性別的社會說不」和「父親 + 母親 + 嬰兒 = 家庭」。這次遊行的發言人Kursat Mican指出他們收集了15萬個簽名,要求在社交媒體、體育、藝術和Netflix中禁止他們所謂的LGBT「宣傳」。

在獲得該國廣播委員會的批准後,反LGBT遊行的廣告亦在電視上播放,該委員會認為這是關乎「公共利益」。一個在歐洲和中亞地區爭取LGBT平等的組織——ILGA Europe,在Twitter上寫道:「土耳其國家需要履行其保護所有公民免受仇恨和暴力侵害的憲法義務。」人權組織——土耳其的國際特赦組織則表示,宣傳是次遊行的電視廣告是違反了土耳其的非歧視原則。[15]

美國猶他州是由保守派主導的州份,但因為它對結婚資格的限制並不包括必須居住於當地,或必須在當地持有公民身份的人,於是它成為外國同性戀伴侶首選合法結婚的地方。在疫情爆發後不久,有中國的民眾詢問猶他州證婚人Michael Foley,能否替居住在中國的同性伴侶主持一場線上的「遙距」婚禮。Foley表示,只要雙方已成年、且持有合法年紀證明,就可以進行記遙距證婚。於是,現居於中國西安的兩名女子,便在網上進行了婚禮。

Foley提到他曾為到多對居住於中國的同性伴侶證婚,他們當中有些不是中國人,有些的另一半不是中國人。[16]

(資料截至2022年11月21日)


[1] Euronews with AFP, “Slovenia becomes first post-communist country to legalise same-sex marriage and adoption.” Euronews. October 5,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10/04/slovenia-becomes-first-east-european-country-to-legalise-same-sex-marriage-and-adoption.

[2] 〈古巴同婚合法化 公投壓倒性通過〉,《信報財經新聞》,2022年9月28日;Patrick Oppmann, “Cuba legalizes same-sex marriage in historic referendum,” CN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6, 2022, https://edition.cnn.com/2022/09/26/americas/cuba-legalizes-same-sex-marriage-intl-latam/index.html; https://therealnews.com/cuba-passes-historic-new-family-code-in-nationwide-referendum.

[3] Sam Hancock, “Peppa Pig: First same-sex couple for children’s show,” BBC New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7, 2022, https://www.bbc.com/news/uk-62824913.

[4] Peter Smith, “United Methodists are breaking up in a slow-motion schism,” Associated Press, last modified October 10,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eligion-gay-rights-f3fc3ec9e1f39501495d227d5a0963f8; Steve Warren, “100+ FL Churches File Lawsuit to Leav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 After 70 GA Churches Left in June,” last modified CBN, July 19, 2022, https://www1.cbn.com/cbnnews/cwn/2022/july/100-fl-churches-file-lawsuit-to-leave-united-methodist-church-after-70-ga-churches-left-in-june.

[5] Peter Smith, “Southern Baptists cut ties with LGBTQ-friendly Church.” AP News, 21 September, 2022. https://apnews.com/article/religion-north-carolina-greensboro-sexual-abuse-by-clergy-c5ac10d28c1fefc140f53bc97515fe66; Liam Adams, “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breaks with churches over sexuality, alleged discrimination,” THE TENNESSEAN,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0, 2022, https://www.tennessean.com/story/news/religion/2022/09/20/southern-baptist-convention-break-churches-sexuality-discrimination/69507161007/; https://thebaptistpaper.org/sbc-executive-committee-tackles-referred-motions-disfellowships-two-churches/.

[8] Charles Russo, “Supreme Court to revisit LGBT rights – this time with a wedding website designer, not a baker,” Ohio Capital Journal, September 12, 2022, https://ohiocapitaljournal.com/2022/09/12/supreme-court-to-revisit-lgbt-rights-this-time-with-a-wedding-website-designer-not-a-baker/.

[9] Angela Symons, “Virgin Atlantic now allows its staff to choose their uniform based on their gender identity,” Euronews, October 7,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travel/2022/09/29/virgin-atlantic-now-allows-its-staff-to-choose-their-uniform-based-on-their-gender-identit.

[10] “Rainbow armbands are new flashpoint for FIFA and Qatar World Cup.” Sports Village. September 22, 2022, https://www.sportsvillagesquare.com/2022/09/22/rainbow-armbands-are-new-flashpoint-for-fifa-and-qatar-world-cup%EF%BF%BC/;"World Cup Teams Drop Plans to Wear Anti-Discrimination Armbands After Threats from FIFA," People, last modified November 21, 2022, https://people.com/sports/world-cup-fifa-threatens-yellow-cards-anti-discrimination-armbands/; "The 'One Love' LGBTQ Rights Armband Is Causing a Stir at the Qatar World Cup," TIME, last modified November 21, 2022, https://time.com/6235503/one-love-armband-qatar-world-cup/; 〈世盃爭議聲中揭幕 FIFA斥西方偽善 稱卡塔爾已作勞福改革 促球員避免意識形態鬥爭〉,《明報》,2022年11月20日,網站:
https://news.mingpao.com/pns/%E5%9C%8B%E9%9A%9B/article/20221120/s00014/...(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1月21日)。

[11] “LGBT safety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awarding hosting rights: Cavallo,” Reuters, October 13, 2022, https://www.reuters.com/lifestyle/sports/lgbt-safety-should-be-considered-awarding-hosting-rights-cavallo-2022-10-13/.

[12] “Germany: Author who says children can consent to sex on Board of LGBT Kindergarten,” Rift, last modified October 3, 2022, https://gript.ie/germanyauthor-who-says-children-can-consent-to-sex-on-board-of-lgbt-kindergarten/.

[13] Euronews with AP, “LGBTQ and women's rights advocates worried after Meloni's win in Italy,” Euronews, last modified September 28,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9/28/lgbtq-and-womens-rights-advocates-worried-after-melonis-win-in-italy; Alvise Armellini, “Italy adopts new LGBT strategy just before right-wing takeover,” Reuters, last modified October 7, 2022, https://www.reuters.com/world/europe/italy-adopts-new-lgbt-strategy-just-before-right-wing-takeover-2022-10-07/.

[15] “Thousands march in anti-LGBT demonstration in Istanbul.” Euronews, September 19, 2022. https://www.euronews.com/2022/09/19/thousands-march-in-anti-lgbt-demonstration-in-istanbul.

[16] 〈中國同性伴侶希望合法成家 美國猶他州證婚人「遠距」證婚〉,《自由時報》,2022年10月7日,網站: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4081787(最後參閱日期:2022年11月2日);“Legal quirk allows gay couples in China to get married online in conservative Utah,” The Guardian, last modified October 7, 2022,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2/oct/07/legal-quirk-allows-gay-couples-in-china-to-get-married-online-in-conservative-ut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