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李樹甘教授 (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
金錢是好僕人,卻是壞主人 ~ Francis Bacon
信徒避免高調談錢,因為耶穌教導跟從祂的人不能既服事神,又服事金錢(太六24),又說「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太六21《新譯本》)。金錢——彷彿是萬惡之物,屬靈人最好把它視為糞土。然而,人在世生活,金錢是必需品,信徒兩袖清風未必是好事,因為有些人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每每為到生計愁煩,難以專心事奉主;有的甚或離開神而轉投金錢的懷抱。其實,金錢並非萬惡的,神也會賜人豐富的資財,讓人樂在其中 (傳五19)。耶穌的教導並非否決金錢本身,而是要調整信徒對金錢的心態,希望將信徒的目光轉向神,對神忠心,而非抓緊金錢不放,反倒忘記供應一切的神。既然金錢如此重要,影響每一個在地生活的人,我們也應當「高調」談論它,好讓我們認識其用途的同時,也能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好好管理神所賜的錢財,成為金錢的主人,而非反被它奴役。今期〈我有話說〉,邀請了經濟及金融學系系主任李樹甘教授,從經濟與信仰角度,與我們談錢說投資。
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 ~ Benjamin Franklin
很多香港人的願望是成為有錢人,李教授指出,金錢不等於財富,它只是一種貨幣;很多人很有「錢」,但沒有持有大量貨幣,而是擁有很多有價值的資產。貨幣的出現對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極為重要。最早期貨幣未出現,人們必須依賴以物易物,但交易是否成功,取決於「雙重需求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即A剛好想要B的東西,B也剛好需要A的東西,雙方的需要同時被滿足,才能達成交易。貨幣的出現打破了交易的限制,促進交易發展,從而改善經濟,這對個人及社會整體的利益來說本是好事。
然而,金錢作為交易媒介,不同的付款方式影響個人的消費習慣,若不留心,人們便容易胡亂花費。李教授提到,電子貨幣在付款過程過於方便,容易讓人買了不該買的東西,甚至被騙。這種快捷的付款模式,與手持現金購物截然不同。情況就如小朋友的利是錢一直由父母保管,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父母說會從他們的利是錢中扣除,孩子未必有太大感覺,因為不必從自己的口袋掏錢。但如果孩子親自保管利是錢,親手付款購買想要的東西,他們才會感到「肉痛」,捨不得花。電子貨幣付款的模式,正正減少了消費者「肉痛」的感覺。李教授認為,購物到一定程度有「肉痛」的感覺很重要,這種感覺會教人小心花費。在電子貨幣及信用卡流行的年代,如何才能謹慎消費?李教授提議大家若想購買較為昂貴的物品,不要急於在第一次看到時便買,嘗試冷靜一下,待第二、第三次再見到時,發現自己真心喜歡才買下來。
不要輕看這種謹慎的購物行為,它可是會帶來一連串的影響:胡亂花費便難以儲蓄,沒有儲蓄亦意味著缺乏資金去投資。李教授直言受到傳統經濟學及母親的影響,他視金錢有三個用途:一、交易(維持生活);二、儲蓄(以備不時之需);三、投資(增加資產)。他多年來化身家庭的「精算師」,每月將薪金扣除整個家庭必須開支後,把餘下的儲起來及投資。
風險來自於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 ~ Warren Buffett
李教授笑言自己並不是一位精明的投資者,但他有「阿Q精神」,視投資如消費。這樣,即使入市後股票升或跌,都不太影響他的心情。他舉例,若有一筆餘錢,在經濟下行時,車價及股價皆跌,他可以選擇買新車或入市投資;他會選擇入市,若入市後股價再跌,他會想,反正新車也會折舊,便不會有甚麼大不了。只要購買穩健及派發固定股息的股票是長期資產,便不急於一時的「輸贏」;他認為已經損失了金錢,犯不著再「輸掉」好心情。
