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主要索引標籤

領受召命 存謙卑的心與上主同行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0/07/2017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裏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書一9)這成為黃先生服侍無家者的鼓勵及支持。

住屋以外 建立生命的關係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0/07/2017

「上樓」,彷彿想當然成為解決居住問題的良策;人人有屋住,成為理想社會的想像。在這個過程中當然會有不同的階段和需要。不少機構、團體、教會有沒有想過,其實只要關心多一點,付出多一點,只需一些簡單的配套,很多人的生命,就一點一滴地改變。

 

網絡溝通與性陷阱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0/07/2017

警方在2016年12月搗破一個跨國跨境「網上情緣騙案」集團,拘捕14人,案件涉及73名香港女子,被騙款項共5,800萬元。除了金錢損失的案件外,還有無數涉及性關係的網絡騙案,事主一往情深的付出,可惜遇上專業「玩家」,發生性關係後就一走了之。「網上情緣騙案」的受害者以女性為主,「網上勒索案」的受害者則以男性為主。

「我」的志願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06/07/2017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早前發佈調查指高小學生最希望做明星,運動員和遊戲設計師,亦有想成為Youtuber、網絡紅人等。當中男生最想成為遊戲設計師,女生則最想成為明星;調查發現他們同時估計父母希望他們成為醫生、律師或老師,即傳統的專業人士。於是負責調查的機構呼籲家長及老師為兒童安排大量擴闊眼界的機會,陪伴他們認識及接觸不同類型的活動云云。

四成四賭徒十八歲前已賭博 病態賭徒最多透過馬會落注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06/07/2017

政府對遏止賭風無誠意,上月再次靜悄悄地發表由平和基金於2016年委託理工大學進行的「香港人參與賭博活動情況」研究報告,並只發出簡單的新聞稿。

食好西,吃出個禍來?

陳永浩博士、吳慧華    |    恒生管理學院通識教育系助理教授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05/07/2017

時下香港人,流行「食好西」這個潮語──或許這也代表著好些香港人的心態:買樓買不到,小富也儲不成,生活迫人,人人都「窮得只剩下錢」,為甚麼不去「好好吃東西」,與朋友一起開心一下,在了無出路,苦悶的營役生活中,享受一下?

 

性别政治在香港悄悄蔓延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01/07/2017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20年,一切彷彿很美好,但統計處公佈2016年的堅尼系數創45年來新高,達到0.539,較1996年的0.518上升0.021,表示香港的收入分佈愈來愈走向不平均,市民的貧富差距擴大,貧窮問題非常嚴重,新一屆政府必須設法改善貧富懸殊的情況,否則社會將會加劇階級對立,造成政治不穩,而重中之重可算是居住問題,讓市民可以居有定所,不致居無定所

以逆按揭助子女上樓的陷阱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 (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28/06/2017

明報近日報道指,有傳長實於本週開價的荃灣西海之戀愛炫美,與七家提供逆按揭的銀行洽商合作,買家承做一按,買家的父母若有樓可同時做逆按揭,發展商稱之為「順逆按揭一條龍」,並稱此舉旨在令資助子女買樓的長者更安心。

「擁抱」每一刻

陳永浩博士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研究主任(義務)
26/06/2017

執筆之時,剛收到平安福音堂吳主光長老離世的消息。人的一生,由出生一刻開始,其實就是在倒數死亡的來臨。基督徒常形容在地上的生活是「寄居」的:我們不屬於這個世界,那我們應如何在這「借來的時間,借來的空間」過得有意義,活得精彩?

職場上隨波逐流才是王道?

吳慧華    |    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26/06/2017

2017生命倫理對談 《抉擇‧人生》系列

講員:李適清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