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生命倫理 正視社會歪風
文章

主要索引標籤

別用手機餵養孩子

郭卓靈    |    明光社項目主任(傳媒及生命教育)
12/03/2025

政府統計處在2024年發佈的有關互聯網普及程度的調查,指出曾使用互聯網的10歲及以上人士,由2014年79.9%增至2023年96%,最貼身方便的手機是最主要的上網工具,在10至14歲群組中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為87.6%,而15至24歲擁有智能手機的比率則高達99.8%。

這就是我所嚮往的自由嗎?

呂英華    |    明光社項目主任(流行文化)
12/03/2025

1月中,動漫界一套經典大作《進擊的巨人》劇場版在本港戲院上映,不過內容就不是甚麼番外篇(外傳)或全新的內容,只是將整套動漫的最後一個部份剪輯成電影,讓觀眾在大銀幕前一氣呵成收看。不過即使如此,它的吸引程度的確值得人們一看再看,觀眾不會介意付費入場觀看已經看過的內容,反而一氣呵成令劇情更緊湊,看得更享受。

當完美家長不如當完整的自己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3/2025

現代家長肩負多重角色,無論全職料理家庭或雙職奔波,總陷入永無止境的忙碌。家長們每日啟動自動運作的模式,忙於照顧孩子、投身家務或工作中,將自我感受擱在一旁,甚至忽略身體的疲憊警號。在心理治療領域中,完形諮商學派提出了「覺察」這個概念,它或許能為被困在不同角色中的父母,提供安慰和出路。

原生家庭對夫婦親密關係的影響

傅丹梅    |    明光社事工顧問
12/03/2025

志明在三兄弟中排行最大,父親經營零食的批發生意,需要經常到海外與供應商傾談合作及取得產品分銷權,由於父親經常不在家,以致和三個孩子的關係較為疏離,在志明的記憶中,父親很少抱他們,只會偶然間關心他們是否夠錢用。媽媽由於要照顧三個孩子,精神壓力很大,情緒不穩,經常以打罵的方式管教他們三兄弟。

聖經如何看婚姻及家庭

何慕怡    |    明光社助理總幹事
12/03/2025

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再次上台後,他的一些處事手法確實叫人不敢恭維,但無疑他上台後,一些價值觀得以撥亂反正,他先令聯邦政府機構只提供男或女的性別選項,又停止簽發性別中立「X」選項的護照,及限制19歲以下的兒童及青少年接受性別轉換的治療。然而,在當地竟然有教會對以上的政策表達批評與攻擊。

婚姻又豈只是兩個人的權益與福利

蔡志森    |    明光社總幹事
12/03/2025

終審法院於2023年10月頒令,要求政府須於兩年內確立同性伴侶關係的替代框架,讓他們的關係獲法律承認。

牧養同志信徒須知

張勇傑    |    明光社高級項目主任(性教育)
12/03/2025

教會要拒絕罪,但要接納罪人,因為我們每一個都是罪人。但當論到同性戀時,教會往往高舉真理,忘卻上帝的恩典,令教會和同志朋友的關係會落入對立的局面。其實教會中不乏尋求信仰的同志朋友,因此,牧養同志是今天教會不能迴避的課題。

同運議程LGBT+ Agenda (2025年2月)

吳慧華    |    生命及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12/03/2025

承繼自席捲全球的西方性解放浪潮,其推動性文化改革的核心意識是:任何性傾向和性別身份都是天生、正常、不可改變及道德正當的。透過一步一步滲透文化、教育和法律,它強制異見者消音,並瓦解「性別、婚姻、家庭」等倫理價值。

自由神像餘輝長,二百餘年大國殤:美國的沉淪

余創豪    |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rizona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學博士,專門於心理測量與統計學,亦是同校哲學博士,專門於科學哲學與歷史。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數據科學教授與課程主任。
06/03/2025

消失了的道德勇氣

今天的美國已經是面目全非!我發夢也沒有想過,美國會有一天淪落到如此光景!

別讓猴子控制你的情緒大腦

熊嘉敏    |    明光社項目主任(性教育)
06/03/2025

《別讓猴子控制你的情緒大腦:打破焦慮迴圈,找回人生掌控權》的作者珍妮佛.夏農,以「情緒猴子」來比喻常見的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並揭示現代人三大心理陷阱: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完美主義、背負過度責任感,它們正是餵養焦慮猴子的隱形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