李教授可以如此豁達,相信這與他對投資持有正確的態度有關。他認為當人投資時,不要只想著回報,也要思考若投資失誤,自己能否承受損失。再次以買車為例,李教授說如果他想買一輛非常昂貴的新車,昂貴到車身稍有花痕便十分心痛,他便會放棄,考慮較為便宜的款式,那一種即使弄花也不介意。他希望愉快駕駛,而非時刻戰戰兢兢,懲罰自己。同樣,投資也應當讓自己開心,帶來滿足感,而非擔驚受怕。
提到擔心及恐懼,李教授勸導退休人士要謹守退休金,投資固然可以成為被動收入,但不要因害怕沒固定收入而輕率投資。他明白退休人士對錢的態度與在職者不同:在職者每月有薪金,即使不高,但知道下個月還有薪金,只要花費有度便不會太緊張:退休人士卻不一樣,即使手持豐厚的退休金,失去每個月的固定收入,便會變得很緊張,退休人士若想追回退休前的「收入」,便可能陷入盲目投資的危險。
李教授承認投資可以成為保障,但他強調投資者必須具備知識,並了解自己的個性,從而選擇出最適合自己的投資項目。有些人天生愛冒險,追求高風險的產業成為了他們的投資動力;但若你不是進取型,可安心選擇回報率低卻能穩健增長的項目,李教授指出,即使那些回報率不高的投資,日積月累也可以稱得上為一筆的財富,以備不時之需,或留給下一代,甚至幫助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花錢要謹慎,投資也要謹慎,但無論是面對金錢或投資,都不可以受其轄制。人一旦被轄制,便難以獲得滿足。信徒非旦不可被轄制,也要明白投資不在乎自己的聰明才智,而要在於神的祝福非常重要。這並非空談,而是李教授的親身經歷:他曾胡塗投資反而有不錯的回報,卻在有計劃的投資中損失不少。
樂善好施的人,必得豐裕 ~ 箴言
李教授提到箴言有一個祈求:「不要使我貧窮,也不要使我富裕」(三十8《新譯本》)。他認為我們可以設定賺錢及投資目標,付諸行動努力工作和賺錢、儲錢及累積財富,但最理想的狀態是既不要過度重視錢,也不輕視它。李教授千叮萬囑,人要理性平衡,工作時期望合理回報,但千萬不要被金錢轄制。人一旦被金錢轄制,除了失去滿足感,還可能因為擔心沒錢而拚命賺錢,結果失去做人原則,而當賺錢成為人生僅有目標的時候,亦可能盲目地放棄很多東西。
從經濟的角度,金錢的作用於花費、儲蓄及投資;但從信仰角度,金錢還有一個用途,便是幫助他人。李教授絕對認同「施比受更為有福」,他提到教會一方面接受奉獻,一方面施行慈惠,是讓信徒互相幫助的環境。他又指出神是公平的;受助者日後可成為施與者,施與者也可能有需要他人幫忙的時候。因此,受助者毋須自卑,要懷著積極的態度——「終極的愛,有終極的盼望;現在的愛有現在的盼望。」受助者心懷感恩,日後若有能力,也可以成為施助者。其實,貧困者的富足在於神,他們也能如保羅所稱讚的馬其頓教會一樣,即使在極度貧乏中,仍能奉獻,供應使徒的需要(林後八1-4)。
至於施與者,願意奉獻的同時,也要學習如何有智慧地施予,並決定幫助誰。李教授指出,世上需要幫助的人太多,施與時要找到平衡,察看是否有從神而來的感動,並持續記掛此事。按照經濟學原則,人的資源有限,幫助到A而幫助不到B是很正常的。當你只能幫助到A時,要相信神會工作,感動其他人幫助B。還有,不要讓受助者覺得自卑,尤其是小朋友。李教授分享小時候也曾住「劏房」,但他感謝父母沒有把「我們很窮」的想法灌輸給他,因此他度過了一個快樂的童年。他曾到內地山區,看見當地人在窮乏的環境中亦不覺得自己很可憐,這讓他反思,開心與否,有時是與金錢無關,實在不必告訴別人「你很慘」。
生活無關金錢,而在於時刻 ~ David Castain
人生中最值得花錢的甚麼?李教授回憶年輕時覺得最不值得花錢的是旅行,因為旅程結束便完了;他認為花多一點購買耐用的實物如音響組合更實際。但現在他卻覺得,一家人去旅行才是快樂無比及令人滿足的事,因為他發現旅行並非完了就完,回憶總是令人難以忘懷及回味無窮。
當然,旅遊的行程難以滿足所有家人的需要,也有意見不合的時候,這讓李教授反思金錢的價值:他天生節儉,不亂花錢固然好,但捨不得花錢又是否沒有毛病?反思後,他相信日後再次與家人一起外遊,會多聽取家人意見,參與他們較為喜歡但超出預算的活動,多享用豐富的特色菜餚。畢竟,與家人一起旅遊,不能只顧滿足自己的需要及用錢標準;若只滿足自己而讓他人不滿足,整體滿足感可能成為負數,若降低自己的滿足感而能提升家人的滿足感,整體滿足感將大大提高。
一個有錢人可以手上沒有貨幣,因擁有很多資產;一個富足的人可以手上沒有太多貨幣或資產,卻有很多快樂回憶——或與最重視的人旅行,或是看見受助者的笑臉、或是在貧困中仍能奉獻……