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讓孩子成為孩子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6/03/2017

今年2月下旬,香城映畫在youtube上載了一套名為〈我的生涯規劃〉的微電影,不夠一個月的時間,網上點擊率已超過30多萬。,在短短的7分46秒中,除了反映學生過重的讀書壓力問題,更通過四位小演員的演出,道出了香港不少值得大人思考及關注的問題:炒風、金錢決定成功與否、置業無望及人生意義,而教育制度、怪獸家長、學生自殺等課題更是劇情的主線。

裂縫中的生命 繖民網絡教會

羅遠婷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3/2017

前言:

社會在變、教會亦然,有人以不變應萬變,有人萬變不離其宗,但無論如何,變是客觀的事實,問題只是我們希望先知先覺、後知後覺,還是不知不覺。接下來這幾期,《社關熱話》會嘗試和大家介紹一下近年香港教會和社會面對的一些轉變,大家對有關轉變可能有不同的回應,但總不能視而不見。

同運議程 LGBT Agenda(2017年2月)

文麗兒    |    明光社項目主任
14/03/2017

過去幾年美國的同運勢如破竹,今年繼續從不同的層面推進。然而,新任總統特朗普就職後一方面表示會盡力令LGBT族群不受暴力或恐怖主義威嚇,但同時亦就過去被打壓的宗教自由表達了一些關注。

高質素網絡新聞有賴公眾支持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教育及行動)
14/03/2017

對於網絡新聞,相信有不少人仍是抱著不以為然的態度,在社交媒體中朋友流傳的就看看,無論對其出處、真實性或報道角度等方面,都未必深究。對於這些網民,他們不在乎新聞質素的高低,因為他們對於求真的追求意欲不大。

「單身」不可恥但……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4/03/2017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是日本2016年最受歡迎的劇集,香港亦有不少人追看,圍繞男女主角的故事情節固然精彩,但關於女配角土屋百合的情節卻是另一亮點。


手機遊戲成散播賭風的溫床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4/03/2017

根據前線戒賭機構的經驗,當賭徒賭至欠債,之後借錢再賭,是他們成為病態賭徒的典型情況。日本近日竟然推出一款名為「欠債要靠賭博來還」的手機遊戲, 遊戲中的主角有妻兒,他賭博至債台高築卻不願去工作賺錢還債,反而依靠借債度日,以及繼續賭博來獲取金錢,主角明言「絕不工作」、「玩樂至上」、「讓老婆去打工就好啦」等等。

不要怕只要說

歐陽家和    |    明光社項目主任(通識教育及流行文化)
14/03/2017

早前內地空氣污染情況嚴重,幾乎天天都有關於霧霾的新聞。至一月下旬時,中國氣象局居然要求禁止各地氣象機構發放任何關於霧霾的預警及實況訊息,因此當地方天氣部門報道有關資訊時,竟是「不可描述的天氣現象」。有網民就形容,這種說法和兒童小說《哈利波特》中的惡魔「佛地魔」一樣,都是不能將名字說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